《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之对比分析
090110114 刘人境对外汉语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白流苏与伊丽莎白的个性特点与爱情婚姻观的比较,得出尽管是处于男女地位极其不平等的时代,一些女性意识极其强烈的女子坚信自己不是男子的陪衬和附庸,争取在家庭和社会中都要平等的结论。
关键词:白流苏、伊丽莎白、个性特点、女性意识、爱情、婚姻、对比
在文学界中,被众人熟知的《倾城之恋》和《傲慢与偏见》出现在不同的世纪,不同的国度,但是,它们确实被公认为是文学界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这两部小说着重描写了女性的生活和她们的内心世界,其中两位主人公白流苏与伊丽莎白分别代表着不同国家的具有反叛意识和独立自主精神的新女性的形象。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两部小说进行对比分析。
一、故事更要
张爱玲将《倾城之恋》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放在20世纪40年代香港沦陷前后。小说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一开始过着与常人无异的生活,到了出嫁的年纪便个门当户对的男子嫁掉。在面对丈夫的种种不堪,流苏实在无法忍受,勇敢的选择了离婚。流苏离婚后寄居在娘家,哥哥嫂子们骗光了流苏的钱之后便开始嫌
弃她来。流苏实在无法忍受,然而她没念过书,又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既无法养活自己又不想失掉“淑女”身份,唯一的出路就是个有钱的男人再婚。经人介绍,她认识了从英国回来的范柳原。范柳原是一个纨绔子弟,把女人看作是玩物。虽然他对流苏有好感,但始终不愿意被婚姻的枷锁套住。俩人开始了爱情竞技赛,流苏拼命管束着自己只为了跨过生涯。后来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本想弃她而去的范柳原被迫留下了。最后,俩人因“倾城”为他们的恋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简·奥斯丁的作品主要是关注乡村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轻松的文字真实的描绘了周边的世界。《傲慢与偏见》就讲述了班纳特一家五个女儿的出嫁故事。班纳特夫妇有五个待嫁的女儿。班纳特夫妇非常担心女儿们的归宿问题。一天,一位名叫宾利的单身贵族租下了班纳特家附近的庄园,并有其好朋友达西随同。宾利举行舞会,并邀请班纳特先生的女儿参加。舞会上,宾利对美丽善良的大小吉英产生好感,并在日后的接触中,俩人对彼此的情意日益加深。达西傲慢的态度让美丽聪明的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
偏见。但是,在随后的日子里,达西逐渐爱上了伊丽莎白,不过伊丽莎白对他没有什么好感,而且由于听信了一些对于达西不利的流言,加之种种误会,她对他的成见愈来愈深,因此她果断的拒绝了达西第一次的求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种种误会终于消除,俩人冰释前嫌。当达西再次以真诚的心来求婚时,伊丽莎白终于接受了。小说以俩人终成眷属告终。
二、人物特征
当我第一次看到《倾城之恋》这一标题的时候,我的理解是一个拥有绝世美貌的女子的爱情故事。可张爱玲并没有赐予她小说中女主人公倾国倾城之貌,她颠覆了美女神话。在这后面隐藏着张爱玲对在男权主义社会中的女性身份的洞察:“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的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归在这一项下”①。所以,在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姿平平,她不以自己的容貌取悦于范柳原,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在这场爱情竞技赛中奔跑着。在封建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白流苏堪称那一时代的新女性。20世界40年代,流苏敢于挣脱黑暗的婚姻,结束可悲的生活,选择离婚的道路。张爱玲虽然给予白流苏柔弱的外表,却同时也赐予了她坚强的内心,所以,流苏可以勇敢的踏出当时都不被世人接受的第一步。有人说,在当时那种社会风气和环境下,从小说的开头就看到了白流苏可悲的命运,而我却觉得,张爱玲一开始就塑造了流苏强者的形象。纵使是被家人嫌弃,她没有破罐子破摔,反而是在哭泣之后竭力的为自己寻出路。离异的流苏以自己残存的青春作为赌注,用智慧主宰者自己的命运,在爱情中算尽机关去谋爱。她对范柳原若即若离,对他的爱似真似假。她明白要是让范柳原轻易得到自己,那么自己对范柳原来说和他的其他女人便无异。她努力让自己不做范柳原的情人,而是名副其实的范太太,因为她知道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②。值得我们肯定的是,白流苏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告别不幸的婚姻,并且拼尽全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这一点上,在那个时代,流苏即是一种希望,亦是一种典型。
在18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尽管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但是封建主义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男女地位依旧不平等。当时妇女地位低下,男性处于中心和掌权地位,男子在女子心中是绝对的权威,女子必须依附于男子。在《傲慢与
偏见》中,班纳特夫人则是当时许多妇女形象的缩影,典型的家庭妇女,依附着丈夫。而在简·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则是一位美丽,有胆识,敢于追求自主和平等、爱情与婚姻的智慧型新女性。不管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交际中,伊丽莎白都凭着自己的智慧大胆的追求自己所想。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她生病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就算没有马匹和车辆,就算距离遥远,她都要去看望生病的。尽管自己最后狼狈的样子遭到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的嫌弃,她都不在乎。当她被责问她的妹同时出入交际场合不和规矩时,她从容地说道:“要是因为无法出嫁,或是不想早嫁,作为妹妹的就不能有社会交往和娱乐,那实在是太苦了她们。最小的和醉倒的同样有享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为了这样的缘由,就让他们死守在家里 。”当她面对令众多女性都倾慕的达西是,她却因为达西的傲慢对达西产生偏见,不愿与达西亲近。后来,当家世显赫的达西向她求婚是,她亦没有心动,反而断然拒绝。
尽管,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与简·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都是新女性的代表人物,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后者的女性意识更加强烈些。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女子意识刚刚萌动的年代,流苏始终没能真正走出生存的困境,她没有完全摆脱成为男人附庸的意识。她这一点希望之光终究是弱了些。她
把寻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目的和标准,而范柳原者是她拼劲全力后的依赖。这正好应了她说的那句“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而这一点她是可以放心的”④。她最终还是失了“淑女”的身份。
三、爱情婚姻观
在《倾城之恋》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接纳与拒绝、肯定与否定交替出现的呈螺旋式规律上升的爱情模式⑤。白流苏对范柳原爱若明若暗,对范柳原这个人若即若离,对范柳原的情似真似假,对范柳原的真心半藏半露。白流苏之所以采用如此迂回的战术与范柳原博弈,无非也是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对于范柳原这样的男子来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肆无恐”。在上文,我提到过白流苏把寻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目的和标准,而想要永远的依靠这座山,最好的保障就是婚姻。白流苏这样的爱情婚姻观倒和资产阶级金钱观、价值观相吻合。我们不可否认白流苏对范柳原的真情真爱,只是,掺杂着各种欲望,于是乎,显的不那么纯洁。而简·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却与之相反,她认为女
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应与男子一样,在爱情中亦是如此。伊丽莎白坚决鄙视建立在金钱、物质、社会地位基础上的婚姻。她认为纯粹的爱情中不应掺有门第、金钱的观念,坚实的爱情基础决定了婚姻这个上层建筑的稳固与美满。所以,当她得知达西曾因为门第观念“阻挠”宾利与她时,加深了她对达西的偏见,以至于,她果断拒绝达西第一次的求婚。当得知好有夏为了让自己生活无忧而嫁给一个自己
不爱并且也不爱自己的柯林斯时,伊丽莎白十分不解并认为夏洛蒂和柯林斯的做法是玷污了神圣的婚姻。当她与达西的误会消除、冰释前嫌,俩人真心相爱却遭到凯瑟琳夫人的阻扰时,伊丽莎白不畏权势、门第,勇敢的捍卫着自己的爱情,以至于最后拥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四、结语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在这两部小说中,都着重描写了在人们心中男权意识根深蒂固时女性的生活及她们的内心世界。其中两位女主人公分别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具有反叛传统独立自主精神的新女性。在两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点以及爱情婚姻观念,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女权意识。在白流苏身上,我们看到了女子自我意识的萌发,而在伊丽莎白身上,我们体会到了强烈的女权主义。
综上所述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度,性格决定命运。不管是谁,只要是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且实现自己所想,就必须拥有自主的能力以及不畏强暴和他人眼光的百折不饶的心。
参考文献:
【1】来凤仪,《张爱玲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2】张爱玲,《倾城之恋》,京华出版社,2006,第223页。
【3】简·奥斯丁著,张经浩译,《傲慢与偏见》,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第95页。
【4】张爱玲,《倾城之恋》,京华出版社,2006,第223页。
我的是美女小说【5】许亚欣,青年文学家,《倾城之恋》与《飘》中的女性形象之比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