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有部很火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但是导致我看她的直接原因是对她“主人”柴静的争议。
国外有很多关于环境问题的很好的纪录片,中国的有深度的不多。幼儿讲故事
尽管我们不能够期望一部个人拍摄的纪录片能解决这么带有全球性的问题,但是这部片子还里带给我很多触动,给普通人作出的细心建议让我心生感动,尤其是片中环保人士的仗义执言带给来了中国环境改善的希望。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柴静这种心忧天下的情怀和心系苍生的善良都让我由衷地为她“辩护”。
一辩“少理性”
某专业人士说《穹顶》不够理性,不够专业,提不出可行性方案。我想说的是中石油倒是专业、理性了,但是这些年来你们除了用这些来赚钱、消费、腐败,也看不到什么好的建议措施出台,如果有的话,是老百姓对行业里挖出的蛀虫而大快人心吧。作为一名记者,她的职业特点就是报导事情的真像,起到监督和促进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从她亲身的经历出发来讲述一个她与雾霾斗争的故事,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只是一部纪录片,
不是专业论文,而且我觉得里面数据都是权威部门提供的,也不失真吧,至于说是否够全面,我想如果专业人士真心不满,那也制作一部更全面的出来,大家比比吧。在这之前我们共同温习一下甘地提出的人类七宗罪之:拥有知识而没有品德,经商而不讲道德,研究科学而不讲人性。宙的组词
二辩“多矛盾”
有人指出《穹顶》矛盾之处颇多,譬如讲钢企污染重,却又说这关系十万人生计,似乎又不能关;又说我国“页岩气”储量大(应该是产油气探明率小吧,好像片中没提页岩气),但没说明可开采率低等等。但我却没有发现其中的逻辑矛盾,如果说有所谓的矛盾,那也是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现实矛盾,但是恰恰是因为现实中的矛盾不容易解决,才会有这么多问题,才会引起关注,一部好的纪录正是要揭露问题而不是和风细雨甚至遮遮掩掩。
三辩“语气怪”
越是开放的社会、开明的人就越能容得下不同的意见、不同的风格。可能是柴静在采访
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受到的不满、无奈会引起体制内或既得利益者的不满,由此会认为柴静有些吹毛求疵甚至有些傲慢,不像正规没有感情的播音腔。个人喜好我能说什么呢?只是希望不要用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因为偏见会干扰人的思维能力,更不能认为别人有傲慢与偏见而采用傲慢的态度与偏见的眼光。
四辩“乱攻击”
关一 吸烟坏处多,我反对吸烟,更强烈反对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有人说柴静抽烟导致女儿长肿瘤,且不说这是否有科学依据。说实话柴静是否吸烟我不知道,但她是否吸烟又是否戒烟,吸烟危害是否更大,跟这部片子有关系吗?既便是一个人以前做了错事,难道以后就做不了正确的事了吗?我们禁烟上做的不够,所以就应该全力去禁烟而不能浪费时间反雾霾了吗?完全没有逻辑的人身攻击不值得一驳。
五辩“坏动机”
听说《穹顶》出来之后,有些股票长了,于是阴谋论就出来了。有的认为柴静背后一定有一支“资本主义财团”支持,不然她哪有那么多钱到世界各地收集资料,其目的就是想攻
击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社会主义堡垒”,进入能源领域赚大钱。怎么听起来都有点像“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只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听到,更加觉得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柴静个人出资可能性还是大些,不管是为了良知还是为了出名,她这样做也无可厚非的,不能认为自己不愿做的事,别人也不会做。即便是她这样做的目的真的不单纯人品真的差一点,就是为了出大名,以后再赚大钱,这部片子里的事实也没有改变啊,不能一方面以小人之心度之,又以圣人标准比之,但我认为能拍出这样有情怀片子的人不会是坏人。再退一万步说,就是真的她与财团合作,引起公众关注,利于他们的次本进入一些垄断行业,我认为这也是正当的,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难道我们受垄断的危害还不够多吗?更可喜的是,国家层面应该也早认识到这个问题,逐步放开一些垄断行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有竞争才会有活力。
六辩“为发展牺牲环保”
有篇微博大言不惭地说宁愿生活在北京的雾霾下,也不愿生活在云南青山绿水间。好像高质量的生活与环境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估计这个人应该没有耐心地看完《穹顶》,里面列举了英美多个城市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不仅没有使生活品质下降,生产力水平
小鹿犬怎么训练回落,反而促进了环保行业的发展。其实片中许多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不是我们没有这方面技术,而是环保意识不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不知该如何处理。片中介绍的几种生活中一些细节注意到了,小环境也能得到改善,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不可估量。发展与环保的辩证关系在党的各种理论文章中有很全面的论述了,只是具体化还不够。《穹顶》的作用如果能刺痛一下人的惰性、看客心理,从身边小事做起,多走点路,少开点车,多买些环保产品,见到违反环保规定的问题多拨几次12369这都是在做贡献吧。
工作生活 七辩“舆论导向不正”
>篮球教学运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