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目的,看不出刀刻的痕迹来。再次是印,指在雕刻好的画版上“印画坯子”。第四道工序是画,指在“画坯子”上进行手工绘制。人物的头脸不用套版印,而用工笔细画。为达到人物相貌俊俏,一个头脸至少要费六七道工序绘制。开始先在人物的头脸上敷一层白粉,再用“虎爪笔”蘸胭脂,在双颊上各拧转二三圈,至匀淡适宜为止。接着敷一层白粉,然后用普通羊毫蘸以淡赭(稍加朱磦)晕染外轮廓及耳、眼、口、鼻、下颚等五官细部,显出面部凸平之效果。稍候又上一层薄粉,干后则用细笔“出相子”(细勾五官各部位,喜怒惊忧之表情)。最后点眉眼、擢细发才算完成。裱是整个年画生产的最后步骤,指将制作完成的年画装裱起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成为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它不仅提高木版年画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保留了原作独特的神韵,一幅年画不仅仅是一件民俗文化消费品,同时,还是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为保证木版年画的质量,画工们还以画诀的形式总结出年画的生产规范。要求画师在人物的刻画方面,要根据故事的内容用各种徐疾有度、顿挫有致的线描笔法,来体现人物或粗豪悍壮,或文静娴雅的性格,用笔简要,线纹精练,而且饶有笔趣。造型不妄费一笔,恰到好处。刻工更是巧用刀技,使其相得益彰地显露出笔墨之效果。画工用既要节省工序,又要突出画面整体调的效果,如“软靠硬,不愣”等就是其一。“硬”是指大红、大绿、深蓝、黑、紫等,这几种不能相近并用。软是指淡灰或加铅粉的天蓝、粉红、粉绿、淡黄等,原与间相并列,在明度上产生对比,使画面调协调。另外,像“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红靠黄,亮晃晃”,“黑靠紫,臭狗屎”等等,这些口诀规范了画工的操作,保证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质量。
四、结 论
1.杨柳青年画在明清时期为了扩大产量,采用木刻手绘或者
木刻套的方法进行生产。民国时期则采用机制石印技术,由于石印年画画面彩更加鲜艳,且以机器成批印制,与木版年画相比,成本较低,售价比木版手工印绘者低廉。随着胶印技术的广泛采
用,
⑤传统的木版年画由于无法降低成本而淡出了历史舞台。经济因素,或者说成本因素,使石印年画以及胶印年画取代传统的木版年画而成为年画生产的主要方式。
2.人们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不断改进复制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从木版印刷到机器石印再到胶印技术的应用,年画作品可以不断降低成本而被大量复制,复制品失去原作“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本雅明语),而纯粹成为一幅图片。杨柳青“木版”年画,雕版刀工精准,能准确复制出原作的笔墨效果,成为复制条件下笔墨效果的延伸。画工在木版印制的“画坯子”上进行手工上绘制,将对画面的理解和绘画经验融进画面中去,不仅较好地传达原作神韵,也融进了画工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木版年画既有原作的神韵又有画工独特的个人经验,是在原作激励下产生的一批新的“原作”,是原作生命在不同环境下的再现。杨柳青木版年画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制品而是绘画艺术品。注释:
①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②王树村、王海霞《年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③张道梁《天津年画百年》,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4页。④同上,第138—139页。
⑤胶印工艺较简单,印刷量大,周期短,成本低,具有墨层薄、颜鲜亮、调柔和的特点。
李 振: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博士
Tracing to the Source of Mother 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lk Papercut
中国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剪纸艺术是以农村劳动妇女为主体的中国农村亿万劳动众创造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剪纸艺术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历史最悠久,众性最广泛,地域特征最明显,给其他艺术带来的影响最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艺术之一,也是引领世界文化的艺术之母。
一、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生发的母胎形式
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的孕育有着漫长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透雕,夏商周青铜器,到汉画像石,凡此等诸胎体形式都是它的源头和先河,古文字符号经过漫长的孕育也衍生了今天中国的婚徽“喜”字,中国民俗剪纸是艺术之根,著名画家靳尚谊曾提出:民间剪纸是我国美术的根本体系。
(一)原始岩画形成剪纸母体艺术的影像元素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留给后人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岩画(如图1)以平面造像、简括夸张、象征寓意的手法在剪纸艺术的影像元素中都
得到了印证。
(二)原始彩陶形成剪纸母体艺术的装饰元素
原始彩陶是人类原始时代进行宗教活动和生产活动时的一种装饰艺术器具。原始彩陶的造型最初是仿生造型(如图2),在装饰艺术方面也含有丰富的意蕴(它描绘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具象图
华夏文明母体艺术溯源:民俗剪纸
◇ 马美萍 李 莉
Ma Meiping and Li Li
图1 山羊(岩画)内蒙古阴山
图2 陕西西安半坡村仿生男根陶瓶上的图腾始祖陕西西安半坡村仿生女子生殖器陶瓶
NORTHERN ART ·2012/2 31
Forum on Art
形或组合纹饰,并且装饰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抽象线纹符号)[1]。在彩陶艺术中,原始人已萌生了纹样装饰的镂空连接意识,这说明现代剪纸中的装饰意蕴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产生。
(三)原始雕刻创造了民俗剪纸的镂空技法
著名的雕塑家傅天仇说:“钻孔冲破平面,是三度空间的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立体装饰的开始,也是镂刻技术的开端。”我国雕刻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千年前,雕刻技术(如牙雕、玉雕工艺)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透雕是雕刻的形式之一,这种工艺形式在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在商周时期更加完善。可以说,民俗剪纸的镂空纹饰技法是从先世透雕镂空的艺术形式延伸、演化而来的,大汶口文化(如图3)和龙山文化镂刻技术都隐藏着虚实互补、正负相生、阴阳一体、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为剪纸母体艺术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审美实现的可能性[2]。
(四)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符号是剪纸形成的艺术形式
青铜器是实用艺术,其立体器物造型概括简练、夸张变形。青铜器图案纹饰符号的意象纹是一种表现意识观念的纹饰,它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和图像,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青铜器的抽象纹用直、曲、折线构成了几何图形;青铜器的象形纹(如图4)是用高度概括简练的图像符号表现一定的事物或思维。剪纸的盘长纹、富贵不断头纹、云纹、方胜纹等纹饰符号均与此有关联。
(五)汉画像石阴阳观是与剪纸双胎共生的造型手法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而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阳刻线条。这与剪纸的阴阳观是相同的。(如图5)(六)文字符号衍生了剪纸语言的表达艺术
远古时代,华夏大地上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把看到的物像表达出来,原始的人先是通过对形的理解,创造了象形文字,例:“日”写成“月”写成,水写成,牛写成等,后来象形字加一些不同的符号又产生了会意字,例:“明”字写成,意为“日”和“月”带来光明。“旦”字写成,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喜字是“吉古吉古”组合为“囍”的过程,在古代用“吉”字来代表“他(♂)”,用“古”字来代表“她(♀)”,象征人们对生殖崇拜生命繁衍的祈求,双“喜”字剪纸的符号语言也就应运而生了,寓意喜上加喜或双喜临门。双“喜”字在民间,也几乎成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吉祥符号,中华民族的“婚徽”。
二、巫术、宗教与剪纸艺术同生共融,相辅相成
巫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尤其在原始社会,民智未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畏惧和对未来世界的无法理解,使巫术成为人类早期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在巫术模仿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和法国拉斯科山洞等分布于欧洲的众多洞窟
壁画和原始岩画与雕刻,认为原始人通过描绘刻画动物轮廓的图形从巫术意义上有对这些动物的猎获的作用,剪纸镂空艺术也是其中对动物的猎获手段之一。明代刘侗、于亦正合著的 《帝京景物略》记载:“雨久,以白纸剪夫人首,剪红绿纸衣之,笤帚苗缚小帚,令携之,竿悬檐际,曰‘扫晴娘’。”有些农村至今还有这种风俗。有些地方小孩病了昼夜啼哭,就请来巫师拿黄纸剪七个拉手娃娃,口里反复念念有词: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亮。然后烧掉剪纸,纸灰倒入白酒中洒向小孩周围,以求神灵保佑。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人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艺术和模仿巫术[3],从众多之说中得出一种结论,原始巫术礼仪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雏形,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众多的以阶级、宗教为背景的艺术门类,其中的民间美术更多地继承了此原始艺术的本源特征,剪纸艺术为最有特征的母体艺术之一。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傣族大多信仰上座部佛教,每逢节日活动原始宗教和信徒都用剪纸为自己传播、赕佛服务(图6),傣族剪纸是赕佛供品中最简洁、明快,彩最艳丽,最便宜、最易制作的贡品。剪纸的图案内容与宗教息息相关,同时从形式上也配合了宗教祭祀活动的需要[4]。
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观念形态,从纸人到礼花剪纸是巫术、宗教文化走向民间礼仪的一个过程。
三、剪纸艺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一)节日礼仪剪纸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迎春祈年俗称春节,春节贴剪纸在民间普遍流行,据周代《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古人历来就有祭“五祀”的习俗,即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雷(土地神和宅神)。每年岁末腊月,民间都要举行“五祀”活动,用剪纸装饰五位家神,以求给人们带来安宁和幸福,民间剪纸伴随着门神、桃符、对联、灶马等应运而生,陕北、山西、甘肃一带春节习俗中常用的剪纸类型有门神、窗花、门笺等。据史书记载,我国在西汉就有元宵节观灯的习俗,隋代极为盛行,南宋增加了灯谜,剪纸成了灯上的主要装饰。在西南黔北地域苗族,清明祭祖是以剪纸做“清明斗”,斗在民间喻宇宙母体[5]。民间节日礼仪剪纸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祈求。
(二)婚俗剪纸
在我国,传统的民间婚俗成了生殖繁衍的文化主题,家家户户都要贴喜花,喜花又称喜字花和嫁妆花,用大红纸剪成,红火喜庆,同时辟邪,多出自妇女之手。山西民间乡村姑娘出嫁时常陪送脸盆茶具等各种用品,其上用剪纸喜花做装饰,所反映的题材多是寓男女结合多福多子。
(三)室内装饰剪纸
陕北民间婚俗上常用大型团花有窑顶花与坐帐花,山西一带有炕围花与顶棚花,这些均为纸的形式,
现代人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拓展了民间剪纸材料,如大红镂空为基调的木隔断设计、剪纸制成版用红乳胶漆喷绘顶棚团花、家具为镂空红等等。
(四)剪纸在民间丧事中情怀的表达
传统的民间丧俗要剪纸钱,做纸扎,长子要扛幡招魂,山西吕梁地区老艺人雒相财做的纸幡“蜿蜒”高数米,上有“彭祖驾仙鹤”西游[6],仙鹤羽毛剪纸栩栩如生,这是立体派剪纸在民俗中的仿生应用。
(五)刺绣艺术的底样使剪纸艺术得到应用
在民间绣花时先剪成各种图案的花样贴在绣料上进行刺绣,
也有将花样印在绣料的反面进行刺绣,因为有些绣料,像丝绒、
图3 象牙筒(新石器
时代)山东大汶口
图4 商周时期的夔凤纹图5 汉画像石阴阳观32 北方美术·2012/2
艺术论坛
呢绒等,在上面不能印花和描花,在刺绣时,可将剪好的图样放在绣料上面,连同剪纸一起绣牢,然后将没有绣花的纸片撕去,这就形成了剪纸为底样的绣花方法,已普及到绣花鞋垫衣帽装饰等,在北方女娃结婚时都要带绣品出嫁,可见剪纸这种民间母体艺术的应用极其广泛。
(六)面花是母体艺术剪纸平面造型的立体化
面花也叫面塑,它以小麦面或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小竹刀将面片制作成花馍的整个程序借鉴了剪纸造型,只是材质不同,由此可见剪纸手法在面塑上的灵活运用是将剪纸形式立体化,从而广泛应用于民间礼仪。
(七)皮影戏使母体艺术剪纸有了动感
皮影,又称灯影,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走马灯,又名马骑灯,是中国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一种,常见于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明末清初在山西河津一带出现了转花灯艺术,灯上贴有剪纸,通过人的舞动颠跑使转花灯上的剪纸有了动感,由此可见皮影与剪纸是姊妹艺术。
总之,民俗剪纸对其他姊妹艺术的传播性证实了其为母体艺术。
剪纸团花四、剪纸艺术为其他艺术门类所借鉴
民俗剪纸是艺术创造之源,它来源于生活,有浓厚的装饰风味和剪纸艺术的特殊语言,绝非绘画的翻版,恰恰是许多绘画借鉴和吸收了民间剪纸之精髓。
(一)中国画的构图造访于剪纸艺术
中国画的构图被称为布局,或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是古人谢赫在六法中提出来的后世通行的绘画专有名词,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传统中国画的布局、章法问题。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使中国画将形状的结合、物类的对比、态势、节奏、排列、凝集、分割、疏散等态势的构图呈现不同方式。中国民俗剪纸的构图有平视、俯视、环视等,这些剪纸的构图形式被后来画家们归纳整合穿插到中国画中,剪纸
的经营位置没有被传播的原因乃是民间妇女没有系统的理论总结,所以民间剪纸使宫廷画家在构图中得到启发,创造了许多传世之作,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借鉴了剪纸中的环视构图,所以说剪纸是母体艺术一点都不为过。
(二)西方立体派造型艺术来源于中国剪纸艺术
中国民间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剪纸,剪纸艺术经过漫长的孕育、发展,使得许多艺术的门类得到传播发展。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素描,素描却比剪纸晚了几千年,西方立体派造型方法早就在古中华大地普通妇女的手中诞生了。陕北民谚说:“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立体派艺术在中国普通妇女那里不需画样子,拿起剪刀就能剪出玲珑八面纸人,这难道不比西方的立体派艺术早几千年?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受塞尚影响,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这其实也借鉴了剪纸的艺术语言。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西方一些画家称毕加索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
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剪纸的装饰意味。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这在我国传统剪纸中早已存在了,如图8,可见立体主义绘画从构思到造型都借鉴了中国剪纸艺术。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剪纸从原始社会生发的母胎开始,在纸发明前用来代替纸的材料还有金银箔、锡箔、树叶、皮革、缣帛等,晋代范晔在《后汉书》中提到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造纸术的发明使剪纸成为了民间传播极快,应用如此广泛,同时被其他姊妹艺术借鉴也最多的民间艺术。民间剪纸的创作来源于广大的人民众,是构造华夏文明重要的元素,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2.
[2]曾易平.论民间剪纸艺术的现状及历史进程[J].美术大观,2010(5):
53.
[3]陈美渝.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7.
[4]钱景泰.傣族剪纸与宗教[C]//陈竟.六十年中国剪纸研究·论文卷.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151.
[5]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49.
[6]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42.
马美萍:山西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讲师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研究员李 莉:山西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讲师 硕士
图8 多面剪纸造型
正侧面母虎
图6 巫术剪纸扫晴娘(宋元代山西)图7 燎疳巫术纸人
(明清传纹陕西)
NORTHERN ART·2012/2 33
Forum on Art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