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ing Water Memorizing the Past Thousand Years—The Landscape Vicissitudes in Lanshangli
龙松亮 / LONG Song-liang
王丽娴* / WANG Li-xian*
王/ WANG Xin
摘 要:以兰亭变迁园林价值的讨论为开端,在充分解读兰亭园林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画基础上解析了兰亭曲水变迁,并以图解的方式梳理了历代兰亭后,指出:兰亭纪念构筑物与宋以来大量的兰亭书画是人们对晋兰亭进行追忆的2种不同方式。兰亭曲水的消逝伴随以鉴湖为核心的兰亭周边自然环境变迁,事实上,晋兰亭在生成前,兰上里已经蕴含了上古于越时代的深厚历史人文,在其后的变迁过程中,兰亭不仅承载书法文化,还承载着深厚的场所精神。在生态美学思潮的当代,其场所精神应该得到适宜的延续和恢复。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兰亭序;曲水流觞;变迁;文献;场所精神
文章编号:1000-6664(2011)04-0000-00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0-12-19; 修回日期:2011-03-16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编号Y200909726)资助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is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vicissitudes on Lan Pavilion cultural landscape in Lanshangli. This paper also focuses on the problem of shaping the harmony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e demeanour of the scholars in Eastern Jin Dynasty has also been revered by later generations. Calligraphy of Wang Xizhi in Lan Pavilion owns a great popularity till today. But tremendou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winding water of the ancient Jianhu Lake. In a word, the long-term disappearance of "winding water" greatly impaired the value of Lan Pavilion. After a deep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Lan Pavilio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formation of calligraphy cultural landscape in Lan Pavilion a Time Analysis Form is propos
ed. The paper has traced the changes of Lan Pavilion from the ancient times of Yuyue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d the spirit of sight water system of the era of "Yonghe". Its spirit of place should be properly continued and renewed in the modern period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兰亭集序书法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 Pavilion Preface; floating wine cups along winding water; vicissitude; literature; spirit of place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2.5km的兰渚山下,东汉时期,在此地建有驿亭(即邮驿),故称“兰亭”——这里的兰亭指的是地名。晋室南迁,东晋士人发现并挖掘了会稽明山秀水,其后,东晋士人的风度便一直成为后世文人心期所在,绍兴山水逐渐走入文化视野。自《兰亭序》[1](图1)之后,“兰亭”“曲水流觞”成为此后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复的诗文和书画主题,兰亭雅集一直作为独立的文化现象被关注。直至当代,兰亭园林经历代的纪念活动强化后成为“书法圣地”,其书法文化活动活跃,其影响播迁海内外。
然而,晋兰亭曲水的无寻让后世文人学者无限遗憾,其园林艺术的价值历久弥显。周维权认为晋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自有其历史的价值。……审美情趣,给予当
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恐怕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王欣撰文考证,晋兰亭“曲水流觞”正是从民俗活动走向园林游赏的标志[3]。
吴良镛(2007)曾提到“绍兴兰亭,原址……无寻,明代……重建兰亭,……今日视之又为真古董”[4]。吴良镛在此强调了明兰亭的建筑作为历史文物的价值并涉及了千年兰亭变迁即:晋兰亭、宋兰亭及明兰亭之别。所谓的“原址已淹没无寻”指的是晋兰亭原址,即当年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遗址;而“天章寺遗址”即宋兰亭,指20世纪30年代天章寺被战火毁后遗址。今日兰亭园林内的王右军祠是明太守沈啓在当时考证的兰亭遗址上所建(图2)。
无论从兰亭的文化价值还是诸学者对兰亭园林评价来看,剖析绍兴兰亭变迁,辨清兰亭曲水消失过程及其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追究晋兰亭与明兰亭之别,关键是兰亭曲水风景的消逝:昔日兰亭曲水遗址究竟在何处?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兰亭得以千年追忆的根源是什么?
笔者尝试以文献和书画分析为基础,试图通过文献图解来探析兰亭曲水的消逝变迁过程并挖掘其蕴含的场所精神(图3)。
1 兰亭变迁及2种追忆方式
从文献内容分析,兰亭园林空间变迁与兰亭历史文献和相关书画分布情况表达了人们对王羲之当年“兰亭曲水流觞”的追忆。兰亭追忆呈现出实体追忆与意象追忆2种。前者表达为各种相关纪念物的构筑,后者则是兰亭图、兰亭诗以及相关考证。前者是为大众眼目所认知的兰亭显性追忆方式,部分满足人们纪念王羲之的心理。后者则是为少众文人关注的隐性追忆方式。后者更深刻地传承了兰亭场所精神,前者则是兰亭遗址无寻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代的兰亭实体景观表现为建筑在地表的不断扩张[8],对兰亭场所精神的追寻历代集中在王羲之纪念,而对于兰亭曲水及其所在地的场所精神追寻显得不足。因此,本文基于文献分析的兰亭变迁及场所分析重点在于其隐性追忆的挖掘和分析。
1.1 从曲水的消逝到实体追忆
藉兰亭风景变迁的文献图析(图3)可以直观看出从兰上里曲水的变迁过程,反映出3次关键转变。其一,兰亭千年的变迁表明兰上里在于越时代“勾践兰渚养兰”就暗示了“远古祓禊”的本意(张九龄. 感遇二首中的“兰”所指泽兰有驱除污秽之效[9])。这也同时暗示了此地的水景
观特征当以河滩地为主。其二,马臻建鉴湖文献及至晚唐的“曲水宛然”等文献记载说明,宋天章寺之前,兰上里水环境优美,王羲之所谓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优美风景曾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游览吟咏。其三,宋天章寺之后,兰亭曲水成为文人的记忆,兰亭遗址成为历代文人的质疑。
因此,千年兰亭的变迁之实体追忆的关键转折点是宋天章寺的建设。
1.1.1 晋兰亭
周维权曾经提到的兰亭文献记载包括《兰亭集序》及《水经注·浙江水》《世说新语》[2]。其中《水经注》记录[10]“北过余杭,东入于海”,下注云:“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兰亭集序》记录[1] “此地有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引以为曲水流觞”。如果说郦道元写下的“亦曰兰上里”地理定位是“曲水流觞”兰亭雅集的历史地理定格,那么,《兰亭集序》中的景观描述文本则是兰亭曲水风景的文字定格。
1.1.2 宋兰亭(天章寺)
关于天章寺文献记载,最早为宋·桑世昌的兰亭考所记,寺以兰亭名义而建① 。陈桥驿考证出“华镇《兰亭记》是提出兰亭在天章寺前有鹅池的第一篇文章[6],记“山阴天章寺,即逸少修禊之地,有鹅池”。宋吕祖谦游览兰亭后,记下宋天章寺的环境和纪念方式:“寺右王右军书堂……观右军遗像,出书堂,径田间百余步,至曲水亭,……两小池云是羲之鹅池墨池……”[11]
宋天章寺建设之后,发生在兰亭的地表纪念物逐步增多、扩大。明万历《绍兴府志》中之兰亭图记录了宋天章寺的建筑及其前面的曲水形式(图2)。
1.1.3 明兰亭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沈启遂移兰亭曲水于天章寺前”[12],文徵明为作记,画册勒石,为今兰亭址。目前留存的王右军祠内除墨华亭为民国增建外,基本属于原建筑风貌,属郊野祠庙园林。
以明太守沈启建王右军祠为标志。此后在清乾隆时代有了御碑亭的建设。沈启建设的或者是乾隆时候增建的“曲水流觞”,毫无疑问肯定不是晋代兰亭原址。
事实上,晋兰亭的无寻是既定事实,无寻的并非亭,而是曲水旧址。历代的实体记忆未必能够反映兰亭真意。因此,兰亭隐性追忆方式的文献、书画内容与其中的兰亭场所精神很值得分析和研究。
1.2 意象追忆的独立
在几个阶段的兰亭实体变迁中,从晋兰亭到明兰亭之间的宋天章寺建设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正是东晋兰亭曲水空间无寻及曲水意象记忆与空间实体相脱离的开始。当“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曲水周边风景成为后继文人寻访兰亭旧址无获时,这种追忆就开始依附在书画和文献中。天章寺的王羲之画像、书堂以及书堂前的竹林和人工曲水等地物首先成为寄托这种追忆的纪念物。这种纪念方式在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随着意象追忆方式的不断强化和独立,兰亭记忆开始完全朝着2个方向发展:历代的园林建设是实体的追忆方式的代表,兰亭图是一种兰亭意象的追忆方式的代表。此后,历代兰亭记忆历代放大,兰亭文化积淀日益深厚,意象的记忆由此开始独立。如果说,明代王右军祠是后人纪念王羲之的兰亭实体追忆的强化,那么,清代御碑亭建设则是加剧了兰亭实体与意象这2种追忆方式的完全相互独立。明末清初,乾隆御碑亭建设及明兰亭的恢复建造是兰亭实体追忆的高潮。
文徵明《兰亭记》、张岱《古兰亭辩》等则反映了文人追忆兰亭的独立方式——通过书画与诗文辩论来表达对兰亭曲水的追忆。
1.2.1 意象追忆的书画独立
兰亭意象追忆的书画独立一方面体现为自宋龙公麟的画开始的历代“兰亭曲水风景”摹写,另一方面体现为文献上自《兰亭序》《水经注》及《舆地志》始的兰亭诗和兰亭遗址考证。
截至2009年12月20日,以百度搜索“兰亭集序”,大部分是书法作品,搜索“曲水流觞”“古代兰亭图”则有较多描述兰亭曲水流觞场景的国画作品。最早的一幅作品是7世纪初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主题却与兰亭曲水景观无关,只和《兰亭序》有关。描述“曲水流觞”场景最早的画是宋·李龙眠(公麟)的《兰亭修禊图》(图4),这一点与陈桥驿(1985年)考证结论一致。以作画的时间(1049—1106年)与华镇记录(1078—1085年)宋天章寺相近可以推论,从李开始,此后所有兰亭图(图5)其实都只是对曲水流觞风景及其意境的一种追忆,这些书画所描绘的已经是对《兰亭序》描绘的兰亭曲水意象的想象和追慕。兰亭图的历代增多使得兰亭曲水文化价值日益提升。
1.2.2 意象追忆的遗址辩论独立
吕祖谦(1174年)考证兰亭“曲水乃沟渠,……必非流觞之旧。斟酌当是寺前溪,但岁久失其处耳。[11]”这里的寺应该就是天章寺,“岁久失其处”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溪流河床位置的变化,导致曲水意境的最后无寻。清初文人张岱(1673年)认为明兰亭“与图中景象相去天渊,大失所望”[13]。郭沫若在1965年兰亭论辩中依据《越绝书》和《舆地志》记载,认为“郦道元所谓‘湖’者指兰渚”[14]。依据郭沫若的分析,再结合郦道元著汪士铎图的《水经注图》[5],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晋兰亭的所在。然而,陈桥驿(1985)从历史文献和书画角度做了考证,认为兰亭遗址在天柱山下古鉴湖口附近,今无法确定[6]。
历代文人的追忆和评论蕴含了兰亭场所精神的实质。自宋天章寺以来的兰亭曲水的消失无寻,让文人对“永和”曲水的追忆只能在山水画创作和遗址辩论中得到释放,另外一种文人们无法不能开解的心声则表露为江南“癸丑”情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