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书法讲座
魏晋书法名家王羲之
 
                                      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乱,连年混战。政权更迭频繁,百姓民不聊生,但同时民族的融合,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文化交融。加之宗教的传播,(老庄思想的复兴,佛、儒、道的融合),以及玄学的出现,又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书法,名家辈出,其中将楷书、行草诸体推向新境界的,当首推东晋大书家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后居会(kuài)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其第七子王献之并称“二王”。 他本人被世人尊为“书圣”
 
.“书圣”的生平和思想 
王羲之出身名门,其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 。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王羲之为人率真,不拘礼节,从小就具有比较旷达的性格。
因为出身名门,又少有美名,所以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等职,皆被辞谢。《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虽然不喜当官、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也是不慕荣利且为人正直。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其的品格。
王羲之家学渊远,自幼爱习书法,由其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曾是东晋明帝的老师。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家族深厚的书学熏陶。 
  他少年时跟卫夫人学书。卫铄(shuò),师承钟繇,妙传其法。但王羲之善于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当他成年后,从卫书中脱出时,他又置身于新的层次之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yōng)《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chăng)《华岳碑》……仍于众碑学习焉。”这段话并非王羲之对他的启蒙老师有不敬之意。而是表明他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他学张芝也是自出心裁。唐代张怀瓘(guàn)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损益钟君之隶,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的草书“剖析”,对钟繇的隶书“损益”,并能“研精体势”。使古人为我所用。他把平生博览秦篆汉隶所得的各种笔法巧妙运用,全部融入于真行草书中,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可谓是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倍受世人推崇。 
王羲之既有洒脱飘逸的外在风貌,“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又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信奉道教,崇尚老庄哲学,见会稽有优美的山水便有终老之志。辞官归隐后,泛舟大海,遍游名山,接纳自然万物之美。这可能也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
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正如张怀瓘《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风采 
南朝梁武帝曾这样评述王羲之的书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他的书法作品是留给后人的瑰宝,可惜的是历经天灾人祸,至今已无真迹留存。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摹拓本上去窥见它“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风采。
(一) 楷书
王羲之的楷书和唐代楷书相比较,显现出两种不同的时代风貌。宋代姜夔(kuí)在《续书谱·真书》中云:“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繇),其次则王逸少(羲之)。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楷书中洋溢着魏晋时代特有的潇洒气韵,和自由的心灵,当然与唐人崇尚法度的书风大不一样了。
 1.《乐毅论》 348年作 兰亭集序书法拓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小楷,梁摹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甘四日书付官奴。据说《乐毅论》在武则天当政时散入太平公主家,后被
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 
    2.《黄庭经》356年作 拓本),小楷,书于永和中。褚遂良《右军书目》认为是王羲之为山阴道士作。这其中还有一个典故:羲之性爱鹅,《晋书.王羲之传》记下这样一件事: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二)行草书
再谈王羲之的行草书。这是他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被后世奉为行草书典范。
1.《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此帖以“羲之顿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悠闲的意致。
清乾隆皇帝曾题注说:天下无双,古今鲜对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献之《中秋帖》,一同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并命名为三希堂,视为稀世珍宝。
2.《平安帖》(《修载》、《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藏于台湾。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道丽。如字,三帖出现四次,《修载》中当复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字都是行书,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变化不一。可谓从心所欲。
3《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频有哀祸帖》草书,《丧乱帖》行草,均为纸本,藏于日本。此三帖都是尺牍书信,同是表露悲痛心情,但又各具书艺之美。
4.《行穰帖》,二行,十五字,现藏美国。有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五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5.《大道帖》,纸本,二行,十字,(传为米芾摹本)现藏台湾。
在右军草书中,《大道帖》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此书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此外,还有《妹至帖》、《初月帖》、《此事帖》、《得示帖》、《上虞帖》、和《孔侍中帖》等等。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游玩,濯洗,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这项仪式始于西周,但到了曹魏时就逐渐从最初的祭神发展到了游春赏景、饮酒赋诗的踏青活动。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shāng),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zuăn)为《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笔,在纸上,挥毫作序。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叙》、《褉序》、《褉帖》。 此帖为草稿。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抒发了对自然及人生的感怀。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富的艺术美。宋代黄庭坚称:《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沈尹默也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其不可重现性。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了数十遍,也不及原作的神韵。
《兰亭序》在结体上欹侧多姿,错落有致,章法上牵丝引带,遒美劲健全篇共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成一个鲜活的生命,赋予了不同的秉性、精神。序中有二十多个字,
无一雷同,各具风韵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收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又如褚遂良临本。还有虞世南临本。以及唐太宗命直弘文馆的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最活,被视为珍品。《兰亭》真迹虽殉葬昭陵,但它的化身经过摹、刻流传,各种本子不下数百种。
. “书圣”对后世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书法传承不息。武则天曾经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孙王方庆将家藏1128人的书迹十卷进贡,汇编成《
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他的后人,皆有作品录入书史。智永为羲之七世孙,为隋代书学名家,著有《真草千字文》。 
  历史上有两次学王书之风。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梁武帝)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书写赞辞,唐太宗认为王书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法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注重碑学,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历代书家、名人,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 结语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法艺术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
圣像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攀登新的书艺顶峰。因此也希望我们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超越,去攀登自己的“高峰”。
(附:幻灯片课件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