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仿学课文生动的语言——景语、情语、叙事语。
    2.掌握书序体裁的特点,提高把握文言词类,句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现,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洗练,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的生死观。
    解决办法
    1.了解作者。
    2.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突出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的生动语言。
    2.明确评价作者阐明的生死观问题。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县)人。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兰亭集序书法
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他作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你又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2.文章的主旨及特
    这篇序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思想。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下文引出的感慨,议论,思绪深沉,低回曲折,深而不晦。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情景交融,文简意深,是山水游记散文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3.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义观和对战国至秦之间君臣兴诈伪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后来的“史序”便者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的传统,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作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更是以议论为主。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突出的典型为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文章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记事为主,但是并不是传记,还是序。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也
属此类。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
    4.本文文言知识点
    (1)掌握以下通假字:
    “趣”——“趋”;“由”——“犹”
    (2)注意本课出现的古今异义词:次、是、向等。
    3.正确辨析一词多义词,有,之、所、一、夫等。
    4.准确理解同类活用的现象
    同类活用词有,极、一、虚诞等。
    5.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熟读课文,感受文中生动的语句。
(2)划分归纳各层大意。
    (3)了解“序”的常识。
    2.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介绍。
    (2)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出三道小题,每段一题,目的是检查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检查题的答案。
    ①本文第1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作者根据什么说这次盛会“信可乐也”?
    第1段的顺序是,先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交待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描写了当地
的自然风光,并根据了路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后转入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用景物做烘托,“仰”“俯”所见,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
    作者根据“一觞一咏”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和“游目骋怀”之乐,来说这次盛会“信可乐也”。
    ②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第一问“死生亦大矣”。第二问,前一段叙事说的是“人之相与”之“乐”,本段即由此生发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其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
    ③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家之意。
    3.介绍书序,联系课文讨论。
    设题: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巧妙。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贤毕至。”
    因修禊而“贤毕至”实际上说明作诗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4.语言鉴赏
    全文仅325字,有兰亭盛会的概况,有死生问题的议论。虽是书序,但写景、叙事、抒情自然有致,美不胜收。分别出景语,情语及叙事语加以体会。
   
    景语。写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天气——“天朗气清”。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物写得清幽爽怡。
    情语。“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临文嗟悼”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展示了许多文人骚客谈古人文章的共同体验。
    叙事语。亭中游宴的情形——“贤毕至,少长感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虽词语简朴,但穷尽重要细节,表现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简明的生死观。
   
    作者以“死生亦大矣”来概括本书序之意,从最后作者宕开一笔,谈及与古人体验“若合一
契”的论说中可得以下三点
    其一,他不被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对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思想的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作,说明阐述生死观的必要。
    其二,“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者览诗集“亦将有感于斯文”,因此强调生死之大的意义重大自不待言。
    其三,生死观的阐释,是作者旷达性格所为,但文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调子,不能不说是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的环境所致。
    5.以训练式,分类归纳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①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句意是:各有各的爱好。)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句意是:后来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看从前。)
    (2)古今异义词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句意是:列坐在曲水之旁。)
    日也(是,代词“这”。今常用于判断词。)
    之所欣(向,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句意是,从前所感到高兴的。)
    (3)一词多义
    之   
    ①所既倦(往,到达。动词)
    ②以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代词。)
    ③夫人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
    ④极视听娱(结构助词,的。)
    所   
    ①以游目骋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
    ②或因寄托(代词“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
③录其述(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作的诗”。)
    ①若令契(一起。)          ②其致也(一样。)
    ③因知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动词)
    ④觞一咏(一点,少量。)
   
    ①悲(语助词。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
    ②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
(4)词类活用
    视听之娱(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
    固知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做动词,看作一样。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句意是: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判断意。句意是,死生也是件大事。)
    ②倒装句
    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层置句,应“于所遇欣”,句意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总结、扩展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
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如王羲之:“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孙统:“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还有一些诗是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如王玄之:“松竹挺岩岸,幽润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徽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蕴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这一部分内容,大致相当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抒发万物浑一、不辨彭殇的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