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六导赏析千古美文《兰亭集序》
                  设计者 施兰宁
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理清课文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中的感情脉络,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作者的生死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考纲分析
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
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专题的学习,学生的文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疏通文句的工作交给学生,教师在旁指导写作共同完成,本文主要在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游若惊龙”的书法的同时,品味《兰亭集序》中清淡的风貌,朴实的语言,从文中写景的16个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到抒发“死生亦大矣”,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 教学重点
(1) 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达到对生死的积极感悟。
五、 课前准备
生预习课文,试着翻译;师做课件。
六、 教学流程
1、 导入(导趣)----定向自学
师:在时间的荒野里,我与你们于千万年之后,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在这里相聚了。可惜人生如此短暂,老师希望这堂课能成为你我一生美好的回忆,我在读《兰亭集序》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我们共同来解决。
2、 悟读赏析:导议----展示释疑
兰亭集序书法师问1《兰亭集序》中的“集”怎么理解?(诗集)这本诗集是怎么来的?
1生答: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最后王羲之为兰亭诗集作序,是为《兰亭集序》。
师: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只有以声带情,才可能真正将自己融于文本之中,读出作者的情致、理趣,接下来我们分段朗读,谁来读一段…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兰亭集会上,作者情感是否有变化?请把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出来。
生读(播放轻音乐,进入情境)
师适当点拨(读错的字,语速及停顿方面)。
生答: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及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③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师:我们一起以声带情地读出作者由乐到痛,由痛到悲的情感变化。
师追问: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始终有一个动作伴随作者情感变化,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是哪个动作?
生答:俯仰。师:真是君子所见略同。
师追问:王羲之俯仰什么?使他有了如此大的情感落差。
2生答:俯仰宇宙、品类(天地),由这次集会感受了乐。
3生答: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师追问:“一世”指什么?(一生,作者俯仰一生,使他产生了生死之痛。
4生答:俯仰古今,发出千古同悲的慨叹。
师小结:作者俯仰天地,是因兰亭集会而生发个人外在之乐,由此而引发内在的人生之痛,进而从历史的角度俯仰古今,产生了一种千古同悲的兴叹,情感是层层深入的。
师问2: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俯仰天地的?(请出原句来回答)
4生展示:良辰之乐:在三月上旬的一天,在兰亭聚会,举行修禊活动。
5生展示:人杰之乐: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6生展示:美景之乐: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7生展示:雅事之乐:(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深的情怀。
8生展示:赏心之乐:抬头观望辽阔的天地,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
师小结:一次聚会,良辰、雅事、美景、赏心、乐事都具备了,你们感觉怎么样?(乐)。
要是再添一点儿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人们就怎么样?(亦足以畅叙幽情)。师追问:这些名人雅士为何如此痛快地表达自己幽雅的情怀?(酒逢知己千杯少,更何况一俯一仰之间,可以饮酒作诗。岂不快哉)。作者写序的原因,也是因为有了诗。这时候作者喝得二
麻二麻的来到山顶上,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心胸达到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将乐推向了极致。这时作者由集会之乐来追求自己内在的自由之乐,从而有了“信可乐也”的感慨。)
师问3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与
人的交往,俯仰之间,便是一生,作者俯仰人生,痛在何处?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悟读第三段,结合具体诗句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9生展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10生展示:欣之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欲望。(快乐不永)
11生展示: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外在世界流转不定无法掌控。(时光易逝)
12生展示: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不能把握自身命运(命运难测)
师总结:作者面对人生快乐不永,时光易逝,命运难测,发出了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深沉感慨。
师问4作者俯仰古今,他悲什么?(是他一个人在悲痛吗?)
13生展示: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悲今人,一死生,齐彭觞;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痛彻千古,更加深刻感人。 
师追问:作者时则样看待生死的?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传递了作者对生与死的看法。
生齐答:“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追问:“一死生”,“齐彭殇”怎么理解?这是王羲之的生死观吗?
14生展示:“把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看做一样”。不是王羲之的生死观,是时人的观点。
师追问:王羲之是这样认为的吗?
15生展示:不是,王羲之认为时人把生死等同起来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没有依据的。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生有生地价值与意义。死即死,死了一切皆无。生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师小结:.“《古文观止》中吴楚材的评价当时(东晋)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此文)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意趣。”
3、 朗诵课文:导练----练习巩固
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由乐到痛,由痛到悲的情感起伏中所蕴含的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4、 体悟生死:导创----总结延伸
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贤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师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由极写盛会之乐转到个人自由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可谓是层层深入,序抒独见,发人深省。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笔简练,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语言的隔阂也有理解的难度。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知,但并不意味着强调单纯的体验和感悟,感悟和体验应该渗透在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中。学生的人生体验还不足以感悟到本文的精髓,所以学生觉得本文写得还好,但难以表达出具体好在何处,即便是勉强表达出来,也有些浮于表面,学习的深度有待加强。
附:板书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天地(外)                         
俯仰      人生(内)             
              古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