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及重要意义(2023年)
春节的来历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相关来历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春节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春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年的传说 1、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候新一年的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求这个风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的故事:太古时代,有一种凶狠的怪兽,大家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横,让人谈“年”变。后来,大家渐渐把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在天黑后窜到很多人的地方来吃人,等到鸡鸣拂晓,它们便返回林中。
人们由此想出了一套过年的方法:每到这一天黑夜,每家每户都提早做好晚饭,熄火净灶,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富,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同用餐表明友善团圆外,还须在就餐前先供祭先人,请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安全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同闲谈壮胆。就逐步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气。
2、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传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
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主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暴烈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它可让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据说唐代时,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
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程串做成“编炮”(既鞭炮)。燃放爆竹以成为具有民族特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春节的重要意义
春节作为我国三十几个民族共同的重大节日,其间包含着许多固定的年年重复的仪式行为。例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年糕、吃饺子、拜年等等。这些仪式活动是包含了很丰富的意义的。所有的意义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当事人普遍地自觉意识到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通过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而得到。这是当事人进行春节民俗活动的直接的心理支持力量。第二类是当事人意识不到,但是又确实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的意义,这种意义必须经过民俗学者的深入分析才能了解。这是当事人进行春节民俗活动的潜在的心理支持力量。但是这种力量甚至比前一种更为强大!因为它不受人们一时之需的压迫。所以这两个层次上的意义都必须加以探索。
值得强调的是:春节不仅仅是社会下层百姓的节日,它也是社会上层分子的节日,所以它才称得上是我们全民族全社会的民俗节日。郎世宁绘画作品中就有一幅是表现乾隆皇帝
与众皇子过年的情景,其过年方式与百姓是一样的——贴春联,放鞭炮。不过,这两个社会阶层对于春节意义的体验和认识是同中有异的,并不能强求一致。上层分子所体验的意义可能有些抽象、深奥;下层所体验的意义可能有些粗略。民俗学家过去强调下层百姓所体验的特殊意义,并企图以之说服全社会,那是必然要失败的。失败的表现就是有许多人无法体验那种特殊意义,并因而感到没意思。本文所讨论的有关春节的文化意义将包括以上各个方面,以求对春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