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
第一节旱涝
旱涝是天津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16世纪和19世纪,涝年比旱年多出近一倍,而17世纪和20世纪旱年、涝年发生频率比较接近,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旱灾呈加重趋势。天津降水年际变化非常大。统计20世纪后半叶天津各区县降水资料,年降水量年际差值最大的是静海县,达944.8毫米。因此,天津旱涝发生的概率较高。
干旱
天津地区干旱灾害突出,到2000年为止的500余年间,旱年约占25.6%,其中,17世纪、20世纪最频繁。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天津市进入少雨阶段,干旱持续发生。干旱有一定的连续性,常有几年连旱的情况。从1951年至2000年全市范围最长连旱时间达4年,如1980年至1983年。据对年降水量的统计,天津市各区县旱和大旱的发生率为30%〜48%其中
塘沽区最高,北辰区最低。由于降水分布不均,70%〜80%的年份有阶段性干旱发生。春播期干旱一般十年七遇。能够自然条件下播种的年份只有25%左右。1951〜2000年间,春旱严重的年份有1952年、1961年、1965年、干热风1976年、1993年、1996年等。其中1976年的春旱时间长、范围广,至少波及5个县。初夏干旱发生率约为57%,与春季连旱的发生率有13%。对套种玉米播种、春玉米抽穗和水稻插秧影响最大。盛夏干旱平均约两年一次,有时也连年发生。1989年盛夏干旱,7月下旬和8月上旬降水不足10毫米。8月,降水也异常偏少,如西青区月降水量为12.2毫米。天津157万多亩农作物受灾,99万多亩成灾。1999年盛夏干旱,8月份降水仅40.9毫米,302万多亩农作物受灾,229万多亩成灾。各地夏季干旱不完全同步,这与降雨地区分布不均关系很大,例如:1982年夏季,天津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396毫米,西青区夏季降水仅246毫米,干旱严重,但是北部的蓟县、宝坻县季降水量都在历年平均值以上。夏旱严重的年份有1951年、1968年、1972年、1980年、1983年、1997年、1999年等。秋季干旱平均约两年一次。严重的如1965年、1968年,干旱范围大,几乎涉及全市各区、县。农作物几个生长期的连旱危害更大。如1972年春夏连旱,农作物严重减产,水稻亩产不足100公斤,300多万亩成灾。
雨涝和洪涝天津本地降雨过多时形成雨涝(或称内涝、沥涝),海河上游地区集中出现暴
雨时,下泻的客水(外来的水)会形成洪涝。雨涝和洪涝都导致涝灾。涝灾多发生在暴雨多的年份。
(一)暴雨日雨量达到50毫米以上或12小时雨量30毫米以上,称为暴雨,其中日雨量100.0〜249.9毫米或12小时雨量70.0〜139.9毫米时,称为大暴雨;日雨量达到250.0毫米或12小时雨量达到140.0毫米时就是特大暴雨。另外,1小时雨量达到16毫米以上,亦称为暴雨。1921〜2000年间,日雨量50毫米以上的暴雨共出现146次,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9天。暴雨最多的1921年、1929年、1995年各5次。有16年无暴雨。有记录的暴雨最早出现于4月22日(1998年),最晚结束于11月5日(1940年)。各地暴雨日数有所不同,东部沿海和北部山区是天津暴雨较多的地区。
天津夏季暴雨最多,尤其集中在7月上旬到8月下旬。形成暴雨的主要天气形势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北移,当其脊线位于黄海、日本海一带时,亚洲大陆中纬度有低气压槽东移,海、滦河流域处于槽前及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控制之下,利于低空切变线、低涡及地面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促使东南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形成暴雨。天津地区大部地势低平,雨水不易宣泄,暴雨后在低洼地区易形成积水,造成雨涝。暴雨导致的城市
积水常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对仓储和运输也往往有不利影响。如1984年8月9〜10日受7号台风影响,天津市区过程雨量189.7毫米,有30余处积水,13个工业局或公司所属的418家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2300余万元。东丽区发电厂因泵房进水导致3个发电机组停转12个小时,直接经济损失23万元。烟草公司烟叶供应站仓库被淹,河东区中山门新村民宅进水深达1米。市区无轨电车停运7小时,公交汽车近三分之一线路停运4〜5小时。
(二)雨涝20世纪后半世纪,天津地区雨涝年少于干旱年,尤其是20世纪的最后20年雨涝年明显减少。从1951年至2000年天津全市范围出现涝灾最长连续4年,如1953〜1956年。天津市全境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77年,达900毫米以上。年极端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蓟县,为1213.3毫米(1978年)。全市降水量偏多30%以上的大涝年占总年数的13.5%;涝和大涝的发生率为19〜41%,北部蓟县和东部沿海涝的发生率最大。降水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最多,全年中降水量超过100毫米以上的旬约有56%是在该期间。雨涝和降雨强度的关系很大,而且还取决于降雨持续时间的长短。如1986年6月27日,天津市区12小时降雨量143.0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达43.0毫米,造成内涝,市区44处积水,250家厂房和32500户民宅进水,市内交通一度停运,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
(三)洪涝天津境内河流纵横,海河是上游多条河系的入海口,海河上游流域降水多而集中时,常常造成天津洪涝。清嘉庆六年(1801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上游的滏阳河、滹沱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等流域先后降大暴雨。河水猛烈下泻至天津,天津大地一片汪洋,人、畜、财产损失无数。其后比较突出的是1939年,当时市区被淹泡一个半月,受灾人口80多万,灾民65万户,倒房1.4万间。按当时货币计算,损失6亿多元。1949年以后影响较大的洪涝发生在1963年,当年8月海河上游普降暴雨,太行山东麓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降水量达1300〜2050毫米。洪水来势凶猛,很快逼近天津市,天津周围水库的水位都超出市区数米。由于军民奋力抗洪,保卫了天津,但周围广大农村做出很大的牺牲。20世纪90年代华北虽以干旱为主,但1996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上游出现大暴雨,局地出现特大暴雨,河北省的石家庄月雨量达500毫米以上。由于暴雨强度大,雨势猛,造成海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曾直接威胁天津的安全。
第二节冰雹
冰雹突发性强,直接危害农、林、果、牧业和温室、大棚等,对人畜和建筑、交通等各方面都造成损害,经济损失明显。天津上空是西风环流和冷、暖锋系统活跃区,一般除冬季
外各季都可能降雹。天津地形北高南低,尽管北部低山丘陵仅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但对冰雹的产生影响很大。
一、分布天津多年平均雹日为0.8〜1.7天,蓟县最多,武清和津南最少。冰雹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个别也有例外,如,蓟县1985年10月30日降雹。雹灾日数以6、7月份最多。初、终雹日期的年际差别悬殊,最早和最迟可差80〜100天。一天中降雹的机率在14〜20时最大,可达73%,其中16时为高峰。多数情况冰雹一天只有1次,偶尔也有一天内几次降雹。如,1980年9月1日,津南区曾先后3次降雹,全区73%的农田作物被毁。海上与陆地冰雹的日变化情况有较大区别,白天冰雹云移入海面上空往往减弱或消失,夜间则有可能加强。
二、路径影响天津的冰雹路径主要有4条。多数情况下,雹云的路径分别有:①北京经河北省香河县到宝坻或北辰、北京经河北省固安到西青;②河北省兴隆到蓟县;③河北省唐山到天津市东部地区;④少数从河北省沧州北上。
三、重雹灾个例1966年6月静海县发生严重雹灾,丰产待割的小麦50%绝收,37%的麦田减产3
图1-6天津市冰雹路径示意图
〜5成。总产量减少70%。7月2日,丰台、岳龙等公社连续降雹15分钟,冰雹大如拳头,有的地方积雹达一尺多厚,造成房倒、树断、人畜伤亡。1969年8月28日,天津冰雹持续23分钟,最大雹径为6.5厘米,重19.3克,市内雹粒盖地,许多楼房玻璃被打碎,同时,红桥区又出现龙卷风,一时间,房屋倒塌、烟囱上天,电台、车站、工厂、医院、学校等2884处受损,伤亡数百人。1973年天津地区冰雹灾害严重,宁河县一半的乡受灾,轻者减产20%,重者达50%。1980年9月,天津市7个郊县降雹。其中津南区受灾面积达
全区总面积的73%,有四分之一减产达5成以上,西青区近万亩果树受灾,减产80%左右。1984年5月27日,天津静海县降雹约35分钟,雹粒如卫生球大小,受灾农田9000亩。同日汉沽盐场塑料薄膜被冰雹打坏,市保险公司赔款12万余元。1991年4月24日,天津机场降雹持续6分钟,冰雹最大直径49毫米,致使2架直升飞机旋翼报废,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万元。
第三节大风、飑、龙卷风、沙尘暴
一、大风、飑、龙卷风大风是较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气象学上定义瞬时风速达17.0米/秒(目测风力达8级)以上为灾害性大风。一般风力7级时,就有摧毁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危险。农作物生长季的大风往往是毁灭性的。飑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短促的强风现象。飑与排列成带状十分狭窄的雷暴同时出现,形成一条强烈的飑线。飑线过境,除了有风向的突变和风速的大幅度骤增外,还经常伴有雷暴、暴雨、冰雹,甚至龙卷风等。龙卷风是一种与强对流云相伴出现的具有垂直轴心的小范围强烈涡旋。从外观看是从积雨云或发展很盛的浓积云底盘旋下垂的漏斗状云体。有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有时触及地面。龙卷风所到之处瓦块、断木横飞,树木、建筑、船舶等均可造成严重破坏,也会造成人、畜伤亡。发生在水面上,常吸水上升如柱,称水龙卷。飑和龙卷风较少出现,大风发生频率较高。大风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天气尺度系统大风,指西伯利亚冷高压和东亚大槽的同时显著发展而伴随明显的冷锋过程。这类大风过程按冷空气活动路径和大气环流演变特征又可划分若干类型。第二类是与北上台风、入海气旋以及龙卷等中小尺度低气压系统相联系,发生和消亡迅速而风速极强的大风,所造成的损失最为惨重。由于各地的地表面热力和动力性质多有不同,且地面粗糙程度有明显区别,所以大风分布的地区差异显著,沿海多于内陆,平原多于山区。统计表明,天津大风的年平均日数为7〜48天,塘沽大
风日最多,蓟县最少。西青区1971年的大风次数最多,达89天;其次,武清县1967年出现大风87天;塘沽区1966年出现大风78天。而蓟县大风日数最多的年份仅37天(1966年),而且1988年和1989年全年无大风日。大风的季节特征明显,春季大风日最多,占全年的30%以上,冬季次之,秋季、夏季大风依次减少。各月中一般4月份大风最常出现,各地平均在1.3〜6.7天,8月份大风最少。20世纪90年代,全市各地的大风次数都有所减少,与1949〜2000年的平均值相比,平均每年减10〜29天。减少最多的是天津的西部。以西青为例,各月大风日数都在减少,5月份减少的最多,全年减少27天。据天津市气象档案馆记载,汉沽盐场1961年4月5日出现最大风速为33米/秒的大风;天津市区1979年2月16日出现28.0米/秒的最大风速。在降雹和飑线过境时,曾观测到更大的瞬时风速,如宝坻县风速瞬间达40米/秒以上(1964年8月26日);塘沽区瞬时极大风速为天津市大风记录之冠,达52.7米/秒(1986年7月8日晚)。20世纪60年代以来严重大风灾害如下:1966年7月28日天津出现大风、冰雹,瞬时风力达12级,使7449亩农田受灾。1969年8月27日高空有蒙古冷涡出现,后向东偏南缓慢移动,地面有冷锋东移,经北京向天津侵袭,28日、29日午后和傍晚对流旺盛,出现雷雨、大风,两天内连续发生两次龙卷风。28日龙卷风约15点40分在红桥区、南开区出现,风经赵家场渡口,6条船被打翻沉没,行人被风刮入河中,树木被扭
断,水泥电杆被刮倒,市第二中心医院重约30吨的烟囱被刮歪,2〜3吨重的铁管架被吹到附近房顶上。29日20点20分再次出现龙卷风,风从河北省霸县入西青区。大风将直径60厘米的大树连根拔起,扭断钢筋混凝土铸件,摧毁建筑,许多烟囱、房顶刮得不知去向。据当时的统计,两次龙卷风造成120人死亡,823人受伤,房屋倒塌1271间。刮倒电线杆400多根,造成84个重要部门停电。折断树木万余株,24.1887万亩农田受灾。灾害发生后,驻津解放军部队立即赶赴现场抢险,救护受伤人员。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支持抢险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图1-71969年8月28-29日龙卷风使天津财经学院大礼堂损毁
1981年4月18日、5月1日、5月10日三场大风,700多吨塑料地膜被吹走,7万亩刚定植的黄瓜、西红柿、辣椒被吹坏,损失800多万元。1986年1月3日,塘沽、大港、汉沽出现大风灾害,塘沽瞬时极大风速为33.3米/秒。4月19〜20日平均风力6〜7级,阵风8级,由于大风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全市有8130亩地膜被刮飞,刮掉38亩大棚塑料薄膜,部分棚架倒塌,中小棚2869亩草苫子及塑料薄膜被刮走,101间温室玻璃被刮掉摔碎,总计损失20万元。7月8日23时20分至9日30分,塘沽区受飑线袭击,出现狂风暴雨。塘沽气象站瞬间
极大风速52.7米/秒,打破了有记录以来的极大风速记录。大风范围自塘沽盐场三分场至新港一带约20平方公里内,以塘沽区气象站的记录最大,飑线所过之处,水泥电杆被齐齐地切断。大风使8台龙门吊滑跑、错位,其中两台拖出轨道,拖掉集装箱9个,错位52个,3个仓库、7个货架、一艘轮船货物湿损。刮倒民工临建棚,砸伤4〜5人,重伤1人。1991年4月24日,天津市大部区县出现大风灾害,其中塘沽区灾情较重,仅港务局二公司粮食码头上的进口精密仪器被狂风折断刮人海,就造成经济损失几百万元。1998年8月1日夜间,塘沽区出现雷雨时伴有短时大风,港区内有飑线和龙卷风出现,海洋气象站观测到的瞬时最大风速达26米/秒。大风导致天津碱厂的2台5吨龙门吊车相撞,1台基本报废,损失200万元。天津港务局的1台600吨吊车掉入海中,1台撞出轨,另有6台龙门吊车相撞,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左右。
二、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吹起地面沙尘,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是干旱和荒漠化的表现,与强冷空气有关。天津的沙尘暴天气大多是受中国西北或偏北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影响所致,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是天津的沙尘天气的主要来源。每次沙尘暴过程影响的范围不尽相同,少则一个区或县,多则全市范围。各区县沙尘暴日数年平均为0.4〜1.9次,静海最多,东部沿海最少。从20世纪后50年看,天津50
年代后期至60年代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70年代至80年代有所减少,90年代很少发生沙尘暴天气,2001年,沙尘暴有增加的趋势。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其次是冬季和初夏。沙尘暴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共设施、树木等,还使农田受到风蚀危害,而且污染了环境。恶劣的能见度可造成机场关闭及引发交通事故,对精密仪器、精细化工等也有着严重的破坏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危害将会愈加严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