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慈矿:用对课来一场快乐的语文游戏
01
对联故事和语文课相遇
我教了几年书以后,就开始苦恼:教材很熟悉了,课堂驾轻就熟了,初登教坛的新鲜感也没有了,下一步该干什么?该怎么发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王尚文教授签名的专著《对韵新编》,里面精妙的对联、有趣的故事让我大开眼界。我一气读完,忽发奇想:为什么不给孩子们讲讲对联故事呢?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给孩子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乾隆和纪晓岚到通州私访,路上,乾隆出了一个上联让纪晓岚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纪晓岚一时对不上来,两人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当铺。纪晓岚灵感迸发,说:“我的下联有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没想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要我再讲一个。以后,每到课间我都会给大家讲对联故事,但每次我都只说上联,故事中的下联,要他们自己去想。
孩子们兴致勃勃,有的对得还不错!比如“鹤舞千年树”,一个三年级学生对“龙游万里天”,比古人的“凤鸣百尺楼”的下联境界似乎还要阔大一些;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有个叫阮静宜的小姑娘当即对出下联“插花南窗前”,真是妙不可言;“假山石上栽真树”,有小朋友对“高楼房中住矮人”,另一小朋友得到启发,对“矮楼房中住高人”,还有学生对“死海水中睡活人”,全班一阵哄堂大笑……
在对对子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那么好玩,每一个字音都是那么好听,每一个字形都是那么好看,搭配起来又那么精致优美,变化万千。我自己深深地沉迷于其中,孩子们也渐渐喜欢上了汉语。想来,也难怪蔡元培、陈寅恪、张志公、周汝昌等学界泰斗都推崇对课教学。
从此,我就走上了研究对联、研究对联教学的路径。 2000年到2005年,我收集了150余种对联书籍,200多篇有关对联的论文,仅对韵我就收集了25种。最终,形成了我的一门特课程:小学对联课。
02
“对课”课程一、二、三
我对“对课”这门课程的定位是八个字:读读背背,对对玩玩。然而目标却很高远:培养有情趣、有文化、有胸襟的中国少年。
我觉得,一个孩子仅仅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涵养古典的情怀,对汉语、汉字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全球化、商品化、物质化的当下,在影视、报刊、网络上的流行语言日益庸俗、粗鄙的今天,古典情怀是极为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坚守的。
由对对联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班级,整个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共需十节课左右的时间,每两周一节课。
第一阶段:以激发对课兴趣为主,共三节课,每节课从“一字对”开始,逐步加深到“七字对”,其间穿插讲述有趣的对联故事若干个,让学生去玩味对联的趣味与幽默。
“一字对”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天对地,风对雨,红对绿等。
“二字对”,训练学生运用主谓、动宾、偏正、联合等几种基本的组词格式。如天高对风急,
东海对西湖,凤尾对鸡冠等,并启发学生去积累对仗工整的成语,如心旷神怡、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走马观花、天长地久、山光水等。
进一步作“三字对”和“四字对”,训练学生运用造句的格式。到五字对、七字对时便和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受古诗词中的对偶句之美,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
第二阶段:以欣赏古今优美的对联,介绍对联的知识为主,也是三节课。每节课向学生出示若干副古今优美的对联,引导学生读、背、写,来感受对联中所蕴涵的文字之美、声韵之美、意境之美。在极其自然、活泼的状态中启发学生感悟对联的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间、意义相关。
如其中一节课专门介绍郑板桥的对联,在讲解了郑板桥的对联故事后,重点欣赏郑板桥的几副绝妙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等,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修辞的神奇运用,涵咏其中的诗意与美好。
第三阶段:约需要四节课,与大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走出狭小的课堂,到天地间去学习对联,去学习语文。此阶段分为三个板块:
对联的故事
一、结合春游、秋游活动,师生走出课堂,到所在学校附近的名胜去学习对联。要求每个学生都带好笔和摘抄本(有条件的还可带上相机),到目的地后,学生抄录所看到的对联,教师利用情境向学生介绍园林中优美的对联,如引导学生欣赏上海豫园得月楼的对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为亭台楼阁撰写对联。
二、走进学校图书馆,在唐诗宋词和对联书籍中去寻自己最喜欢的对联,编一本自己的《我最喜爱的对联》。
三、进入学校电脑房,登录互联网,在对联网站、楹联论坛上与人对对联,下载对联的资料,补充到《我最喜爱的对联》中去。
其中第一个板块应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风景名胜,不仅要抄录对联、欣赏对联,还要引导学生背诵与名山胜水相关的优美古诗。第二和第三板块不局限于课堂,课堂上只是方法、操作的指导以及成果的交流展示,主要的部分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家中的电脑等条件去完成。
03
对课怎么上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引进对课,通过“每日一对”和“每周一联”活动把对课进行下去。
所谓每日一对,就是每天出一副对联让学生去对,像做游戏一样,孩子很喜欢。有时是在吃中午饭的时候进行,对子就是从饭盒里想出来的。比如,今天吃红烧肉,好,就对‘红烧肉’吧!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说:“我对‘白斩鸡’!”
有时是用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对,窗外柳枝轻叩窗棂,“‘绿柳’对什么?”“轻松”“翠竹”“青天”“黄花”“黄菊”“红桃”……孩子们对出一个个下联,我说:“好,暂停!”‘绿柳’前加三个字——‘和风拂绿柳’,接着对!”“细雨滴红桃”“大雪压青松”“细雨湿黄花”。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为古诗词重配下句,如,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对出“一对白鹅戏清波”“三只白羊啃青草”“一灰雀笑绿杨”等许多有趣的下联。
具体做法是:在每个班级布置一块专门用于对课的墙报,每日早晨教师把上联写在黑板上。由学生去对,学生对出后把下联写在统一的小纸片上,随时都可以贴到墙报上去,鼓励学生自己针对墙报上的对联进行品评,教师可在放学的时候利用五至十分钟时间进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