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集锦
每⼀副对联都包含写者的真挚之情,每⼀个字都蕴含着情真的深意。下⾯给⼤家带来⼀些关于2020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集锦,供⼤家参考。
2020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集锦1
冯尧安将现代史锤炼在对联⾥
冯尧安,1918年⽣于重庆,⼀⽣陶醉于楹联,所作之联成千上万。中国通俗⽂艺研究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精通诗词楹联,被尊为重庆市“联坛三⽼”,曾亲笔撰写过不少有价值的⽂史资料。对过去的记载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九旬翁冯尧安的记录⽅式有点特殊——楹联。翻阅他的著作《鸿⽖集》,从上世纪3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上千副精简的楹联⼏乎总结了⼀部重庆的现代史话。
在⼤渡⼝茄⼦溪⽚区,⼀幢上世纪80年代的居民房内,其中有⼀家门上写着“晚晴楼”三个字,这⾥就是93岁⾼龄冯尧安⽼⼈的居所。屋内只有⼆⼗⼏平⽶,⽽堆积的书报就占据了房⼦⼤部分的空间,地上、箱⼦⾥、桌⼦上,甚⾄旧式的⽼⾐柜⾥装的都是满满当当的书刊。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关于楹联的,现在,他仍然订阅了多本楹联刊物,与时俱进。
楹联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1938年,冯尧安进⼊重庆电⼒公司(后改为供电局)⼯作,1964年下放局属重庆杆塔⼚(现为重庆电冰箱⼚),直到1977年退休。冯尧安幼年读私塾时期接受的是旧学问,那时候⽼师出对⼦,简单的有⼀个字、两个字,底下学⽣就跟着对。从那时起,冯尧安就对这种旧学问产⽣了浓厚的兴趣,直⾄耋耄之年仍然在潜⼼创作。
⾄抗战时期,长⼤成⼈的冯尧安就写得多了。那时把对联作为⼀种礼物赠送给亲友⾮常盛⾏:贺寿、红⽩喜事、交友等等。同时,在春节的时候,冯尧安通常要写⼏副对联,有的挂在⾃⼰的门⼝,有的赠送亲友,⼏⼗年累计下来,加上平时所创作的对联,已成千上万。
在冯尧安著作的书籍《鸿⽖集》⾥,记录了他从上世纪3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的楹联。⽐如1950年创作的“飞倦复知还,暖⼊庚堂歌解放;鸿钧丰转运,春回寅柄兆和平。”记录了中国刚刚得到解放的情景;1976年创作的“上⼭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插队落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记录了⽑主席当年动员知识青年下乡这件事。诸如此类的楹联,总能从字⾥⾏间看出时代的动态,串联起来,就是⼀部⾄少是重庆的现代史。
冯尧安给⾃⼰创作的对联分了很多类别:嵌名类、春联类、颂党政军类、庆喜颂寿类、悼挽缅怀类等。多数都是对当下热点问题的想法,⽤对联来抒怀,特别是和朋友之间的交流,字⾥⾏间能看出浓浓的情谊,还有⽂⼈与⽂⼈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真挚情感。
⽤重庆地名配对百副对联
在《鸿⽖集》内,末尾有⼀百联全部是由重庆地名组成的对联。如“北碚;南坪”、“⼭洞;⽯门”、“⽺⼦坝;猫⼉⽯”,乍看这种对联的⽅式很简单,也容易让⼈记住,其实这正是冯尧安喜欢的形式,他推崇的是短联,看起不费劲,⽽巧妙之处更能在短联中体现出来。
重庆的地名本⾝就是充满着趣味的,再加上冯尧安楹联的配对,让⼈看起来更加有趣。这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期间。冯尧安在南岸编写地名录。整天与那么多的地名打交道,这激发了他配对地名楹联的灵感。其实编写这⼀百副对联⾮常不容易,⼀百对就是两百个地名,⽽且还要按照对联的规则配对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对联上下联的最末⼀个字分别为仄声和平声,若最后⼀字对不上便不成联。
仔细阅读这些地名,还会发现很多地名已经不存在了。“多少地⽅我已经不到了。”冯尧安⼀边向我们解释对⼦,⼀边感叹。这些对联的记录也算是重庆地名⽂化的⼀个缩影。
⾝体⼒⾏传播⽂化
冯尧安是个喜欢读书的⼈,退休的⽇⼦,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就成了他每天要做的事情。现在还订阅了众多期刊杂志,因为他订的刊物众多,社区还给了他⼀个“优待”,专门为他制作了⼀个报箱。每次上下楼,他都会先看⼀眼他的报箱,报箱俨然成了他与世界接轨的纽带。
对联的故事
冯尧安家的藏书不说上万⾄少也有⼋千,他的记性相当好,哪本书在哪⾥,只要是创作对联需要,他可以马上搜索出来,甚⾄哪⼀页,哪个位置他都能清楚指出来。在他家⽼报纸堆⾥。随意掀开⼏张黄旧的纸张,竟然是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晚报》,还有同⼀时代的《光明⽇报》、1986年的《团结报》……这⾥俨然成了⼀个⽼书刊的仓库,若将旧报纸展开分类,完全可以当成某个时期报纸的博物馆。
年过九旬的冯尧安还是⼀个社会活动家。每个⽉他都会参加两次⽂化交流茶会,风⾬⽆阻。在他⾝边,陪伴他来的是⼀位精神矍铄的⽩发⽼头⼉梁绍霖,在冯尧安⾯前,他俨然就是⼀个壮年的⼩伙⼦,他就是冯尧安的邻居兼学⽣,你根本看不出他已经快80岁了。梁绍霖笑称是冯尧安的贴⾝保镖。若冯尧安有其他活动不能参加的,每次必托学⽣转带资料并且询问茶会的
详情。
今年,冯尧安也会准备好⼏副春联,在春节的茶会期间将其印在⼀张张⼩卡⽚上,送给⾝边的朋友。看得出他有⼀颗执着的⼼,把能买到的刊物都看⼀看,虽然⾝体⽼了,但是他⼀直为了与这个社会接轨⽽努⼒着,与时俱进。⽆论何时都不⾄于变成被时代抛弃的“旧思想”。
[⼈物⾯对⾯]
这么⼤的年纪还⼀个⼈住。家⾥⼈放⼼么?
我的孩⼦们曾经叫我跟他们⼀起住,但我不愿意,我的⽣活习惯跟他们不⼀样。他们有他们的⽣活,我有我的⽣活。虽然我喜欢有⼈跟我摆龙门阵,但⼉孙们都有⾃⼰的⼯作,不想给他们增添负担。况且我的⽣活虽说不是完全⾃理,⾄少也能理50%,⼀⽇三餐问题已经解决了,有时候⼉孙们也会来看我,帮我解决⼀些事,你看阳台上晒着的床单就是前⼏天⼉⼦回来给我洗的。⾄于我吃饭的问题,交给了我家附近的那个馆⼦,他们每天都会按时给我送饭过来。
很想知道是什么让您这么⾼寿?
其实没有什么秘诀,不暴饮暴⾷,平平常常过⽇⼦就好了。不过有⼀件事我坚持了⼗⼏年,我平时很少⽣病,我猜想跟这个习惯有关系:每天早上起床后我都会空腹喝⼀汤勺醋。把醋兑在头天晚上的冷开⽔⾥⼀起喝,如果感觉不好喝,可以加点蜂蜜。喝醋这个⽅法也是别⼈给我说的,很简单,但是每天坚持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个长寿秘诀,也没有经过科学论证。
少年时代在你的记忆中是怎样的?特别是过年的感觉?
⼩时候跟着⼤⼈⾛,学的是旧礼教,脑⼦⾥装的都是旧东西,所以我喜欢旧⽂学。那时候的过年就可以得钱,从⼩跟着⽗亲学习礼节性拜年,到⼗⼏岁的时候,就把名⽚带在⾝上代表⽗亲去拜年。因为我⽗亲是当时⼯商界的,有⾃⼰的店铺,做过⼀些刻章的⽣意,卖过参茸燕窝等东西。家庭条件还算可以,⼩时候苦的感觉很少。
春联曾经被作为“四旧”被禁⽌,那时你是怎么应对的?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相应的政策,我⾃然会有所顾忌,也不敢随便写,所以中间⼤约⼗年的时间都没有写春联。
江津⼈钟云舫曾经写下了天下第⼀长联,可以说重庆⼈在对联的造诣上是相当⾼的。现在呢?
钟云舫那个⼈是相当了不起的,他被称为“联圣”,他的名字享誉全国。他很有学问,他写的对联还是在监狱中完成的,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像我们创作对联时记不住的,还要翻参考书呢。现在⼈的对联⽔平⽐较⼀般,学习的⼈少了,很多坚持的⼈都是⼀种兴趣。
重庆的楹联从过去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整体来说都在与时俱进,加⼊了很多时代的风向标。
对联在中国的传统⽂化⾥是个什么地位?
对联算是从诗⾥分化出来的,不像唐诗宋词元曲那样有独⽴的地位,对联最盛⾏的时候是在清朝。最近中国楹联学会准备编⼀本清联三百⾸,就是想把对联的地位独⽴出来,构成唐诗、宋词、元曲、清联。
现在有的时尚活动将楹联这种⽂化嵌⼊进来。你怎么看?
我很赞成,楹联本⾝就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应该拘泥于旧形式,多和现代时尚接轨也算是⼀种发展,让更多的年轻⼈参与进来值得提倡。
你搞了⼀辈⼦的楹联。家⾥关于楹联的藏书也那么多,有传承的⼈么?
我的⼦孙们他们都没有这个爱好,⼈各有志嘛,我不能把我的观点强加在他们⾝上。
你觉得⾃⼰创作最好的对联是哪⼀副?
我⾃⼰也说不出来,我认为都不好(笑),都是很⼀般的,别⼈说了算吧!
未来你有哪些愿望?
我有两个愿望。第⼀,在我⼀百岁前再出⼀本书,我主要擅长的是诗词和对联,⽬前⼿⾥有⼀部分⼿稿,想再创作⼀些汇集成册。第⼆,希望以后每个⽉能领到300块钱(笑),是这样的,⼤渡⼝这边的居委会每个⽉会给90岁以上的⽼⼈发100块钱的营养补贴,⽽百岁⽼⼈就是300块,希望将来我⾃⼰也能有那个资格去领。
你的愿望也是我们对你的祝福。送⼀副春联给我们吧!
我准备了两联:第⼀联为“阅读最重庆,得知新事物”。第⼆联为“最重庆喜闻乐见,采编者策划精⼼”。
2020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集锦2
七⼣对联赏趣
农历七⽉初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七⼣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的对联与七⼣相关,七⼣节赏七⼣对联,别有⼏分情趣。
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于农历七⽉初七——“七⼣”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次,正值宋建三寿⾠,李笠翁触景⽣情撰就⼀寿联,联云:“七⼣是⽣⾠,喜事业功名从⼼,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树芝兰绕膝,⼈⼈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七⼣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意见巧,想象奇特,匠⼼独运。
传说每年“七⼣”之时,⽜郎织⼥在天河相会,民间有联云:“⽜⼥⼆星河左右,参商两曜⽃西东。”联中既有星星名称“⽜⼥(牵⽜星和织⼥星)”对“参商(参星和商星)”、“星”对“曜(⽇、⽉、星都叫曜)”、“河(银河)”对“⽃(北⽃)”,⼜有数字“⼆”对“两”,还有⽅位“左右”对“西东”,可谓对仗⼯稳,意趣盎然,读来耐⼈品味。
明代诗⼈⾼启、杨基为⾄交好友,常作对互娱。相传有⼀天,两⼈徘徊⽉下,⾼启触景吟道:“⽟兔捣药,嫦娥许我⼗五圆。”杨基应声对道:“喜鹊成桥,织⼥约郎初七渡。”上下联巧⽤神话“嫦娥奔⽉”、七⼣⽜郎织⼥“鹊桥相会”,信⼿拈来,流畅⾃然。联中的“许我”、“约郎”两词颇具⼈情味,读来妙趣横⽣。
民间流传着⼀描写七⼣的对联,联云:“云汉秋⾼,凉⽣七⼣;天街夜永,光耀双星。”此联有的认为源⾃唐代杜牧的《秋⼣》中的“天阶夜⾊凉如⽔,卧看⽜郎织⼥星”两句诗,作者拈诗撰联,蕴含深意,浑然成趣。
从前,随州⼀祝⽒财主请⼀先⽣为其⼉⼦祝⼩叶当塾师,并许诺每逢七⼣为先⽣加⼏个荤菜。祝财主平时⼗分吝啬,⼀连数载,祝财主均未践诺。⼜⼀年七⼣,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传学⽣祝⼩叶作对道:“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祝⼩叶不能对,问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中秋”。到了中秋祝财主⼜失信,先⽣再传学⽣祝⼩叶作对:“绿⽵本⽆⼼,遇节即时挨不过。”祝财主见了,⼜代其⼦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节,客舍依然冷清,先⽣只得再传学⽣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祝财主在旁听了笑道:“先⽣谬矣!狄仁杰乃唐⼈也。”先⽣答道:“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顿饭却如此健忘?”祝财主⾃知理亏,悻悻离去。
2020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集锦3
贾平凹纠错撕对联
贾平凹虽是陕西⼈,却对晋南的蒲剧情有独钟,⼀有空闲,就要机会去欣赏。在⽇前央视⼀个访谈节⽬中,他谈到20多年前在看蒲剧中发⽣的⼀件事,愧疚之情溢于⾔表:“空戴了个作家的头衔,咋就稀⾥糊涂写了⼀副对联,险些坏了蒲剧振兴的⼤事。”
1990年,贾平凹正创作长篇⼩说《浮躁》,不知为什么,写起来总感觉不那么顺⼿,让他不免⼼烦,就想出去散散⼼。这年冬天,⼭西省振兴蒲剧调演在运城市举⾏,该市蒲剧团邀请了陕西⽂艺界专家⽩浪等⼈光临指导。
⽩浪当年创办《长安》⽂学⽉刊时,极⼒说服贾平凹加盟,并想⽅设法帮助他解决了爱⼈和孩⼦的进城问题,让贾平凹⼼存感激,⼀直视⽩浪为恩师。⽩浪在接到运城蒲剧团邀请后,⽴即想到了贾平凹,⼜得知他在写作上不顺畅,就对他说:“你不是喜欢看蒲剧吗,正好⼭西省振兴蒲剧调演在运城举⾏,你暂时将⼩说放⼀放,跟我到运城看蒲剧去,也正好散散⼼。”贾平凹很⾼兴,⽴即放下正在写作的⼩说《浮躁》,和⽩浪⼀起去了运城。
到运城后,贾平凹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该市蒲剧团演出的《西厢记》《宇宙锋》《⾼平关》等戏,对被誉为“牡丹”蒲剧演员阵容和艺术造诣⼤加赞赏。演出空隙,该团编剧特地到宾馆看望贾平凹,征求他对《西厢记》的意见,并请他赐⼀墨宝。贾平凹谦虚地推辞说:“我就没写过书法。”那位编剧将了他⼀
军:“西安南门外‘天籁书屋’是谁写的呀?”贾平凹听后顿露笑容,惊喜地问道:“你还留⼼过我的‘天籁书屋’啊?好,我马上给你写。”他稍作思索,⼀挥⽽就写了“艺之神妙在于能飞也”的条幅。写完后,仍意犹未尽地说:“武俊英、郭关明、吉有芳、李仙容主演的《西厢记》,景雪变、张⼤发主演的《宇宙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我想把他们的名字编成⼀副对联,你看⾏吗?”此意正中编剧的下怀,连声称好。贾平凹点了⼀⽀烟,坐在沙发上想了⼏分钟,起⾝说了句:“想好了,写吧。”便挥毫写道:“雪变仙容冬有芳,俊英⼤发⼭关明。”从字⾯上看,景雪变、李仙容、吉有芳、武俊英、张⼤发、郭关明六位演员皆名列其中,虽然将⼏位演员的姓⽒去掉,仅添了“冬、⼭”⼆字,却使联句活了起来。“冬”字蕴含着雪花改变了冬天的容颜,严寒中犹有梅花芬芳;“⼭”字则暗⽰着俊俏的花⼉奇葩绽放,映照得⼭关⼀⽚⽕红鲜明。该对联⽆论在构思还是意境上都⾮常巧妙,在场的⼈情不⾃禁⿎掌叫好。
但⼀位领导看了对联后却皱起眉头说:“虽然⼏个演员的演技都很好,排名却是有次序的,把排在后⾯的写到前⾯,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不利于以后开展⼯作。”这是贾平凹万没想到的,他脸⾊顿时暗淡了下来,⾃语道:“我光图了⼀时兴奋,却忘了团结这个⼤事,不应该啊!”话⾳未落,就⼀把撕碎了对联。他出乎意料的举动,让⼤家在惋惜的同时,更为他的拙朴⽽感动。
贾平凹欣慰地说:“那件事确实是我的失误,庆幸的是,我很快认识到了并马上纠正,这也算是我的⼀个优点。⾄少说明我的诚实和诚恳,⽐起那些⾃称‘讲求诚信,从不说谎’者来说,我起码没有丧失⾃⼰的⼈格。”
2020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集锦4
曹亚伯的对联
在纪念⾟亥⾰命百年的⽇⼦⾥,我翻捡出珍藏的曹亚伯的⼀副对联,摩挲凝思,追记先贤,感慨万端。
曹亚伯,湖北兴国(今阳新)⼈,清末湖北⾰命团体“⽇知会”领导⼈之⼀,后随孙中⼭⾰命,功绩卓著。1925年孙中⼭逝世后,曹亚伯隐居江苏昆⼭,历时两年余,将其多年所藏“⽇知会”⽂书笔记及⾟亥武昌⾰命⼀切⽂告、函电等等,整辑成书,写成《武昌⾰命真史》上、中、下三册,凡数⼗万⾔,图⽚七⼋⼗帧,于1930年3⽉出版,由中华书局代发⾏。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意见纷纭,该书刚出版,即被禁⾏,流传极少。1982年,时隔半个世纪,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供研究者参考,为治民国史者不可缺少的⽂献资料。曹亚伯定居昆⼭⼗多年间,常与苏州的⾼僧⼤德、贤达名流、⽂⼈雅⼠交游,他喜好⾦⽯书画,尤擅⼤⼩篆,根柢深固,出⼿不凡。其时,先⽗胡凤⼦(字舜仪,⽣前为上海市⽂史研究馆馆员、民⾰党员)正寓居苏州,活跃于教育、新闻、⽂化界,与民国元⽼李根源、东北抗⽇名将苏炳⽂等政界⼈⼠,也过从甚密,与曹亚伯的交往也在情理之中,曹亚伯书赠先⽗的这副对联:“于⼆南见钟⿎之乐既⼋命⽤侯⽩为司”,⾜见两⼈情谊不浅及曹亚伯对先⽗的推崇与敬重。
曹亚伯是⾟亥元⽼,退隐后皈依佛门,不问政事。北伐开始后,蒋介⽯欲任命其为中央委员,不受。1
931年“九⼀⼋”,⽇寇⼤肆侵华,曹亚伯忧国忧民,⼒主坚持抗⽇,不打内战,国民党中央要员多⼈造访昆⼭曹宅诣教。激于民族义愤,曹亚伯受聘担任冯⽟祥将军长官部⾼等顾问。可惜天不假年,1937年昆⼭沦陷前⼣,曹亚伯病殁于⾃建的“平居”寓庐,享年63岁。纵观曹亚伯⼀⽣,不愧为⾰命前驱。岁⽉悠悠,沧海桑⽥,看惯了今天书坛上充满了那种满纸乱飞,伸拳掳袖式的书法艺术,再来观摩曹亚伯的这幅篆对,令⼈⽿⽬⼀新。⼀幅16个字的对联,就⽤了“⼆南”、“⼋命”、“侯⽩”、“钟⿎之乐”等多个典故成语,⽽且意境深邃,彰显了曹亚伯极⾼的国学造诣。对联书写,章法朴实,⽓度安详,⽤笔内撅,取法隽古,⼒量包含在浑厚凝重的线条之中,完全靠功⼒和意趣取胜,真是⽆⽐的沉雄⽼辣。今昔对⽐,⼤异其趣,耐⼈寻味。字如其⼈,这不正是曹亚伯其⼈的写照吗?难怪乎对联在1981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民⾰中央《纪念⾟亥⾰命70周年书画展览》中展出时,受到时⼈赞许好评。
2020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集锦5
给“⿁⼦”命名的对联
明清朝代以来,我国沿海⼀带都受到⽇本海盗的侵袭。当时就出现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那时我国⼈民都称⽇本海盗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国⼈统称⽇本侵略者为“⿁⼦”。何时开始,“倭寇”变成“⿁⼦”的呢,据说这称呼的改变,还是出于⼀副对联。
甲午海战前⼣,清廷⼀位⼤⾂出使⽇本。谈判结束,双⽅举⾏联合记者会。⽇本不但要在世⼈⾯前炫
耀武⼒,还想在⽂化上玷辱清国。记者云集后,⽇⽅突然提了个风马⽜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本有个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了。”这真是新鲜事。⽇本⼈亮出⽩绢上书写的上联:
联⽈:“骑奇马,张长⼸,琴瑟琵琶,⼋⼤王,并肩居头上,单⼽独战!”
⽇本⼈这上联的意思是说:我⼤⽇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马,张的是长⼸;⽂的也不简单,光“⼤王”就有⼋个,他们都有雄才⼤略。⽰之以⽂德,陈之于武功,⽇本“单⼽独战”可踏平中国。
谁知清⾂也不⽰弱。先要⽇⽅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绢,然后⼤笔⼀挥写下联:
联⽈:“倭⼈委,袭龙⾐。魑魅魍魉,四⼩⿁,屈膝跪⾝旁,合⼿擒拿!”
众多记者们看了,个个叫好。下联的意思是:倭就是倭寇,来偷⼤清龙⾐,“⼋⼤王”变成“四⼩⿁”,“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旁”“单⼽独战”变成“合⼿擒拿”,从此⼤家不再称⽇本侵略者为“倭寇”,改⽽称为“⿁⼦”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