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学生心田
作者:伍海芳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1年第19期
民族团结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的学龄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更是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关键。如何让他们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资源?如何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长沙市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真心真情真爱,谱写一曲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美好乐章!
        一、五育并举,做好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
        为打造民族团结融合的大环境,学校合理拓展办学理念“五育并举,专注于一”的内涵和外延。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塑型、以美润心、以劳立行,围绕“民族一家亲,教育心连心”这一德育主题,让各民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突出特,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
        1.共筑民族团结的文化环境
        学校邀请各级民族工作专家到实地进行专业指导,并通过多种载体将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了既赏心悦目有特,又潜移默化能育人的效果。如在学生喜欢的花园旁边矗立象征着民族团结的石榴雕塑,与“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立体字相呼应。打造走廊文化,在抬头可见的地方悬挂民族大团结标语;等等。
        2.营造民族团结的艺术氛围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艺术氛围,对维护民族团结而言也必不可少。如可在校园内设计巨幅汉族和少数民族师生笑脸墙、民族蜡染手工艺术展、民族水彩纸伞展、锡箔纸制作的民族银饰展等。这些都能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整合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内涵
        1.开展“党建+”模式
        学校将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逐渐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
工作的新机制。如“党建+帮扶”,结合党支部教育帮扶和教学辅导工作,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结为“一对一”好朋友,在交流、谈心中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之路护航;结合教育帮扶工作与少数民族聚集地湘西州龙山县靛房镇九年制学校“手拉手”,以送课下乡、网上教研等多种形式将芙蓉幸福教育的先进理念传播到大山深处。“党建+”模式的探索既加强了学校党建教育,又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坚守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开展“民族+”模式
        学校以创建长沙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为契机,创新“民族+”教育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各学科,统筹推进,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校特的创新创建之路,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
        如“民族+家校共建”,组织少数民族家长联谊,通过谈心谈话、参观校园、趣味游戏等活动拉近了少数民族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民族+伙伴互助”,让汉族学生牵手少数民族学生,共同成立学习小组,相互合作探究,共同学习;“民族+教研”,以“有温度的民族情”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美术等各学科教师结合教材,开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学研究;“民族+活动”,结合各学科教学广泛开展小游戏,
让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扎根每一个学生心田,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處处绽放。
        在流动人口密集、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校,只有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为指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育人模式,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做下去,才能够干出实效,将民族团结教育深入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