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指出,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明确指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同志曾郑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由此可见,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使大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日常教育工作、加强实践探索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顶层设计
高校要专门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供坚实保障。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统筹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切实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配备专兼职管理干部,落实民族团结教育经费保障,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力开展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二、开展日常性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1)加强课堂教学。高校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思政课堂主渠道,引导学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要持续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落实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相关内容纳入“开学第一课”。要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组织知识竞赛、编发活动宣传提纲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要开展具有特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少数民族师生参加诗词诵读比赛、法治小品大赛,参观红教育基地等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师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返乡宣讲活动,通过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家乡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校办学情况以及学生本人在校学习、生活情况、成长经历等,为民族团结、为国家发展作出努力。
(2)选用民族理论课程。高校要积极选用超星集团等网络平台在线课程作为学校公共选修课,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政策与理论,深入探索民族间差异共存、繁荣发展之道,以及具有中国特的解决民族问题道路。要鼓励学生通过在线观看的方式进行学习,观看视频结束后,完成在线作业,并进行在线考试,学习成绩计入总学分。要组织相关单位、部门对课堂教材中涉及民族团结有关内容进行认真审核把关。
(3)鼓励师生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文体活动。高校可结合办学特和实际情况,开设武术、太极、中国式摔跤和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导各民族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
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文艺舞台表演民族特节目,展现各民族风采,调动少数民族同学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视频制作。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际,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可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关心关爱,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民族团结融合气氛。
(4)及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要紧紧抓住少数民族新生入校、假期离、返校等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安全教育座谈会、入党启蒙教育座谈会、思想动态交流会等沟通交流会议。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结对帮扶、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疏解矛盾纠纷,努力形成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要扎实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组织专职辅导员、新疆内派教师走进班级、走进宿舍、走进食堂,持续开展走访工作,倾听少数民族学生遇到的困惑,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心理疏导。要定期召开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对学校民族宗教情况进行研判,加强协调沟通机制,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
(5)加强对困难学生帮扶力度。高校要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对困难学生的奖、助学金政策,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权益。组织发放少数民族学生补助金和奖学金。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落实相关减免政策,优先为少数民族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对于罹患重病或家庭遭受自然灾害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临时困难补助。对存在学业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难等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建立帮扶台账。
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探索
在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上,高校要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础,通过创建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单位、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作用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探索,努力引导各民族师生为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1)以处级单位为试点,创新“工作室1+N”的少数民族学生育人新模式。将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多、体量大的(下转第106页)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策研究
韩 俏
(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
摘 要: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使大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去的需要。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日常教育工作、加强实践探索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高校;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韩俏(1990— ),女,汉族,天津人。主要研究方向: 民族团结教育。
106
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特点,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一体化”思
维,更是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体系的改革与创新[5]
。在我国旅游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互联网+”思想的影响,依托于网络化信息环境,促进了产业信息的高度集中化。
在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应当要清晰的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一体化趋势,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实现旅游教育、旅游专业人才、旅游产业项目以及社会旅游需求的有机融合,从而构建完善
的“四位一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6]
。
借助旅游产业发展的前进动力,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其成为旅游管理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对课本理论知识进行完善与补充,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
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同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中,让学生从基础专业知识掌握和领悟,逐渐完成职业能力的塑造。高职院校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引导者,应当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作用,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同时重视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并保持良好的成长状况,在
民族团结教育企业实习与实训过程中能够迅速适应企业人才需求标准[7]
。
(二)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通常以课本知识教学为主,使得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必须要丰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这也是推动职业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中,要充分发挥网络化教学优势,通过挖掘网络教育资源来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且依托于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在
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老师要改变以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并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新知识,重视对知识的归纳与整合,对课本中某个专业知识点,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查询到与之相关联的拓展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
(三)重视开展项目化教学
高职院校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活动与“互联网+”思想的相互融合,必须要借助于项目化教学来开展教学活动。老师围绕专业教学内容,选取优质的项目教学案例,构建开放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并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让学生对项目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能够依照自主意愿丰富项目内容,不断提高项目水平,并确保最后完成的项目成果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以及发展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十分有必要,结合当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积极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拓展专业课教学内容,并重视开展项目化教学,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标准。
参考文献:[1]陆恒芹.“互联网+”时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旅行社管理》课程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6):113-115.[2]任新玉.“互联网+”
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3):256-257.[3]张嘉惠.“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70-72+80.[4]罗菲.“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变化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4):155-156.
[5]杨香花,谭艳薇.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在线旅游行业认知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8):1-3+8.[6]万光玲,王慧.旅游管理专业“移动端多维教师网络空间”
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优质旅游人才有效供给视角[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7(06):64-67.[7]张燕娟.“互联网+旅游”
背景下人才能力培养研究—以旅游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01):87-88.
(上接第104页)重点学院打造为民族团结示范学院,集成整合教育元素,打造开放共享的基层少数民
族工作室。基层工作室针对性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政治引领、学业帮扶、生活服务、教育管理的育人功能,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沟通交流,深入细致帮助每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用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
(2)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疫情时刻彰显责任与担当。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时期,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利用寒暑假期间,在全国各地守护居民的生命防线,为国家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鼓励学生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协助社区、学校做好发放物资、登记测温、消毒采购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积极动员少数民族师生主动向疫情或贫困地区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奉献爱心,充分体现各民族人民紧紧相依,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精神。
(3)鼓励优秀教师为全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研发先进装置设备,为少数民族地区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四、结语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校各民族师生、各单位部门共同努力。长期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民族师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局面,但仍要清醒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定不足和
隐患。特别是在新时代,面对国内国外波谲云诡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刻意义,不断巩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玮,张晓军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路径探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6.
[2]陈乐齐,李俊杰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5:23.
[3]朱喜明.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路径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0:50.
[4]王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66.[5]贺玲.“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06):110-112.
[6]郝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0(06):46-4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