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讨论式教学法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创立的“苏格拉底法”为讨论式教学法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苏格拉底法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称作问答法,提倡使用对话和问答的形式,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答案。17世纪,西欧开始将讨论法融入教学当中,“讨论式教学”这个概念的出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英国学者厄斯凯恩(John Erskine)在1919年提出,他认为:“讨论是促进思考和领悟最有效的途径。”厄斯凯恩看到了讨论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提倡将讨论式教学融入课堂当中。后来,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是具有双边性质的一种活动,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不管教师个人多么优秀,只要学生用消极情绪去面对学习,这就不算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巴班斯基重视教学过程最优化,他主张教师在课前应该全面了解学生,课中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美国教育家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 Brookfield)和普瑞斯基尔 Stephen Preskill)共同编写的《实用讨论式教学法》一书中提到,“讨论与谈话是两种形式,他们存在本质区别,讨论具有其独特的规范性和过程性。”通过对话和各自阐空间
白松露述理由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要有批判性的思维,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在讨论中难免会因为兴奋而跑题,要求教师要有控场能力,整个讨论的过程要规范、严谨。
2.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相关研究
寇恂在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的“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中,他用数字的形式表明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两周后还能记住多少知识(平均学习保持率)。在“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小组讨论”“实践”“传授给他人”七种学习方法中,“听讲”的学习效果最不理想,两周后所学习内容仅能记住5%,“小组讨论”的学习效果是较好的,可以记住所学知识的一半即50%,可见,学习效果低于30%的,大都是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大于50%的,都属于合作式、团体式、主动式的学习,这也为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学习法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 .Brookfield)和普瑞斯基尔(Stephen Preskill)认为,讨论前师生做好准备是十分关键的,讨论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营造出一种批判性、探索性的学习气氛,用温柔的态度聆听学生的发言,适当给予鼓励,将生成性目标也当做讨论是否成功的评判性指标。成功的讨论离不开周全的计划和灵活的创作,这
也对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研英语复习
伊芙·布兰克(EBrank)和林赛·威利(Lindsey E Wylie)提出,在讨论法的实施中,我们都只关注运用课堂讨论的好处,却忽视了如何教学生正确使用讨论法以及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讨论法。实验得知,与教师引导的讨论相比,学生更喜欢学生引导的讨论,这样也更能激发其表现欲,所以,我们不仅让学生针对课程主题进行讨论,还应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讨论,并允许学生“讨论讨论”,这种额外的主动学习成分有助于更好的学习。目前看来,这方面的研究还不足,这也是值得教育教学工作者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