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关于《人民日报》副刊大地》的介绍
纸副刊兴盛于上个世纪初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早在西柏坡时期,《人民日报》就曾经有一个战地副刊,改革开放以后改名为《大地副刊》,一直到现在还是作为一个品牌长期保留着,并始终坚持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风格特,承载过 、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众多名人的作品言论。
历史沿革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1949年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那时的《人民日报》基本上按城市报的模式在办,每天有综合性文艺副刊《人民园地》与读者见面。此外还有五个周刊:《苏联研究》、《卫生》、《经济》等,每逢星期一、二、四、五、六轮流出版,以后一经改变。
1956 年7月1日《人民日报》实行改革,以前有刊名的副刊与专刊都已不再存在,只有综合性文学副刊第八版上半版和学术性文化副刊第七版。80年代中期,综合性文学副刊改名《大地》初为周五刊,后增为周六刊。90年代初改为周日刊。2001年《人民日报》进行重大版面
调整,形成了重要新闻、深度报道和专版周刊三大板块。《大地》与其它《国际周刊》等有重大影响的副刊与专刊继续出版,综合性副刊《大地》改为周四刊,篇幅略有紧缩。现定为周二刊。
内容与栏目
郭沫若简介>书记述职报告《人民日报》继承了中国报纸的传统,虽然作为一个党中央的机关报,但是还是把副刊作为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联系广大读者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主要发表散文、诗歌、杂文和小品,这些既是报纸联系广大作家的一个纽带,也是报纸吸引广大读者的一个窗口。长期以来,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大量的名人名家都在这儿发表够自己的得意作品。同时还培养了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很多年轻的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都在这儿发表过他们认为很有影响的作品。到现在为止,《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依然是当代中国所有报纸中间的名牌栏目。
《大地副刊》除传统栏目“金台随感”、“大地漫笔”、“心香一瓣”、“名家新作”、“名人近况”、“文心探访”之外,又拟开设“文史小品”、“谐趣园”等新栏目。它由《人民日报》文艺部主办,历来秉承厚重高雅的文化气质,品评自有尺度,闲谈不失智慧。以下是对其主要栏
目的简介: 精神奖励
《大地漫笔》从1983年1月开始建立,连载于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这是一个专门发表小杂感的专栏。特是个短、新、美。内容选取广泛,形式比较随意,钟情于那些有感而发的篇幅短小的随笔。一般位于版面的左下角。
《心香一瓣》是一个刊登悼文的专栏。当有重要的人士去世的时候,或者历史上某位重要的人士的忌辰,大地副刊上才会有这个专门栏目。
《金台随感》主要刊登随笔类文章,篇幅较长,文笔严肃,立意较高。与《大地漫笔》相比较,就好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别。
《品书札记》,顾名思义是品书的心得,即书评。有时候这个栏目直接刊登一部书的后记或者序言。而大地副刊其他的栏目在我关注的两个月内出现较少或者没有出现,再此就不予评说。
《中国画》栏目专门刊登意境优美的人物、山水、花鸟绘画作品。其中的黑白两,不张扬,不刺眼,反映的是国画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典雅的画面,对版面整体而言是一种
美化,也是许多绘画爱好者每周绝不会错过的视觉盛宴。 十二时半
《多味斋》栏目集纳了中国各地的土特产名小吃,这种感悟人生、反映生活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兴味盎然。如2009年6月6日第8版刊出的《菜饽饽》一文,就是一篇描写菜饽饽的记叙文,带有朴实浓郁的乡风乡味乡情。 安徽高考成绩查询
定位与特
定位——格调高雅:《人民日报》整体定位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高品位、高格调,体现国家级大报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作为它的组成部分——“大地副刊”的大气就体现于弘扬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定位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传递高雅文化,带有浓烈的人文情怀。它的众多的名牌栏目和文章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如其中的栏目之一“品书札记”,就是一个向读者推荐好书的栏目。在2009年6月6日的副刊版面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散文并不皆闲笔》,介绍了当代作家刘醒龙近20万字的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对于当代喜爱文学的人来讲,这种好书介绍是有益且必要的。
“大地副刊”的众多品牌栏目所刊登的文艺作品都积极参与、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使得“大地副刊”有了更宽的视野和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满足读者多元化需要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专栏集纳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气息,使读者备感兴趣,且栏目推出相对稳定,为组织众多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它的许多文章又集思想性、文化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成为雅俗共赏的一块精神园地。
特——统一中保持多元化:《人民日报》的副刊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首先副刊出版非常规律,延续性好。《人民日报》副刊从来不会登广告,“大地副刊”的版面多以黑白两排版,给人的风格是清新淡雅的,呈现出的是一种从容大家气派,与整份报纸的风格相一致。其次,对副刊理念的理解够深入,开发运用很充分,基本上每一种副刊元素都运用到了。还有引领潮流,讲究时效性、新闻性。内容广泛,有深度,具有权威性,宣扬爱国爱党。版面风格上经常采用文中题和竖式题,文章之间用线条分隔,整体风格上显得大气、稳重。
此外,《人民日报》一贯重视文艺副刊的杂文,粉碎“四人帮”以来副刊杂文更是大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副刊杂文正式挂牌“金台随感”已成为事实上的名牌栏目,有读者称它为“大地的骄子”。曾发表了何满子、公刘、文征、朱铁志等大批名家的作品。其刊载杂文特点主要
体现在以下四点:弘扬正气,旗帜鲜明;关注现实,匡正时弊;以史为镜,一针见血;文中有“我”,坦诚相见。
自然,《人民日报》副刊也有其缺点。彩上十分单调,很少采用彩版,时间一长会显得沉闷。版面整体四平八稳、中规中矩,没有生气。内容选择上唯高雅是崇,不讲究读者兴趣。比如副刊作品“脸谱化”现象明显,更多的是“盛气凌人”,而不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读者互动少,不易吸引读者兴趣,虽有“读者来信”专版,却被弄成基层的“述职”专版。
粽子图片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