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老板[一幅情绪的抽象画]抽象画儿童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一位闻名中外的大学者,更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集有《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三真之境》、《赋得永久的悔》等多本。他的散文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在散文文风方面,他有自觉的追求,他说:“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天然。”他的散文淡淡然全无雕琢的痕迹,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深僻的语句,在清淡和不经意中蕴着深邃高远,耐人寻味,让人历久不忘。
《黄昏》写于一九三四年,是季羡林早期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人们司空见惯的黄昏的细腻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情感,一种缥缈的思绪,是一幅情绪的抽象画。在季羡林的诸多散文中,我认为这一篇别具特:
奇特瑰丽的想象
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是季羡林散文审美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才能便体现于感受力和想象力。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常常在笔下驰骋自己的想象,把读者带入一个似梦似幻、变化莫测的瑰丽世界。《黄昏》中的想象是恢宏诡奇的。作者把黄昏想象成一
阵灰蒙的白雾,或者是一片扩散的云影。它们笼罩整个地球,无处不在。它们自北极蜕化而来,“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漫过了小溪、山顶和小树,“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阔的非洲。” 他笔下的黄昏恢宏而又大气,弥漫整个世界。“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岭上有深邃的永古苍暗的大森林。” “夕阳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薄处,透过了架在树枝上的蜘蛛网,漏了进来,一条条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绚烂的彩雾。”作者缓缓地描述把人带入一种陌生而又奇诡的氛围中去,引人无限地遐想。《黄昏》中的想象又是细腻的。作者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黄昏哪里去了呢?“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瞅着眼的小星上爬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融在远山的后面么?”意象绵密,令人目不暇接。黄昏来有影去有踪,作者的想象有头有尾,完整又细腻。
严谨精致的结构
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中说: “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绝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黄昏》即是一篇结构严谨之作。
首先它注意开头、结尾及中间的起承转合,一波三折,平中见奇,曲折有致。《黄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作者意识的流动作为一条线索贯穿起整篇文章。作者在不停地发问:黄昏从哪里来,怎么来的,来了怎样?黄昏到哪里去,怎么去的,去了又怎样?随着这些疑问的解答,黄昏像一幅画慢慢地铺展在读者眼前,又像一支悠扬的小夜曲缓缓地奏鸣。然而作者开头并不急于为我们铺展画面或奏鸣小夜曲,而是先用三个自然段说明世界有数不清的黄昏,黄昏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像一个春宵的轻梦,然而人们茫茫然,没有几个人曾觉到黄昏的存在,为本篇定下了忧伤怅惘的基调。随后,作者并没有继续写黄昏走了怎样,而是宕开一笔,“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于是接下来才有了黄昏来去图。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开头平平,中间的承转平中见奇,出人意料,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内容,开拓了作品的表现空间。作者对自己眼中的黄昏的描画是本文平中见奇的结构的第二次起伏。“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等候黄昏的来临。”这一段以孩子的视角对黄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也借此写出了作者对黄昏的感觉和一种情绪:凄凉、美丽而又寂寞,是点题的非常重要的一段。
其次,作者还善于运用顶真的手法联络段与段,使段与段衔接得紧密、浑然天成。《黄昏》里,下一段的开头总是复述承接着上段未尾的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段未尾写到“他
们却茫然了。”第三段开头便是“他们怎能不茫然呢?”第四段段尾写“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等等。这样的承接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一环扣一环,紧凑严谨。华软学院
季羡林散文计算机设计大赛 绚丽、形象、乐感充盈的语言
季羡林特别重视文章的文采。他说:“思想肤浅而低下,即使是真话,也不能感动人。思想必须是深而高,再济之以文采,这样才能感动人,影响人。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文采,因为,不管思想多么高深,多么正确,多么放之四海而皆准,多么超出流俗,仍然不能成为文学作品。”《黄昏》文采斐然。其一,它的语言是绚丽多彩的。他这样描绘黄昏:“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作者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手法,黄昏可读、可听、可闻、可品,写得有声有,诗意盎然。作者笔下,北方的黄昏是灰白的,“像一阵灰蒙的白雾”,“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彩”。“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南方的黄昏是绚丽多彩的。“一条条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绚烂的彩雾。”其二,《黄昏》的语言非常形象化。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通感等,使得表现对象形象、生动、有情趣。比喻如“汉光帝
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通感如“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其三,《黄昏》中的语言十分具有音乐性。它的文字不仅长短句交错,有整有散,而且平仄谐和,合辙押韵,充满了诗的韵律和音乐的美感,读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
曼妙空灵的意境
《黄昏》还在字里行间融进了自己的性灵与幻想,笔简境深,淡中写出浓意,让人不期然沉入如诗如画如梦的意境里去。作者善于捕捉具有典型意义并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象。文中“白茫茫的烟”、“淡淡地涂上了金黄的树梢”和“驮着日飞回来的暮鸦”这些意象多次出现,成为造黄昏之境的重要因素。“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一暮鸦驮着日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心头。”作者巧妙地将淡淡的惆怅与这些意象统一起来,使之达到互相交融的境界。作者还善于营造“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境界。“常常在夏天里,我坐很矮的小凳上,看墙角里渐渐暗了起来,四周的白墙上也布上了一层淡淡的黑影。在幽暗里,夜来香的花香一阵阵地沁入我的心里。天空里飞着蝙蝠。……在不经意的时候蓦地一抬头,暗灰的天空时已经嵌上闪着眼的小星了。”这段
好听的女qq名文字处处在写动,但这动却是无声的,便越发衬托出黄昏的静谧来。最后,《黄昏》含蓄朦胧,咀嚼不尽,回味悠长。仔细品味,便发觉作品寄寓着一份情感,一缕缥缈的思绪,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寂寞而又美丽的黄昏象征着什么呢?作者没有讲透,恰当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总之,《黄昏》通篇弥漫着一种气氛和情绪,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黄昏》又运用了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瞬间印象和光线与彩等技巧,以瑰丽奇特的想象,曼妙空灵的意境,严谨细致的结构和绚丽、形象、富于乐感的语言,由黄昏这一意象生发开去,铺写了作者对于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黄昏》是季羡林的早期作品,是他散文创作的萌芽期,但已显现出他散文创作艺术上的成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