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 / 诗文品鉴 >
论张中行散文的三层审美向度
⊙赵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始,张中行的学者散文创作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个人层面,他的作品蕴含着“谦谨内敛”的思维品质;在社会层面,他的文笔折射出自身“于下而仁,于上则慧”的文化人格;在生命层面,作者不断进行反思体悟,最终达到了“顺受天命”的精神旨归。这三层向度层层深入,逐渐升华,不仅是作者创作的思想脉流,更是我们理解其审美世界的关键切口。
关键词:张中行 学者散文 负暄系列 审美向度近藤喜文
一、前言
1963年5月,散文家余光中首次提出“学者散文”的概念。他认为:“这一类型的散文限于较少数的学者。它包括抒情小品、幽默小品、游记、传记、序文、书评、论文等,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它能反映一个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a也就是说,余光中确认了 “较少数”学者,也即“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为学者散文的创作体,但他在确立其范围时又有扩大化的倾向。因此,学者喻大翔进一步指出:“具有现代思维特征、价值取向、理性精神、知识理想、心理
菜怎么做
内容等质素的,各种类型与问题风格的散文作品”即为“学者散文”b。随着这一概念的逐步明晰与具体,学者散文的当代性写作也蔚然成风,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张中行以“忠实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的信条,成为学者散文视野中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
自20世纪80年代始,张中行相继创作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流年碎影》等作品。因其中记人记事钩玄提要,探究哲理深邃悠远的创作特,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季羡林曾这样评价:“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需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它(指张中行的散文)融汇思想性与艺术性,融汇到天衣无缝的水平,在当今学者散文中独树一帜。”c季羡林先生对张中行的散文及其为人的评价,绝非过誉。他的一生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含蓄,时常在对历史与先贤的反思与省悟中行进。他的创作时常在对社会的上下体察中酝酿,兼备世俗的温情与智性的冷观。阅读张中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顺生、尚儒”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一个谦谨持中的文化灵魂。
你的无情伤了我的心二、“谦谨内敛”的思维品质
最新电视机学者陈剑晖曾在论述“学者散文”特征时,将“内敛性的思维方式”列为首要一点。他认为:“内敛式思维注重直观、直觉、内省和体悟,其间有质疑、批判和自我忏悔……内敛式的思维崇尚古朴简洁,一方面
蕴含着古典的遗风余韵,一方面又充满科学的精神与现代性意识。”d也就是说,学者散文不事张扬,不以秾丽恣肆为美。相反,其写作应以质朴为上,不纯粹泥古或创新,且兼有强烈的反省意识。这一点在张中行的散文创作中,表现极为明显。
在“负暄系列”散文中,张中行忆叙了多位文化名人,如辜鸿铭、周作人、胡适等人;也撰述了多位与己相关的市井小人物,如店小二、汪大娘等。似乎延续了《世说新语》中列传志人的文学传统,张中行以俗常窥见人物真貌,并秉持谦谨内敛的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由人至己的深刻反思。
在《熊十力》一文中,作者以学生的角度,忆及恩师其人及琐事点滴。熊先生是“治学之外一切都不顾的人”,但为人却怪。继以趣事入文,指出这“怪”是因为“信道笃”而“真躬行”,于别人则未必可以。末尾写至作者向熊先生求一座右铭以作惜别,而后在颠沛中却不幸将其遗失这一事件。这使作者在暮年更加反思自身。文章写道:“幸而这座右铭还在,它使我能够常常对照,确知自己在读古今大著和寻玩义理方面都做得很差,惭愧而不敢自满。”e作者既以谦谨的态度包容了熊先生的怪,又在反省与自我批判中生出一种惭愧,令人读来甚是感慨。毕业评语
同样,在《苦雨斋一二》中,作者认为周作人为人勤勉温和,治学谦虚自持,甚至提及有人看中周作人在日文中文方面的高深造诣,请他选译日本俳句,也被他毫不迟疑地以“没有那个本事,办不了”之语断然拒绝之事。可见张中行对周作人为文方面,甚是赞许。可是张中行也没有避开“失节”一事。虽则心
有不解,也有惋惜,但他给出了周作人“大事糊涂”的定语。而另一方面,不同于他人只判周之过,张中行还在努力探寻使周失节的根源,他的猜测冷静而深刻:“事实是一定有什么大力量超过劝告的力量。”f他知道知识分子应坚持操守,但他也深知人
153
>季羡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