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孩子之间的爱怎样成为好父母,戒掉爱中的伤害
有关亲情的名言  1
  爱中的伤害——安全感的流失
  在众多的家庭关系调整中,我看到了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的无助。父母们心痛: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从小用心疼爱养大的孩子,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孩子的发展状况和父母努力的方向偏差这么大呢? 
  一、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心理原因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如果只从行为上去调整,很可能是这次好了下次又出新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类似的问题。
  有三个因素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作为执行者的身体、作为情感和感知中枢的心理、作为思维中枢的大脑。这三个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在起作用。如何看待这三者间的关系呢?哪种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大呢?大部分父母会认为,头脑对行为的影响是最大的!
因为看起来每天做的任何行为都是头脑决定的。也有人认为,身体的影响最为重要,当身体虚弱的时候,他很难去做一些高难度、重大的工作!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人生最快乐的两件事就是:(1)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2)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生命中所有的行动和心理活动,都围绕着如何成就自我价值、如何拥有良好的关系来进行的。亲子教育也一样! 
  二、爱和安全感是孩子敢于探索的力量源泉
  在多年进行各种心理和潜能开发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一个成年人的潜能发挥程度,一定和他内心的安全度有关。安全度高的地带,潜能就会发挥很好;而安全度低的地带,潜能就不能充分地发挥。一个人内心最基础的安全感正是来源于生命的初期。亲情的安全感是每个人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础需要。而安全感来自对于爱、被关注、被理解的感受!感受不到足够的爱,孩子便不能把注意力放在真实的自我成长以及关系的建立上!
  一个和父母没有良好关系的孩子,会因为在最早期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上的失败以及
安全感的缺失,而影响到成人后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各种自我认知。他很难有真正的社会归属和角定位;或者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无论外在的评价如何,都很难有足够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我的咨询和培训经验中,经常看到:同样一个问题,在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身上,可能一年就能解决,而对于一个成人来说,化解10年都未必能顺利;一个3岁孩子的情绪发泄和处理可能只要几分钟,一个成人却几个月也缓不过来,还会影响其他的事件;一个10岁的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15分钟就可以弄清楚,一个企业高管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感受出大概的东西。
  对于成人来说,可能需要解决许多衍生出来的问题,才可能碰触到核心问题。因为成年人从小没有解决的问题模式,已经派生出了各种的思维模式,在后来的成长经历中,会定向选择吸收周边信息。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件事情是怎样的,就会选择和这个观点相关的事件和结果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三、爱和安全感让孩子愿意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引导和帮助
2岁宝宝不爱吃饭
  一位妈妈带着10岁的小男孩来见我。妈妈对我说:“孩子的成绩很不好,并且经常在学校里打架。”我问男孩是否愿意尝试画一张画,他很乐意地接受了。他拿着纸和笔,刚画个弧度,妈妈就开始说:“你这是在画太阳吗?绿的太阳多难看,用黄的来画吧!”孩子拿着笔到处乱画着,画了很多的叉,妈妈在旁边说:“你怎么这样画?这画的是什么?”孩子继续不停地画着。妈妈又说:“老师让你画,你不好好画!从来就是这样胡搞!”
  我等孩子拿起另外一张纸再画的时候,问道:“你是不是觉得心里很烦,又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故意画得很乱给妈妈看?”孩子立刻抬头瞪着眼睛看着我说:“阿姨,你怎么知道?”我笑了笑,说:“我带着妈妈先到旁边去聊天,等会你画好了拿来给阿姨看好吗?”孩子马上点头说好。过了一会,他拿来一幅画,充满着彩感和内容感。
  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这样做。如果父母眼中仅仅看到孩子有形的成绩和考分,看不到孩子无形的内在需要被认同和鼓励的感受,孩子会认为父母不了解他的需要。
  在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自我认知时,要有机会让孩子感受到所有教育的前提——爱!否则,关系就容易受到伤害,教育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感受不到爱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容易导致和父母努力的方向相反的效果!
  爱和安全感,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的引导前进,长辈的期望不再是压力,而是祝福和支持。爱和安全感是一个孩子成就自我、感恩父母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养料!
  如果一个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异常,一定和爱与安全感的流失有关。
  如果父母的方法和方向是错的,爱得越深伤痛就越深;爱有多深伤痛就会有多深!这样的爱,不仅让孩子受伤害,也让父母受委屈。因此,看清在爱中无意识混入的伤害,才有机会让父母和孩子同时有机会获得幸福!
  2
  “残酷”的父母——模糊的精神疆界
  一、亲子关系的不清晰定位导致错爱
  一个人的不安全感觉会导致痛苦。不安全感的产生,是因为承担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或者没有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繁杂的关系,早在幼年时期的亲子关系模式就已经奠定了基础,我们会在幼年的家庭关系模式中,看到成年人的各种行为和关系模式的缩影。分清楚关系中问题的责任归属,首先必须了解一个概念——精神疆界。
  每个人都有着他的身体疆界。实际上,在我们有形身体里面还有一个无形的隐形人,它就是我们内在精神世界的代表。所有看不见的内在心理认知、情绪感受、潜意识系统和文化信仰组成了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
  内在隐形人的存在也同样需要被“看到”和认同。当内在不安全的感觉出现时,隐形人也需要安置舒适的家、建立自己的防御设施来遮蔽“风雨”。而保护内在隐形人的家就是每个人的精神疆界。然而,我们在心理和精神上往往分不出彼此的疆界,经常忽略身体里面的精神疆界。
  父母经常指手画脚地对孩子说:“这件事情你应该是这样做!”这就是在对孩子的内在隐形人说:“你走路的时候,应该听我的,什么时候该迈左腿,什么时候该迈右腿,我比你还清楚!”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隐私和想法都要去管,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记、手机短信,不允许孩子的房间上锁,还经常在说“我是为你好!”这些行为父母都是带着善意的,只是想要提醒孩子或者安慰孩子。但是,如果没有尊重孩子的内在感受,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二、模糊精神疆界的两种表现
  1.父母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孩子身上
  父母经常会把“我认为这就是你要的”当成“这就是你要的”。我们总是在给予孩子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而那也许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来到一道沟坎之前。这个沟坎不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稳,可能会碰伤身体、流血疼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您会怎样做呢?大部分的中国父母会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直接抱过去。如果没有把孩子抱过去,会发生什么呢?当然,答案是孩子受伤,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这个受过伤的孩子下一次再见到这个沟坎,孩子有什么反应呢?
元旦祝福语  这个问题,我在许多场讲座中都问到过,父母们给我的答案有多种:害怕,所以停下来,哭泣,不知道怎么办。害怕,所以绕过去。害怕,要妈妈抱过去。没什么感觉,继续向前走……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到底是我们认为孩子是这样的,还是孩子真的就是这样呢?
  实际上,一个没有受过外界影响的孩子,他会兴趣盎然地尝试了解外在世界。当孩子在第一次学习跨过沟坎的时候,有可能受伤,不过本能会让他拥有不妥协的意志。当再一次遇
单独生二胎有望全面放开到同样的沟坎,出于本能,他会停下来思索,然后更加谨慎地上前;也许还会跌倒,但他还会继续更加谨慎地练习,直到若干次后他成功走过这道沟坎,他会非常自豪地表现出来:“我征服了这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各种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面对外界困难时,会主动增强自我的信心和认知。如果孩子的真实状况是这样的,为什么父母却产生出那么多不同的想法呢? 
  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认知,造成父母不同的应对。当父母把孩子抱过去,也许就让孩子失去了一个通过实践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人间不缺少爱,只是父母总是在错爱。这是一种缺乏确认的爱的臆断。
  2.父母把“期望孩子做的”当成了“孩子应该做的”或者是“孩子需要的”
  孩子可以为父母的期望而学习,也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学习,但是孩子也有玩耍和享受生活的权利。如果父母的付出必须要求孩子用放弃自我的自主权来回报,这好比我们为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于是要求他用命回报一样。
  无意识当中,父母把爱变成了一种交易。父母的付出,似乎孩子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接受:不可以不喜欢父母做的饭,不可以学习的时间短于父母的要求。
如何加盟麦当劳
  时间久了,孩子可能会不接受父母的关爱,或者接受了却并没有感谢。有时,为了家庭的平和,孩子从小会过于地懂事、努力、会看眼(实际上是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无法建立自我客观的价值观),长大后容易过多承揽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种情绪过大的孩子,如果加上完美情结,往往到一定年龄,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另外,如果一个孩子保护自己的力量比较强大,而父母总是想模糊彼此的疆界,他会出于自我保护,把自己的“家”装备森严,让父母很难碰触到他的内心世界。这时,孩子会表现出和父母的对抗、拒绝交流等行为。这些让父母感觉不舒服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在尝试着学习保护自己的方式。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行把门砸毁,而是学会敲门而入。打开的门越多,留下的防护栏就越少。
 3
  情绪是精神疆界的外在呈现
  一、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绪
  伤害之所以会偷偷藏匿在父母给孩子的爱中,是因为父母混淆或者忽略了彼此的精神疆界。
因此,要改变这种伤害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划分彼此的精神疆界。所以,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首先要认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绪呢?对于情绪,是否可以像彩的基础颜一样,也能出它的基础情绪?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年龄越小时感受越单纯,年纪越大时感受越复杂,不同的经历和周边的引导模式,会导致他产生不同的内在经验,随着时间的增长,经验不断内化、沉淀,而让人的感受变得更加复杂。
  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两种感受就是爱和恐惧。即便是婴儿在看到妈妈哭泣时,也会掉转头去看妈妈,想用眼神去安慰妈妈,这是人天生就带有的爱意,每个孩子生来就有帮助他人的美好愿望。婴儿在出生时,身体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给他带来与生俱来的巨大恐惧。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调整和平衡这两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