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八中戴宣林
开篇的话
历年高考语文卷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都以小说、散文为主,而现代新诗鉴赏试题则较少涉及。现代新诗鉴赏试题首次出现在1999年全国卷中。此后接连再现于2000年全国卷、北京春季高考、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2001年全国卷和2002年北京春季卷中。再后来就无缘高考了。
高考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新诗数量也较少。除了初中选入几首现代新诗之外,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5)为例,只在必修1第一单元开设了现代新诗的阅读鉴赏,入选的只有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艾青的《大堰河》。
但可以肯定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要求“阅读鉴赏中文文学作品”,文学鉴赏也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曾经繁荣兴盛、独领风骚,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独辟蹊径、增无限的现代新诗,总不该永远被冷落甚至缺位退场,无论是在语文
教材中还是在高考语文试卷中。
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卷就预测了2020新高考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部分可能就是新诗的鉴赏,这个模式据说得到了有关专家相当程度的认可,而湖南省内以师大附中、长沙一中、衡阳八中等几大名校为主的高二新高考期末大联考命题也采用了这种模式,据此推断,这个说法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才对。
所以,我们对1999年至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现代新诗鉴赏试题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并提供了一些介绍新诗特点和鉴赏方法的资料,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了解题型变化
(一)新题型展示
【例题】1、(2020湖南新高考联考题)阅读下面马叙的诗歌《齐溪镇夜雨》,完成6-9题
这是一个小旅馆的雨夜/齐溪镇的夜雨与天下所有的夜雨一样/从天上落下,落到地上,流走/
所有的雨水,看不到,只听到/直到乱了听觉/乱了的听觉,终于被连绵夜雨按住/渐渐地,听到了一滴,雨的清晰的声音/
就如我的生活,一直以来乱糟糟/直到被一声嘘声突然理顺/以前的我基本睡得很好/只有今夜,齐溪镇的雨声,这个庞大雨夜的/一滴清晰的雨声,让我感慨半世人生/
我又睡不着的理由/齐溪镇之夜,四周大山耸立/它们沉默地保护一滴雨声的到来/也保护我这个陌生人的一夜未眠/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小旅馆的雨夜,点出了诗人的境况,他旅出在外,使得这个雨夜更有其深刻的意味。雨巷赏析
B、第二节诗人从听觉混乱到清晰地听到一滴雨的声音,实际上指的是诗人的内心从纷乱到宁静的过程。
C、第三节,诗人说生活被一声“嘘声”理顺,指的是这一滴雨声,仿佛是它用这一声清晰的声音安抚“我”,使我得以宁静。
D、第三节“以前的夜我基本睡得很好”,而这个齐溪镇雨夜,诗人却感慨半生,暗示了这个雨夜给诗人带来的满是烦扰和感伤。“”
房地产信托【答案】.D 。D选项涉及对全文情感的理解。从“就如我的生活,一直以来乱糟糟/直到被一声嘘声突然理顺”可以看出雨声给予了诗人宁静,使得他难得的从乱糟糟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倾听到了内心的真实声音。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雨夜拟人化了,雨和夜仿佛跟诗人交流对话,通过雨和夜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
B、诗歌语言优美,却不避口语,直白之中又带着含蓄,潜藏在诗人内心中的情感总是在说与不说之间,因而张力十足。
C、诗歌开篇从小旅馆写起,这个小旅馆也象征着“我”的内心世界,因而诗歌所描绘的空间狭小逼仄,处处透露着压抑感。
D、全诗都围绕着“齐溪镇夜雨”来写,这既是诗人所处的环境,同时是承载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的情感在其中流动而变化着。
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答案】.C 。诗歌虽然从小旅馆写起,但是,开篇就说“齐溪镇的夜雨与天下所有的夜雨一样/从天上落下,落到地上,流走”这里有天、地、远方的广阔空间。 并且结尾处“齐溪镇之夜,四周大山耸立”,也将空间从小旅馆拉到了更广阔的境界之中,因而诗人的心并未困在小小旅馆之中,恰恰是走向了深广的世界。 因而,诗歌并未处处透着压抑感,反而给予人宁静与超脱之感。
钱学森个人介绍8、“它们沉默地保护一滴雨声的到来/也保护着我这个陌生人的一夜未眠”,请分析“保护”一词中的情感内涵。(4分)
【答】 ①齐溪镇的夜晚摆脱了白日的喧嚣嘈杂,因为它的宁静,使得这滴南声能够被“我”听到(1分)
②也是因是这样一个夜晚,“我”听到雨声,摆脱了白日的繁杂,夜的宁静与黑暗,像是一层保护,使“我”走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尽情沉溺。(2分)
③“保护”这个词,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夜晚的感激之情。(1分)
9、请你谈一谈,在这首诗中,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6分)
①诗人一开始心情是纷乱繁杂的,从“乱了听觉”以及“就如我的生活,一直以来乱糟糟”都可以看出。
② 慢慢地,诗人的心情平静下来,变得安静。从“渐渐地,听到了一滴,雨的清晰的声音”“直到被一声嘘声突然理顺”可以看出来。
七夕也是乞巧节 ③ 诗人最后内心深沉复杂,感慨诸多,却又有释然与洒脱,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从“让我感慨半世人生”“我有睡不着的理由”可以看出来。(每点2分)
【例题】2、(2020山东模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 在雨里生长 / 如今我
来日光下收获 / 我想告诉给妹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 也吹过我的头巾 / 在麦浪里 / 我看不见自己 / 蓝的天空有白云 /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 你听风与云 /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苏格兰高原)
九叶派是中国20世纪40 年代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作为九叶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辛笛,他不仅中国古典文学功底相当深厚,而且对西方诗歌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歌创作早在30年代就已经开始,中西文化的合璧使他的诗呈现多元的彩,既典雅精致,宁静淡泊,富有中国传统的书卷气,又含蓄朦胧,印象幻觉迭现,时间空间倒错,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特点。辛笛受华兹华斯的经典抒情诗《孤独的收割者》的启发,有感而发创造了不朽的名篇《刈禾女之歌》,主题上都是对淳朴而善良的劳动女性的赞美,抒发回归自然地喜悦。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
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歌唱。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冈,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批读《刈禾女之歌》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此言“我”昔居“山外”,今处“大城”。)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两“记”表明,此系昔居“山外”之所见。)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由“记”到“唱”,怀念昔居“山外”的生活。用“眼”“唱”属通感手法。)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由“也”字可推断,“我的心”的感受承袭自“我的眼”,故“空而常满”也是就怀念昔居“山外”的生活而言。)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此言大自然助益健康成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如今”回到现实。)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愿意回归昔居“山外”的生活。)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写劳作之雀跃,喻回归自然后之欣悦。)
【解析】: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若问,她身处何市? 从事何职? 为何发思乡之幽情? 对此,作者无须交待,故一笔带过。因为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即前面所指的“化装姿态”的自然意象。众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辛笛长期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因此这派诗人曾一再呼吁“要把历史(指人类社会现实)还原为自然(指宇宙空间)”,提倡一切都要返回人类故乡。故此诗中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这种追求早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所以她首先忆起的便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这种思乡之情真是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故而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唱即是心想,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
无法身赴之。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微妙心态。
那么,她渴求故乡的什么呢? 那金黄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岂不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 作者心驰神往的绝不仅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 我们知道,“九叶派”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