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雨巷原文及赏析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雨巷原文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
  丁香一样的芳香,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静默彳亍( chì chù )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学生评价表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炒腐竹的家常做法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
  散了她的芳香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三毛的诗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雨巷赏析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鉴赏
  《雨巷》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特别喜爱,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当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多年以后,人们才像欣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
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好像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好像在期盼什么、追求什么,而期盼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逝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盼已久的漂亮、高洁而愁闷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志向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将来渺茫的向往。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好像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洁又愁闷的姑娘,也可把其当做是诗人心中的志向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闷,对将来的渺茫向往。
  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经验
美甲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高校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高校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闻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举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1932年他参与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高校、里昂中法高校。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爱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很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与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沟通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