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童唐诗三百⾸:燕歌⾏·并序·⾼适,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燕歌⾏·并序》由⾼适创作,被选⼊《唐诗三百⾸》。⾼适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边塞诗约⼆⼗余⾸,最的是这⾸《燕歌⾏》。这⾸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兵遭受了极⼤的痛苦,付出了巨⼤的牺牲。诗⼈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盾,⽽是同情⼴⼤⼠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兵的将军。《燕歌⾏》不仅是⾼适的“第⼀⼤篇”(近⼈赵熙评语),⽽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原⽂】
《燕歌⾏·并序》
作者:⾼适
开元⼆⼗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还者,作燕歌⾏以⽰适。感征戍之事,因⽽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本⾃重横⾏,天⼦⾮常赐颜⾊。
摐⾦伐⿎下榆关,旌旗逶迤碣⽯间。
象棋方法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
⼭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
⾝当恩遇常轻敌,⼒尽关⼭未解围。
铁⾐远戍⾟勤久,⽟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
【注解】
1.《燕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高考高分作文
2.御史⼤夫张公: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将军兼御史⼤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卒,开元⼆⼗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仙童。⾼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3."汉家"四句:开元⼗⼋年(730)五⽉,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参《通鉴》213卷)。汉将:指张守珪将领。"⾮常赐颜⾊":破格赐予荣耀。
4.摐⾦伐⿎:军中鸣⾦击⿎。榆关:⼭海关。逶迤:连绵不断。碣⽯:⼭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带。
5.⽻书:插有⽻⽑的紧急军事⽂书。瀚海:⼤沙漠。猎⽕:狩猎时所举之⽕。狼⼭:阴⼭⼭脉西段,在今内蒙古⾃治区中部。此外借瀚海、狼⼭泛指当时战场。
6.凭陵:逼压。
7.穷秋:深秋。腓(⼀作衰):变黄。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8."⾝当"⼆句:⼀写主帅受皇恩⽽轻敌;⼀写战⼠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的包围。
9.铁⾐:借指将⼠。《⽊兰辞》:"寒光照铁⾐"。⽟箸:⽩⾊的筷⼦,⽐喻思妇的泪⽔如注。
10.城南:长安城南,当时是百姓居住区;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此泛指东北战场。
11.边风飘飖:⼀作边庭飘飘,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宁。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
12.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军中夜⾥巡更敲击报时⽤的铜器。
想家的句子说说心情13.死节:为节义⽽死,此指国捐躯。
14.李将军:指汉将军李⼴,能征善战,在战场上常⾝先⼠卒,⼜体恤将⼠,被后世视为好将军的典范。事见《史记·李将军传》。
【韵译】
唐⽞宗开元⼆⼗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写了《燕歌⾏》诗⼀⾸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写了这⾸《燕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蔽⽇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对这种精神⼜格外赏脸。
敲锣打⿎队伍雄赳赳开出⼭海关;旌旗蔽⽇在北⽅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燃到内蒙的狼⼭。
⼭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骤。
战⼠在前线厮杀⼀半死来⼀半⽣;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的歌舞。
北⽅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受皇恩常不顾顽敌⽽死战;尽管竭⼒奋战仍未解除关⼭重围。
山居秋暝 王维战⼠们⾝穿铁甲⾟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定泪如⽟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们在蓟北边防枉⾃回⾸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世间仅有绝⽆。
晨午晚三时都杀⽓腾腾战云弥漫;夜⾥频传的刁⽃声叫⼈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的战⼑上⾎迹斑斑;⾃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兵;⾄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将军。
【讲解】
  这是⼀⾸的边塞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兵遭受了极⼤的痛苦,付出了巨⼤的牺牲。诗⼈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盾,⽽是同情⼴⼤⼠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兵的将军。
  第⼀段⼋句,写出师。开头交代战争的地点及性质,写唐军出师时⼀往⽆前的情景。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瀚海、狼⼭,逐步推进,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氛也从缓和渐⼊紧张。
  第⼆段⼋句,写战败。胡骑卷地⽽来,汉军奋⼒迎战,浴⾎厮杀,⽽将军们却还在欣赏美⼈的歌舞,暗⽰了战争必败的原因。接着写⼒竭兵稀,重围解难。
  第三段⼋句,写被围。处在被围困险境中的⼠兵,也是⾎⾁之躯,不能没有⼉⼥、夫妇之情,然⽽⼤敌当前,只能忍
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的感情熬煎。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第四段结尾四句,短兵相接,运⽤“李⼴难封”的历史典故,讥讽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揭⽰了将⼠们的思想境界。他们拼死⾎战,含⾟茹苦,甚⾄为国捐躯,并⾮为了个⼈的功名利禄。这⽐众多为封万户候⽽⽴功边塞⼈的思想不知⾼尚了多少倍。
  写作特点
  1.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这⾸诗是在诗⼈过去北游幽燕的⽣活基础上,加上张守珪军中之事的触发⽽创作的,实际上是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的戍边⽣活。作者通过⼀次⾏军出征的描写,⾼度赞扬了⼠兵奋不顾⾝,杀敌⽴功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长期戍边的思乡之情,抨击了边防将领的骄奢。
  2.采⽤对⽐的⽅法,揭⽰军队内部⽭盾。
  从全诗来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从描写来看,⼠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兵⾟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都是鲜明的对⽐。⽽结尾提出李⼴,则⼜是古今对⽐。全篇“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句最为沈⾄”(《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头所指⼗分明显,因⽽⼤⼤加强了讽刺的⼒量。
  3.平仄相间、抑扬有致。
  诗极流畅,四句⼀换韵,四句是⾳乐单位也是意义单位。四句⼀组的诗句⾮但换韵,也换平仄,造成平仄相间、抑扬有致的效果。此诗虽是古风,但也采⽤了⼀些对偶句,如“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等都是对仗⼯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于⾃然⽆迹。表现出格律盛⾏的年代古风的特征。
  《燕歌⾏》是否歌颂了“不义之战”?
  诗前有⼩序,似乎表明了诗⼈所吟咏的是某⼀场战争,所指⾮常具体。因为这个原因,在对这⾸诗的评价⽅⾯,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唐⽞宗统治时,既出现过开元盛世,也出现了安禄⼭叛乱、唐军经常在边疆寻衅
开战等事。尤其开元⼆⼗六年(738),本诗写作前后,唐军正⼤打其周边少数民族。有⼈据此指出⾼适歌颂的是“不义之战”,因⽽这个作品是应受批判的。
  我们认为历史、⽂学虽相通却不完全相同。当然假如是纪实⽂学,⼜另当别论。但这⾸诗是“感⽽和之”的⽂学创作,显然有所蹈虚,不完全写实。这是⼀⾸感叹当时战争普遍特征与问题的作品。中国古典⽂学⽂史互渗,然⽽历史素材与借助这⼀素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境界之间很多是存在重⼤差异的,如《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活中的杨⽟环并不等于《长⽣殿》中的杨⽟环。因此《燕歌⾏》不仅是⾼适的“第⼀⼤篇”(近⼈赵熙评语),⽽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赏析】
  《燕歌⾏》不仅是⾼適的“第⼀⼤篇”(近⼈赵熙评语),⽽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偶然。
  开元⼗五年(727),⾼適曾北上蓟门。⼆⼗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未能如愿:“岂⽆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番研究⼯夫。开元⼆⼗⼀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讨奚、契丹,“禄⼭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
百⼗五)。⼆⼗六年,幽州将赵堪、⽩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適对开元⼆⼗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兵⼠受到极⼤的痛苦和牺牲。诗⼈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盾,⽽是同情⼴⼤兵⼠,讽刺和愤恨不恤兵⼠的将军。
  全诗以⾮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个战役的全过程:第⼀段⼋句写出师,第⼆段⼋句写战败,第三段⼋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发。“男⼉本⾃重横⾏,天⼦⾮常赐颜⾊”,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樊哙在吕后⾯前说:“⾂愿得⼗万众,横⾏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烟尘在东北,原⾮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盖此辈本重横⾏,天⼦乃厚加礼貌,能不⽣边衅乎?”(《唐诗解》卷⼗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军:“摐⾦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碣⽯间。”透过这⾦⿎震天、⼤摇⼤摆前进的场⾯,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世的骄态,也为下⽂反衬。战端⼀启,“校尉⽻书飞瀚海”,⼀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
猎⽕照狼⼭”,犹如“看明王宵猎,骑⽕⼀川明,笳⿎悲鸣,遣⼈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更到瀚海、狼⼭,⼋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氛也从宽缓渐⼊紧张。
  第⼆段写战⽃危急⽽失利。落笔便是“⼭川萧条极边⼟”,展现开阔⽽⽆险可凭的地带,带出⼀⽚肃杀的⽓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卷地⽽来。汉军奋⼒迎敌,杀得昏天⿊地,不辨死⽣。然⽽,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有⼒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的⽭盾,暗⽰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烘托出残兵败卒⼼境的凄凉。“⾝当恩遇恒轻敌,⼒尽关⼭未解围”。回应上⽂,汉将“横⾏”的豪⽓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疑了。
  第三段写⼠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兵⼼情的写照。“铁⾐远戍⾟勤久”以下三联,⼀句征夫,⼀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
妇,⽇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徒然回⾸,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永⽆见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天所见,只是“杀⽓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夜传刁⽃”,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穷。“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兵们与敌⼈短兵相接,浴⾎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是何等可悲呵!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诗⼈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岂顾勋”则是有⼒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句,诗⼈深为感慨
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处处爱护⼠卒,使⼠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诗⼈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兵如鸡⽝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埋⼫异域的⼠兵,更何⽌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个李⼴,怎不教⼈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使君、岑长史三⼗韵》)此诗以李⼴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全诗⽓势畅达,笔⼒矫健,经过惨淡经营⽽⾄于浑化⽆迹。⽓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诗⼈着意暗⽰和渲染悲剧的场⾯,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兵们复杂变化的内⼼活动,凄恻动⼈,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从贯串全篇的
描写来看,⼠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兵⾟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都是鲜明的对⽐。⽽结尾提出李⼴,则⼜是古今对⽐。全篇“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句最为沈⾄”(《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头所指⼗分明显,因⽽⼤⼤加强了讽刺的⼒量。
  《燕歌⾏》是唐⼈七⾔歌⾏中运⽤律句很典型的⼀篇。全诗⽤韵依次为⼊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
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对偶句⾃不待⾔,⾮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碍⽯间”;押仄韵的句⼦,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这样的⾳调之美,正是“⾦⼽铁马之声,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描写儿童的诗
【评析】
  ⾃开元⼗⼋年(730)⾄⼆⼗⼆年⼗⼆⽉,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唐幽州节度使赵含章是个贪婪⽆能之辈,不能抵御。⼆⼗年春,信安王李伟率军胜契丹,⼆⼗⼀年春唐五将兵败,六千余唐军战死。同年⼗⼆⽉,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胜契丹,次年受封赏。开元⼆⼗六部下兵败。张隐瞒败绩。⾼适此诗所写即这场历时多年的战争。
  这⾸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1、歌颂爱国将⼠英勇抗敌,艰苦征战;2、谴责边防失策、将帅⽆能,致使战争旷⽇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卒;3、同情将⼠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物:天⼦、将军、⼠兵、思妇、敌⼈。表达了诗⼈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以代表盛唐⼠⼈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三百篇"来,⾄唐⽽微,⾄宋⽽绝。"《唐诗快》:"此是歌⾏本⾊。"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这⾸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受到极⼤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盾,⽽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位和性质:“ ⾦伐⿎下榆关,旌旗逶迤碣⽯间”。第⼆段⼋句,写战⽃危急和失败,战⼠们出⽣⼊死,将军们荒*⽆耻:“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句,写被围战⼠的痛苦:“铁⾐远戍⾟勤久”,以及他们浴⾎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刃⾎纷纷。”另⽅⾯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这⾸诗的⽓势畅达,笔⼒矫健,⽓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名篇,千古传诵,有⼝皆碑。
【阅读练习】
打桩工程  1.这⾸诗写了征战⽣活中的哪些内容?诗⼈对此持何种态度?
  答:这⾸诗描写了征战⽣活的全过程,包括:辞家去国、出师伐敌、浴⾎厮杀、重围难解、感情煎熬、短兵相接等。尤其是描写⼠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兵⾟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诗⼈谴责在皇帝⿎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兵⼠遭受极⼤的痛苦,付出巨⼤的牺牲。诗⼈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盾,⽽是同情⼴⼤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兵⼠的将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2.本诗是怎样通过鲜明的对⽐增强讽刺的⼒量的?
  答:从⼤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兵⾟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都是鲜明的对⽐。⽽结尾提出李⼴,则⼜是古今对⽐。全
篇“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句最为沈⾄”(《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
⽭头所指⼗分明显,因⽽⼤⼤加强了讽刺的⼒量。
  3.本诗运⽤律句很典型,充满“⾦⼽铁马之声“,试作简要分析。
  答:此诗虽是古风,但⽓势畅达,笔⼒矫健,采⽤了⼀些对偶句,如“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等都是对仗⼯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却⾃然⽆迹,有平仄交替、抑扬相交的效果,表现出格律盛⾏的年代古风的特征。语⾔相当有⽓势,被誉为“⾦⼽铁马之声”。贯注着雄健奔放的⽓势、激昂慷慨的精神。
【作者介绍】
  ⾼适(701—765) ,汉族。唐代边塞诗⼈。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业⾃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带,寻求进⾝之路,都没有成功。天宝⼋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载,因不忍“”和不⽢“拜迎官长”⽽辞官,⼜⼀次到长安。次年⼊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封渤海县侯。世称“⾼常侍”。有《⾼常侍集》、《中兴间⽓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适为唐代的边塞诗⼈,与岑参并称“⾼岑”。笔⼒雄健,⽓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业⾃期。早
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带,寻求进⾝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歌⾏最富特⾊,⼤多写边塞⽣活。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浑厚古朴。⾼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曾漫游梁宋,躬耕⾃给,加之本⼈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较⼴阔,题旨亦深刻。⾼适的⼼理结构⽐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兴⼿法。如《燕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有深切感叹,含蓄⽽有⼒。
  ⾼适诗歌的注意⼒在于⼈⽽不在⾃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个⼈主观的印记。《燕歌⾏》中⽤“⼤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兵稀”勾划凄凉场⾯,⽤⼤漠、枯草、孤城、落⽇作排⽐,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们战⽃不⽌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适在语⾔风格上⽤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之⼀:“千⾥黄云⽩⽇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知已,天下谁⼈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英汉对照】
燕歌⾏并序
⾼适
开元⼆⼗六年,客有从御史⼤夫张公出塞⽽还者,作燕歌⾏以⽰适,感征戍之事,因⽽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本⾃重横⾏,天⼦⾮常赐颜⾊。
摐⾦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碣⽯间。
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
⼭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兵稀。
⾝当恩遇常轻敌,⼒尽关⼭未解围。
铁⾐远戍⾟勤久,⽟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