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活动中儿童诗阅读欣赏的一般方法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课外阅读的一种常见的文体形式。作为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儿童诗具有诗歌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应结合儿童诗的特点,采用有别于其他文体以及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在感受其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的同时,真正理解、欣赏和喜爱儿童诗。 
  一、饱含感情地反复诵读 
乔娟  儿童诗是“诗”,必然具有诗歌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要求押韵,讲究对仗,体现音乐性。诗歌存在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其声韵,这也是它与散文最本质的区别。就如同歌曲需要演唱一样,诗歌只有在朗诵中才能充分体现其诗韵、诗味。一个个音节就是流动的音符,声音的抑扬顿挫就是曲调和节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诗歌的音乐之美作用于听觉,传达于心灵,学生由此理解了诗歌存在的意义和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进一步在情感上对诗歌这种文体给予接受与认同。 
  当然,在对儿童诗的朗诵上,单纯由教师读而学生被动地听,与学生参与其中,获得身临其境的张家界三日游
阅读体验,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当教师作出阅读示范或播放多媒体朗读课件之后,让学生放出声音地反复诵读,这是儿童诗教学和阅读指导必不可少的一其效果也,苍白无力地读出声音与饱含激情地朗诵,此外个步骤。.
有明显的差异。读得准确、流畅并非诗歌朗诵的要义所在,透过声韵、节奏的外在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在情感,这才是朗诵的精髓,这就涉及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问题。 
  二、在朗诵过程中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  描写儿童的诗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仅对儿童诗进行字面的解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去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抒情主体的情感体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实现感情的交融、共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 
  请看台湾诗人谢武彰的两首儿童诗。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  阳光 
  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梳子 
  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风是树的梳子,/梳着树的头发;/船是海的梳子,/梳着海的头发。 
  前者以阳光为媒介,流动着的自然和洋溢着的母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后者以梳子为线索,将人伦之爱与自然之爱编织起来。两首诗的思路虽然不同,前者由自然之爱过渡到母爱,后者由母爱推衍及自然之爱,但同样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表达了爱与美的  体现了对母亲和自然万物的无限眷恋。,主题.
半衰期公式  再来看台湾诗人林焕彰的《椰子树》。 
  白天想摘太阳,摘不到;/晚上想摘月亮,也摘不到。/不过,他是从不灰心的,/每天都努力向上伸长,/所以节节升高。/我想,有一天,他想要的,都会得到。 
  椰子树的生长本是植物的一种自然属性。但在诗歌中,椰子树被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于是,原本客观的生物本能变成了主观的理想追求,而那“从不灰心”的坚毅执著以及目标的高远难及构成了诗歌最撼动人心的情感符号,令人为之动容。 
凉垫
  又如台湾儿童诗人林武宪的《鞋》。 
  我回家,把鞋脱下/回家,把鞋脱下/哥哥、爸爸回家/也都把鞋脱下/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 
  由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过渡到被我们忽略了的、视而未见的全新角度,在鞋子一家人相依相偎的浓浓深情中,读者回忆着家的亲情,品味着家温暖。 
  儿童诗中的情感本身是抽象的,而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也很难一步到位,必须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在儿童诗的阅读指导上,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比如,可以用角转换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梳子》诗中的“我”、树、海,成为《椰子树》一诗中那棵从不灰心的椰子树,  或许学生就能够从中更真切地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同时,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某些最具情感张力的词语――也就是所谓的“诗眼”――要仔细加以咀嚼品味。如林良的《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
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寂寞”一词是全诗的诗眼,把握住这一点,学生也就能体会到诗歌在浅白的语言背后,是对友情和关爱的深切渴求与呼唤。 
  三、深入体味诗歌特有的情致和韵味 
  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儿童诗中十分普遍。通过对儿童诗修辞手法的分析,一方面让学生透过某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音韵的和谐、句式的整齐,感受诗歌的外在形式之美,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功能、效果的分析,也能够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从而更真切细致地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更深入地体味其特有的情致和韵味。 
  例如林焕彰的《日出》。 
  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地/露出一个/圆圆胖胖的/脸儿。 
  描写日出的作品很多,如巴金的《海上日出》、徐志摩的《泰山日出》等等。而在这首儿童诗中,作者却以儿童的视角,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地展示出日出的整个过程。作者首先运用
拟人手法,将太阳比拟为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用娃娃起床的充满趣味性的以蓝被子代指清晨湛蓝明丽的天空。,生活场景比喻日出的过程
这种艺术化的处理,将抽象事物具体化,让儿童借助自己所熟悉的、具体的生活画面去感知抽象的、甚至略带神秘感的自然现象,既直观形象,又亲切可感。 
  另如钟代华的《春天的郊野》。 
  绿浸染着郊野,/暖融融的阳光,/浇洒在路畔。//燕子拍打着柳丝,/掠过村庄,/衔起绿的音符一串。//菜花丛中,/蜂儿翩翩起舞,/抖落几片花瓣。/我伸出舌头一舔,/呵,春天,/好甜。 
  这首诗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因此,当我们进行诗歌阅读鉴赏时,必须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用眼睛去观察绿浸染的郊野、燕子扑打着柳丝、菜花丛中蜜蜂的舞蹈,及其抖落的点点花瓣;用身体去触摸暖融融的阳光;用耳朵去捕捉燕子衔起的串串音符、蜜蜂的嗡嗡嬉闹;用嘴巴去品味洋溢于空气中的甜蜜蜜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