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
1、谈谈你对中国诗歌起源的看法。
中国诗歌的历史极为悠久,几乎和古老的文明一同产生。
诗歌起源于古代集体的宗教活动,如民间祭祀歌谣、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语都可以看做早期诗歌的雏形。
由于早期诗歌的宗教仪式性特征,它与音乐、舞蹈是紧密结合的,知道春秋以后才逐渐分离出来,诗乐结合的特征对后来诗歌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初期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宗教祝祷到政治叙事再到言志抒情的过程。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巫史阶层对中国早期散文有何贡献?
    一般说来,中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代,主要是记录祭祀占卜中的祝祷辞和占卜结果,以及仪式活动中的训辞。西周时代,随着巫史社会活动范围扩大,册封、锡命、记功、
赏赐等都得到记录,散文的领域得到扩展。因而巫史是中国早期散文的主要作者,并对早起散文的扩展做出了贡献。
英雄联盟体验服3、简述《诗经》形成的大致过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到春秋305篇作品,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成书。关于其收集整理有“献诗”、“采诗”、“删诗”三种说法。
  天子为观民风,臣子为了讽谏,从公卿到列士都向天子献诗,其中有自己创作的,也有采集来的。
  瞽或太师采诗用于祭祀宴享等礼仪活动,也可能用于娱乐或政治目的。
  《诗经》的编辑删订一般认为是孔子进行的,去掉重复的,筛选出符合礼仪教化的,最终得到了如今见到的305篇
4、春秋礼乐秩序及其变化对文风有何影响?
  春秋礼乐文明赋予当时的文化优游典雅、严谨从容的特征。同时,春秋时期社会秩序的重
组、礼乐秩序的混乱是士大夫在著述中开始阐述礼乐文明的精神,多用评论,文风深刻严肃,发展出撰史规范,并通过特殊的笔法裁决社会,表达了强调秩序的政治精神。
5、谈谈士人著述的文化背景
  春秋时期阶级关系发生变革,士阶层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扩大了知识体。社会动乱、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知识分子们纷纷希望通过著书立说重建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理想。
6、简要分析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继承关系。
  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诸子散文指战国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诸子散文在内容上继承了历史散文的褒贬原则和社会理想,体裁上,继承并发展了历史散文的叙事体、语录体、论说体等;在思想上都表达了重新构建社会秩序的愿望。
   
7、“大一统”政治形态对文人的心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大一统的政治条件下,文人一方面因生于一个空前盛大的王朝而备受鼓舞,以极大的兴趣描绘、铺陈现实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从战国士人的理想中挣脱出来,并在边缘化的过程中,感到忧伤和愤懑。
  政治上的大一统带来思想上的大一统,文人一方面推崇汉儒,实现了文学和经学的互动,另一方面,在这种束缚之下也产生了批判意识和理想彩。
8、《史记》的文学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体裁上,是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开启了纪传体先河。
社团活动计划  《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理想彩。以纪传体的形式,以历史人物为对象,关注人物命运,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和传奇彩。从多角度透视人物的复杂人格,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共性,弘扬了人文精神。
具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建构了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运用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对历史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索与展示,画面宏阔,意蕴深邃。
9、试述汉赋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特征:铺张扬厉、汪洋恣肆,铺陈华丽辞藻描绘现实景象,恢宏壮丽,多用骈句对偶。在思想表达上提倡“劝百讽一”。
    局限:铺陈排比名物语词的创作方法难以长久。铺张扬厉的风格和当时文化主流——儒学和经学发生冲突。
10、谈谈《古诗十九首》开启建安文风的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献帝到顺帝年间的五言诗,在下层知识分子中创作,流传。是文人诗成熟的标志,也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
  其中表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意义: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易逝的惋惜、主体意识的觉醒、对亲情乡情爱情的渴望,是文人诗歌由言志发展到抒情的一个转折点,并且在体制形式上为后代诗歌开辟了道路,承接了建安文风中对人生的感怀和对生命的忧思。
   
11、导致“魏晋风度”产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你是如何理解“魏晋风度”的?
  社会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治动荡,政局更迭。当时的文人一方面见证了饥荒、战乱、流离,感受到生命脆弱、福祸无常;另一方面在政治斗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就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而当时的文人逃避政治、服药饮酒、崇尚玄学,以个性精神风貌来否定政治理想。
  “魏晋风度”强调个性,关注生命本质以及人的主题意义,对中国“士”性格的形成及文学自觉有重要意义。但魏晋精神的一些外在表现并不可取,如饮酒、服药、清谈等,这是特殊社会状况下文人对社会政治极端失望的表现。
12、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试说魏晋时期文学主题的发展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主题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在动荡的社会中对政治的失望,汉末政治理想的主题渐渐隐去,文人在对于自身与他人命运的悲叹中使文学形成了悲剧性基调,生死、隐逸、游仙成为文学创作的新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探讨人生短促,死亡不可避免,应如何对待生死。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建功立业,提高生命质量;服药求仙,增加生命长度;及时行乐,增加生命密度;不以生死为念,顺其自然。
游仙主体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隐逸主体包括向往和歌颂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和反招隐诗。   
13、谈谈玄言诗和山水诗的文化思想背景
森波拉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极盛。士人南渡偏安建立东晋后,以是否善于谈玄作为分辨雅俗的标准。士人在玄释合流思想的指导下,追求“心隐”,追求表现自我精神,求生的风尚和玄学思潮相结合。
人生起起落落
精美散文在玄言诗的创作中,山水经常被用作说玄的媒介,因而玄言诗很容易转化为山水诗。其次,魏晋时期起,隐逸之风大盛,士大夫阶层以山林为乐土,把个人的理想生活于山林之美相结合。南渡之后,南方山水风景优美,士大夫生活优渥,客观上促进了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
14、分析永明体产生的原因极其对诗歌史的贡献
    产生原因:齐梁时期,王室好诗,梁萧衍在位时期,沈约、谢眺、王融等文人聚集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称“竟陵八友”,永明文学主要就是指以竟陵王门下诗人为中心的文学创作。除了王室的作用外,佞佛风气引起的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启发了音韵声律之学,音韵学的兴起对永明体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创作者多为王室成员或贵族,生活安逸,因而形成了多咏物游戏之作的永明体。
    对诗歌史的贡献:重视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其中包括辞藻的华丽、意象的生动精美,还有最重要的对中国诗歌声律句法的探讨和实践。
15、简述南朝骈体文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主要特点:以四六言为主,隔句相对,平仄错落,辞藻精美艳丽。
男人的手相发展趋势:倾向于阐述说理,为传统的文学理论奠定了基本的表达模式。
16、闻一多论初唐诗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初唐时期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领袖的提倡,诗坛仍在“文质彬彬”的口号下继续着六朝遗风,宫廷唱和应酬之风盛行,内容多是颂圣、描写宫廷生活和景物描写,文辞讲求典雅华瞻。当时的诗歌与六朝的宫体诗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与后来的盛唐气象却相去较远。
17、概括说明近体诗形成的基本历程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齐梁时期在对句式和格律的探索中形成了有别于古诗的齐梁体,为近体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初唐四杰”发展了五言诗和七言歌行体,沈佺期和宋之问完善了诗律,基本确立了近体诗的体式。
杜审言完成了七律格律,进一步促进了近体诗的形成。
18、盛唐时代精神对盛唐诗风的产生有何影响?
  开元至天宝年间,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其昂扬自信、开阔明朗的时代精神使文人们开始抛开六朝风气,创作的诗歌形式多样,边塞、田园等各个流派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内容丰富、气象万千,显示出士人积极的人生追求和壮丽的人生境界,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19、举例说明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有哪些不同
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流派,提倡诗歌应干预现实,为政治服务,语言通俗流畅。
韩孟诗派是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中唐诗歌变革的另一个方向。其理论基础是“不平则鸣”和“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风格雄奇冷峻,萧瑟震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20、简述中唐时期文坛出现的“多元化格局”
    中唐诗歌进一步发展,有关怀现实的“元白诗派”,有“不平则鸣”的“韩孟诗派”,有以李贺为代表的凄艳诡激一派,有刘禹锡和柳宗元一派。同时律赋、传奇都得到了发展,多元文化格局形成。
21、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谈谈你对此语的理解。
    词自诞生以来,多写歌儿舞女,风格精美绮丽,花间派将这种风格发展到顶峰。而李煜后期抒发“家国俱亡、人生虚幻”的悲哀,风格沉郁凄凉,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是宋词的先声。
22、作为士大夫文化的代表,范仲淹和欧阳修在诗新中各自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
范仲淹倡导的诗新是其政治革新中的重要部分,并运用政治的力量推行其诗新理论,如科举中以策论和诗赋代替贴经和墨义。
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则从理论和实践中促进文学革新。他纠正了西昆体和太学体,提出道、文并重,对散文的内容、文体都进行了改革与发展。并且注重奖掖后进,栽培了苏轼等一批文坛的后继者。
23、简述苏轼文学集团的形成过程、活动方式、文化特与审美追求。
  形成过程:王安石变法实行期间党争频仍,刺激了文坛的更新和变化。苏轼取代欧阳修成为文坛盟主后,在他身边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其中的代表有黄庭坚、秦观、晁补
之、张耒、陈师道、李廌等苏门六君子。
  活动方式:以文人间的交游酬唱为主。 
  文化特:
  审美追求:
24、简述北宋前中期士大夫之词的形成与变迁过程
  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等主要继承晚唐五代时期柔美婉丽的词风,文本体式以小令为主。对其中艳丽庸俗的部分进行了涤荡,更多地用词来抒发个人感受,审美上也显得清丽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