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读《围城》有感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钱钟书先生,但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阅读钱钟书这位大学者的作品还是高一的时候,那是为了完成语文课的课前演讲,我特地买了钱钟书的《围城》来看,不过那时只是很粗略地读了一遍,只认真看了导读和主要内容,具体情节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但唯一印象很深的是其冷中有热、热中有冷、幽默中带有讽刺基调的写作风格。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这几个月在忙碌之中我又抽时间细细品读了一遍《围城》,这次读与以往又有一遍不同的理解。我以前以为电影《十月围城》是由小说《围城》改编而来,因为名字看着像,直至完整地看完这部小说后才恍然大悟,光看名字就这样想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围城》读起来,首先感受强烈的是钱老幽默的语言,使我记忆持久的也是他幽默的语言。
不想失去你平心而论,《围城》是一部有趣而睿智的小说,它不像别的一些小说那样,幽默得来显得有点粗俗,相反,钱钟书的幽默是来自于他的洞见、智慧、学识、和才华,从字里行间可以读
得出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和调侃。作家柯灵曾经在《钱钟书的风格与魅力》、《文化昆仑》中这样评价钱钟书:“钟书创作的基调是讽刺。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都逃不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他那枝魔杖般的笔,又犀利,又机智,又俏皮,流泻出无穷无尽的笑料和幽默,皮里阳秋,包藏这可悲可鄙的内核,冷中有热,热中有冷,戏剧性和可悲性难分难解,嬉笑怒骂,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段话我很是赞同。
围城读书笔记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先生在《记钱钟书和他的<围城>》这篇散文中写道:“我认为《管锥篇》、《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并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
《围城》的主人公是方鸿渐,大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小说以他旅欧回国后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我认为可以把小说看成三段:前半部分的争风吃醋、吃饭斗嘴,中间讽刺味道更浓的三闾大学部分,后来是方鸿渐回到上海,艰难谋生的片段。海归知识分子笼罩着学位和荣誉的光环,方鸿渐醒悟天下古荔枝英语怎么读
往今来的这个瞧不起那个,“全没有学生要瞧不起先生时那样利害”,“阳光准确得可怕”,尽管自以为有种高人一等的骄傲感,但是这些受过自视甚高、受过教育的形形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年代还是显得很狼狈。方鸿渐游学回国后一事无成,不学无术,招摇撞骗,最后才气减了,往日的朋友、冤家都已经星散,谋生艰难。
其实方鸿渐与周家的关系是一个围城,已经进去了,想出出不来,在这个密封的围城里,方鸿渐喘不过气来,只能压抑着自己,跟着一市侩“谈笑风生”。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喜欢让所有的男人在她身边打转,还以为自己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她却安之若素。方鸿渐父亲处处制约儿子的行动,方老太太经常疑心别人诱骗他的儿子,后来成为妻子孙柔嘉柔顺之下的深藏心计……家庭社会的环境使方鸿渐感到处处有围城。在众多“围城”中,我想,这是一个“婚姻围城”和“人生围城”双重围城吧。
在现在这个崇尚知识、重视文化涵养的社会,肯定有不少人为这些知识分子感到可惜、无奈。我觉得他们是生不逢时,在那样一个社会在中国知识界生存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有些中国评论家说《围城》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救
不了中国的主题。我认为,这话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是政治意味未免也太浓了些吧。从文学上讲,“围”这个字,意味深长,可以意味着狭隘、困境、界限、分野等等,钱钟书更多的是从文化讽刺角度去嘲讽伪文化人,他的文化讽刺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揭露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探讨对西方文明吸收中的荒诞。
叛逆期
酵母菌有线粒体吗说起中西文化冲突,让我想起了梁家辉主演的电影《刮痧》,这部电影我前不久又重看了一遍,印象挺深的。影片中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在美国人看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觉得这就是虐待儿童。电影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冲破困境的故事。现在虽说中外文化交融得很快,中国的许多文化习俗逐渐走出国门,被外国人认可和接纳,但始终还是存在着差异,甚至是隔阂。外国人不解我们中国人的迷信,正如我们不解他们的宗教信仰那样。
人生有很多“围城”:“婚姻围城”、“职业围城”、“人生围城”、“心理围城”等等,人们通常会困在某一座“围城”中,甚至是双围城中,想挣脱也挣脱不了。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在各种围城外久久驻足或者希望自己也能冲进去,那是因为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好、很诱人,令你觉
得很好奇和新颖。所以在围城之外就算挤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直到冲进去了,体验完了,新鲜感过后又想逃脱,可是哪有这么容易,正如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实,世界是何其的大,山外青山楼外楼,人无论去过多少个地方、读过多少书籍,总有无限大的未知领域,在这其中又有多少碰撞和摩擦。人生是围城,生活是围城,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并非像我们所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很多领域我们想“挤进去”尝试一下,但历尽艰辛“挤进去”了、吃过苦头了又觉得后悔了。
我引用小说中的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被围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说的就是现实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人想要进来,又有很多人想出去。我从《围城》里看到“围城”外,从古“围城”看往今“围城”,“围城”会一直存在,人们永远逃不出生活、学习或者事业各种围城,但愿我们的心态不要处于围城之中。
    先哲们曾说过:“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愉快乐观地活着,这样才不会想到要逃离围城,才会感到幸福满足。
创投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