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谈如何写好议论文
1、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

    什么是财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外乎有如下观点,财富就是金钱,财富就是知识,财富就是阅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严格来说这些观点没有问题,但笔者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宝贵的财富。
    比如这个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船主交代给漆工的任务是刷漆,所以漆工只要能认真完成刷漆任务即可,但职业道德告诉这个漆工,这个洞可能会让这艘船沉没,所以道德的力量让他在刷完漆之后补上这个漏洞。而正是这个不经意举动使漆工不仅赢得了船主大量的额外奖励,而且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德国哲学家康德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灿烂的星空就是我们的理想,而实现理想的途径就是要具备崇高的道德。
    西汉名相张良在椎击亲王未遂几近穷途末路之时,不厌其烦为一老人穿鞋,而正是虽陷入绝境但依然保持的这份恭敬,让他最终获得绝世才学,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
外的一代名相。张良的成功其实就是道德力量的再现。当今社会,因何18路人会面对受伤的2岁小悦悦而见死不救生?因何号称世界一流的动车故障频出?因何会有那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贪官落马?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缺失。因为道德缺失,所以缺少了同情心;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吴斌,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之际,吴斌用尽最后力气,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拯救全车乘客,可吴斌却永远地倒下了。吴玉兰,一名普通老师,面对无耻的劫匪,虽头破血流,依然紧紧护住659张考生准考证。从这些人身上,我分明看到道德之苗在中华这块大地上茁壮生长。
    吴玉兰老师受伤了,但她面对凶残劫匪依然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她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业道德。吴斌走了,但省委书记为他留下了眼泪,数万众自愿前去护送他的灵车,整个中国为吴斌而感动,中国最美司机的称号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财富。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高尚的道德去支撑,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中国需要高尚的道德,让我们一起呼唤,期待高尚的道德能占据每一颗心灵,
高尚的道德能够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

蝴蝶花教案    【点评】从职业道德角度来立意,是正确的立意,而且它的事例很典型,能从现实生活中到这个事例,比如说吴斌的事例,还有反面的事例,18路人对小伊伊见死不救的事例,这些正反事例的运用都非常好,同时能从材料入手,想到职业道德,想到高尚道德是最大的财富这样一个论点,用正反论证方法,非常充分,古今中外的事例都有了,等于事实和道理都很完备,是篇好文章。

2善意之心,温暖生活

    善意之心,引导着善意之举。
漆工顺手补好海船的漏洞,贪图的并不是回报,漆工顺手之劳,是对船主、对生活充满善意的体现。
    当张丽莉舍身扑开学生之时,她心里想的并非个人得失,舍身救学生之举,只不过是她对学生、对职业善意的反应。吴斌拚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停稳大车,也许并不知道他
的举动已经超越了生命的定义。在临终的几句话,浓浓的洋溢着他对乘客、对生命的善意。
    善意之心,在举手投足间温暖着生活;善意之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汶川大地震中,面对巨大的浩劫,不正是一丝一丝浓浓的善意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形成战胜灾难的滔天暖流吗? “义丐徐超,一个流浪的乞丐,蹒跚着把一把零钱捐出来时,周围的人震撼了,哭了。徐超的105元,是他的全部家当,从情感上来说,并不比加多宝的1个亿逊!
    怀着善意之心的举动才是真正的善意之举,如果只想做着善意之举的样子而没有善意之心,这样的举动不算善举,反而像作恶。比如在村民门口放生大量蛇的事件,只会害了放蛇的生,威胁了村民的安全,扰乱村民的生活而已。
善意之举,其实和功名利禄毫无关系。
    漆工并不知道他的顺手之举能救船主的孩子,张丽莉在扑向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救下孩子,吴斌在救下一车乘客之时可能并不知道已无法再生活相去,徐超在捐出全部家当时可能并没考虑到自己的生存,是他们的善良,是他们浓浓的善意指引着他们在行动。
    如果制药厂能怀着善意,那毒胶囊可以杜绝了;如果牛奶厂能怀着善意,三聚氰胺就不
会再有;如果医生患者都怀着善意,这么多医院纠纷,医闹可以大大减少;如果拆迁能多点善意,因拆迁上访、自焚等极端事件想必有另外的解决办法。
    其实善意,并不需要我们的举动有多惊天动地,并不需要我们如英雄一般时刻献出生命。因为善意并无分量之分,如漆工一般,也许多一个微笑,多一个举手之劳,世界就为之改变了。

    【点评】 该文立意明确。文章写得铿锵有力。用这些假设的排比句把社会上的反面现象批驳出来更有震撼力,真正好的议论文需要有情感,这篇文章非常有情感,看了能感召读者,语句运用十分流畅,事例运用也十分恰当,是篇很好的文章。

3、向社会的补漏者致敬!

    看完这则小故事,我们不妨来个假设:如果油漆工没有把船上那个漏洞给补上,造成船主孩子舟覆人亡的后果,船主能追究油漆工的责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油漆工的本职工作就是涂漆,按他与船主之间的契约,他只要负
责把船上的漆涂好就行了,补洞是他职责之外的事,由此漏洞所造成的一切后果都与油漆工无关。
    这无疑是个冷冰冰的答案,之所以冷冰冰,是因为它只强调了契约精神和法律责任,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担当和人性善良的守护。
    是的,现在是法治社会,我们必须遵守法律,必须要有契约精神,但法律和契约,从来都只是最低层面的道德,可以想见,如果一个社会仅仅靠条条框框的法律和契约来维持运转,那无疑是个令人恐怖没有半点温情的社会,也是个没有半点希望的社会!
    还好,这则故事有个令人欣慰的结尾:因为油漆工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顺手也把船上那个漏洞给补了,保证了船主孩子们出海之后能安全归来。
也许,他补的不是那么太专业,也许,他仅仅是因为看不顺眼,但关键的是,他出手——正是他这一看似随意的举手之劳,挽救了几条鲜活的生命!
    这不禁让人想起不久前的小悦悦事件,那么多人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身旁经过,却没有一个人做出一个小小的举手之劳,到最后还是一位农村阿婆伸出她那双长满老茧的双手。那些匆匆而过的人,他们忙于各自的生计,法律也难以追究他们的见死不救之责,但他们难以逃脱公众的谴责。
    阿婆出手了,她没能挽救小悦悦的生命,但挽救了一个社会最后的良心和普世价值,她也替我们所有人,守住人性最基本的善良!她也就像那位油漆工一样,顺手把一个漏洞给补上了,她补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漏洞。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各有各的分工和角,我们必须恪尽职守各尽其责,但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角,那就是社会公民,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而且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历来都提倡厚德载物和谐共处,强调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也应同样欣慰地看到,在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普世价值的润物细无声下,涌现出一批在本职岗位尽职尽责并发扬出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等,他们无疑是值得赞美的,但我们同样也要向这样一沉默的大多数致敬:他们,以每一次不经意的善良人性的流露,以每一次看似随意而额外的脆柿子怎么吃举手之劳,解人于困厄之际救人于危难之时,他们如点点星光,照亮并温暖着这个急速转型的社会。
    他们,正是给我们这个社会补漏的油漆工

【点评】请你来点评:


4、从请将梯子横放说起

    在一个公司的角落里,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有人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后来,一位客户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条幅,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虽然梯子竖着放,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倒下伤人事件,但保不准哪一天就会倒下来伤着人。而不用时将梯子横放的提醒,则把梯子倒下来伤着人的概率降到了最低。且这样一改,不仅让人备感亲切,还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与之相比,“注意安全则显得太过于笼统,太过于泛化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被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难倒。不是我们不肯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我们缺乏转换思路的智慧,没有把心思用到点子上。
    就拿学习来说吧。有一些同学在学习方面,不能说他不努力、不刻苦,可成绩就是提高得很慢。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同学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书山题海里,打疲劳战,结果休息不好,精神始终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又比如有的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却埋头苦干,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对于这些同学而言,要提高学习成绩,关键还是要转换思路,讲究方式方法,苦干加巧干,方能奏效。
    再拿为人处世来说吧。有的人平时与人交往时总喜欢占便宜,哪怕是极小的便宜,如一针一线,他们也会高兴半天。但是,一旦吃一点小亏,他们就会耿耿于怀,锱铢必较,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其实,如果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吃亏就吃亏吧,老话不是说,吃亏是福嘛。换一个角度想想,有吃亏,就有占便宜,就像月亮有盈有亏一样,或许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工作中这样的例子也不鲜见。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办事效率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有的人,却把工作弄得一团糟,遇到一点困难就不知所措,最终一事无成。之所以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关键还是思路方法的问题。前者能随机应变,一种方法行不通,再想其他方法;后者却只会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要知道,事情是千变万化的,一点微小的变化或许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另辟蹊径,换一种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可见,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不能一味地认死理,更不能钻牛角尖,而要学会适时转换思路。就像那架梯子,竖着放固然可以墨梅王冕,横着放岂不更安全?只有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方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点评】思路非常清晰。开头引用材料,引出要学会转换思路的论点,立意新颖别致,同时又
切合材料,令人耳目一新。本文的最大亮点是贴近现实。引出论点后,考生从学习、生活和工作三方面加以论证,层次井然,逐层深入。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三方面出现的种种现象,阐释不会转换思路的危害和会变通的好处,正反对比,见解深刻。首尾巧妙呼应。结尾一段又巧妙地回到关于梯子的话题,前后呼应,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文放得开、收得拢,达到了说理透彻、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的一类文标准,给人有益的启迪。

5刘盆子、于苦难中成长
 
  当耀眼无瑕的珍珠退出蚌腹的那一刻,它所经受过的磨难早已不可计数;当湍急奔放的河流汇入海洋的那一刻,它所遇到过的艰险早已无法预估。(用珍珠退出蚌腹、河流汇入海洋的那一刻写出它们的成长都是在苦难中完成的。)正如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进一步采用比喻突出苦难对成长的意义。)人生在世,不经历应有的磨难,不在苦难中成长、磨砺身心,又怎能立身于现世,扬名于万古!(点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纵观中外之史,王守仁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尼采也曾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
后解放者,唯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用王守仁、尼采的话作为理论论据证明观点。)是的,没错。痛苦能够毁灭人,但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需要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就像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当然,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于苦难中成长,从而磨砺出一番不同于旁人的别样人生。(从中外之史的角度来证明于苦难中成长这一观点,突出苦难可以磨砺出别样人生。)
  再论古今之事,顾贞观面对苦难曾有如此感叹: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而中山先生目睹中国之逆境,也曾慷慨陈词: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一代国父,受任于亡国之际,担命于危难之间,若无此等毅力、勇气,何谈中国之光复,何望中国之未来。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坚强,安乐则会使人萎靡。就像逆境展现才华、顺境遮蔽才华一样,人唯有在苦难中成长,才能磨砺出品性,完善好修养,从而造就出一番丰功伟业。(和上一段相似,从古今之事的角度来阐释于苦难中成长这一观点,同样通过列举名言警句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突出苦难可以磨砺品性,完善修养,成就伟业。)
  而今之世,世风不正,人心不古。人们对自己孩子的溺爱早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试
问世间还会有多少人会像侗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子女,还有多少人能够像美国家长那样教育儿童。严父慈母的说教之词早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孩子是皇帝,父母为仆佣。然而,这种有违纲常之举,竟发生在教育如此普遍盛行的今天,不失为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极大讽刺。不懂得在苦难中成长的人,注定一事无成。(联系现实,与前面的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中国现在的教育缺少苦难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面对失败或挫折,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对比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真正让孩子于苦难中成长才是明智之举。)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进一步引用孔子、荀子的话,突出文章观点。)
  由此可见,苦难于人生之必要,于成长之重要,就像能够于亿万年洪荒洗礼中依然生存的绝不是上古的原始生物。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岁月磨炼的人生,才不愧为真正的人生。(突出于苦难中成长对人生的意义。)
正如风浪之中的帆船,即便路程再艰难,终有一天也会到达彼岸;就像埋于地下的种子,纵使过程再艰辛,终有一天也会生根发芽。(采用比喻进一步强调苦难对成长的作用。)
曾见过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屹立于悬崖之上而不倒,绝不是幸运二字能够形容的,它经历的苦难,即便是说得出来,恐怕也无人能够听懂。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纵览如今之光景,我自有一番醒悟。人生在世,若为温室中的花朵,一见阳光便会枯萎而死,还不如心甘情愿地做一棵小草,于狂风暴雨中翩然摇曳,于众人无视中傲然世间。(联系自我,表明态度,再次突出文章中心。)
 
【点评】首先,文章文思泉涌,语言流畅,一气呵成。围绕于苦难中成长这一中心,采用典型的对比手法。用中外之史、古今之事与而今之世对待苦难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很鲜明地突出苦难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用孔子、荀子的言论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其次,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古今中外的事例、道理信手拈来,丝毫不矫饰做作,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再次,反复、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的手法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