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奥赛题
用生活体验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生活体验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
文/江 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学生的体验,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运用生活的体验,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体验的独特性,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想法与文本内容不谋而合,形成心灵上的默契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让书本知识与生活阅历完美融合;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的体验,这实际上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前提。如果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三者,学生定会在愉悦中与作者、文本、生活交流,就会叩开阅读理解的大门,触摸到文学作品的灵魂。
那么,我们怎样用生活的体验叩开阅读理解的大门呢?
一、契合点,走近体验
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契合点,既要到作者与文本的契合点,又要到生活与文本的契合点,学生才能走近体验,才能将语文阅读教学和生活有机结合。
1.到作者与文本的契合点
生活是一面镜子,照尽世间百态,离开了生活这面镜子,文学创作就无法折射出形形的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文本是作者对生活观察、思考后的一种感悟、一种再现。这些体悟可能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造成学生对文本领悟上的障碍。
作者写今古之人、事、物,或触景生情,或体物言志,或抒离情别绪,或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一般是古迹、典故、人物、一段尘封的往事抑或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作者往往选用与自己相似的经历、遭遇来写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也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比如《咏怀古迹》(其三),杜甫与王昭君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一是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
萦绕的拼音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本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这是具有相似性的契合点。
但也有以他人的业绩来反衬自己现状的契合点。比如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身为都督,年轻有为,立下令“强橹灰飞烟灭”之大功,况有美女相伴,可谓意气风发,志得意满。而苏轼呢?任团练副使这一虚职,年华老去,功业未成,况宦海沉浮,可谓命途坎坷,饱受痛苦。于两种不同的`人生、一种极大的反差之中到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可谓出奇制胜。
2.到生活与文本的契合点
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无论古人诗文,还是今人作品,无不传达着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到生活与文本的契合点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文本而又要回归文本。实践证明:学生的生活经历越丰富,生活体验越多,生活视野就越宽广,就越能与课文中的思想产生共鸣。如,在一次全县中学语文赛课上,一位赛课选手在上《登高》时,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接文本内容:
师:古人一般在什么时候登高?
生:九月九日重阳节、中秋。(师补充还有“人日”,人日是正月初七,有诗为证“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诗题就是“人日思归”。)天使之路冠军是谁
师:古人为何要登高?
生:是一种习俗,为了祭祖、望远思人。
生: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会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消去,成为文人的一种消遣。
师: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情感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生:思乡、忧国忧民。
小寨生: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不高兴。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因为人登高处时,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的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生(补充):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很自然的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滕王阁也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几句就是说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簧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