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 》期末测试卷
电脑工作站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答题卡(每题1分,共30分)
1.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条件出发,而不能不顾自身条件实现发展。这个观点表明(    )。
  A.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B.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C.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D.人不能改善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    )。
  A.要注重实际调查研究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D.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下列说法蕴涵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有(    )。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③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建设者很重视保护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是(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承认社会的客观性
C.承认世界的本质                    D.承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表明(    )。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6.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为了西藏通车.几代人刻苦攻关,解决了高原缺氧、冻土病害、生态脆弱三大难题。青藏铁路密切着青海、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扶持两省区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据此回答,人们刻苦攻关,解决高原缺氧、冻土病害、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说明(    )。
A.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规律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7.新闻报道说:日本的仿真机器人不仅参加了服装表演,而且能在表演中做出各种表情。人们创造出的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的基本行动,并且有一定的语言功能。这表明(    )。
A.机器人具有初步的意识          B.人类具有自觉能动性
C.机器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D.电脑可逐步代替人脑
8.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    )。
A.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志愿服务标语B.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
C.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
D.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9. 下列成语和日常用语,蕴涵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    )。
①拔苗助长  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④心想事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 “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决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这句话说明(    )。
  A.只要决心到底,事业就能成功
一年级黑板报
  B.只要进行量的积累,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C.人的精神状态对事业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
  D.正确的社会意识往往起决定作用
1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其中包含的辩证法原理是(    )。
  A.意识对物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发展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建设就能取得成功
12.“只要你对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
  A.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B.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
C.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否定了联系的能动作用
13.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4.右边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B.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曲折的
15.右边这幅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
“他敢剪吗“
③事物之问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
  ④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
  A.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正确的思想出发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成功
  C.真理不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7.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人生的选择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8.每天,我们都有很多的学习任务,这常常让我们手忙脚乱。如果善于按照右下图所示,将学习任务进行管理,并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任务,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    )原理。
  A.矛盾普遍性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9.“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    )
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物质比意识更为重要
  C.要集中力量解决特殊矛盾            D.质变比量变更为重要
20.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信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上述材料表明(    )。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B.矛盾具有必然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21.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2.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这是因为(    )。
  A.认识事物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C.人民众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3.爱因斯坦说,开普勒的惊人成就证实了这条真理: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就是说(    )。
  ①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相比,更直接,更正确
化学发展史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升华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分的两个阶段,前者有待于上升到后者
  ④单纯感性认识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只有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实现了认识的根本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24.体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是(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据初步测算,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8.7%。但在2008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众多的人口使我国
的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20世纪50年代,马寅初在他的《新人口论》中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并主张实施计划生育,但是他的主张却遭到了批判。然而50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却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10~11题。
25.1957年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而今天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对比变化说明(    )。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两极性的突变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缺乏真正的说服力
  C.认识的正确与否需要也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D.理性认识的正确性是不言自明的
读书笔记200字
26.马寅初之所以能在《新人口论》中做出科学的预见,是因为(    )。
  A.他是科学家,具有常人没有的超常预见力
  B.懂得认识必然会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C.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D.掌握并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    )。
  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C.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28.  为了一种适应的灯丝,爱迪生前后试验了16 00多种材料……最后终于成功。这个事例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