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
许燕
receive的用法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性格。所谓民族
性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里某一体的稳定的、共同的性格。因此社会文化是影响民
族性格的主要因素。儒家思想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对中国民族性格
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神表现。
一、民族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与独特的个性
心理特征,并受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
具有隐恶扬善的传统,其内容偏重于道德伦理观念。特别是曾一度占据了中国文化主流并流
传了2000多年的濡家思想也主要涉及的是如何修己善等做人之道。由于性格的内涵与传
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内容相吻合,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道德取向—做人的原则声儒家的所谓修己善人的做人之道,主要内涵是做人要“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
世”,在这一濡家思想下形成了相应的性格特征。
“诚以立身”即对自己要讲诚明。中国濡家思想认为做人的首要步骤是修己,“修己重
于善”,《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修身便成为做
人的根本。而修身的原则是诚明,即做人要不昧良知,明辨是非,不欺世、也不自欺,更不能
文过饰非,要“内省自讼,言行相符”、“过勿惮改,迁善齐贤”。其修身的主要方式挂内
省,主张多做省过察非的体认。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成为人们世代效仿的榜样。儒家认为内
相见恨晚的意思省具有力图对自己的优缺点多加分析,谈到摒弃私欲,辨明是非的目的。所以修身即要做到
自勉、自强、自信、自得,同样一即薯伸省、自反、,克己、律己。人们在这种“诚以立身”思
想观念的影响一『就逐渐形成了人们向善避恶、引咎自责、严于律己、谨慎小心、瞩想沉思的
性格特征。
“仁以待人”即对人要讲究仁爱。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的和睦关系,儒家思想的五伦可
以说是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五伦”的主旨是指提倡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兄友弟
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也就是说人际关系要建立在仁爱道义的基础之上。囚此善的原
则是要仁义,并且要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要以慈孝友爱为原则;在学校
生活中,要以敬爱勤勉为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要以诚信谦让为原则;在国内生活中,要以
公忠精诚为原则;在国际生活中,要以平等博爱为原则,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挚和谐的人际
关系。儒家告诫人们要善,就是要养成曲己成人的风范。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虚心,不炫
耀自己,能容纳不同意见,特别是小辈在长辈面前更要注意谦逊,囚此古时小辈人在父母
前要自称“不肖”,在师长面前白称“不才”,对岳父母要白称“愚婿”等,把自己写得文章
称为拙作,尽量在他人面前把自己的地位、价值降低以表示谦逊。然而这种过分的谦逊会失
101
子虚伪。其二是要体凉他人,能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不应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子
人”。三是要与人合作、互助,要能随合他人。四是能宽恕他人,不苛责别人,不怀恨结
怨。尤其是人们在与他人发生利害关系时,常因利而感恩,因害而结怨。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
则主张以德报怨,要“施恩不望报,受冤不记仇”,“化干戈为玉帛”。因此儒家在与人交
往时,更多地要求个体如何去适应、附随他人,强调以“让”求和谐。这样就造成中国人在
人际关系上表现为谦逊、互爱、同情、克己、容忍、施惠、互助的性格特征。
“公以处世”即在处理事物上要讲究公正。在处理事物时要能选择好执中持平的焦点,
即要把握是非曲直的标准,要讲究公道,一注重公德,化私为公,而不能以公谋私。总之做事
要合情、合理、合法,才能做到公正廉明。在这种“公以处世”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
诚实、正直、公私分明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中庸取向—行为的尺码中国人大都喜欢遵循中庸,无论是对人、对事、对己都避免对立,采取中和,不走极
端。保持中庸之道在待人接物中便成为不偏不倚的中庸,在立身处世上便成为进退有节的执
中,在修养身心上便成为参赞化育的中和。总之中庸之道使人在行为方式上要讲究均衡性,
中规中矩,执中持平。然而濡家中庸思想对民族性格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中庸之道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在情绪方面中庸即是要学会克情制
欲,防止和抑制过激情绪的产生,学会用理智去克服情绪,保持平衡的心境,这些都形成了
中国人清心寡欲,恬淡平和的心理特点。在个人修养上中庸思想表现为能够取长补短,防止
以己之短、忌人之长,或以己之长蔑人之短,减少人我之间的嫉妒与欺骗等不良情绪的产
生。在逆境中,中庸能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对自己的利害看得淡,
一时的得失看得轻,对任何恩怨放得开,对一切是非辨得明,而不沽名钓誉,爱慕虚荣,从
而摆脱消沉情绪的干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庸之道防止了不良的偏激情绪的产生,维持了
人的静态平衡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从消极方面看,中庸造成了我国民族性格上的一些弱点。在修己上,它告诫人们要安分
守己,不做冒险之事,教人不要去突破旧有的藩篱,制造合理的新规范,而要人们小心从
事,不急躁。做人要“平常”,要看重集体利益,不应突出个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人生哲学往往使人们畏缩不前,处事老成,使民族性格趋于平
均化、规格化、一体化,而缺乏个性。在善上,过分强调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吕新吾在
《呻吟语》中说的“不与善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间傲人争
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处世上,主张“听天由命”、“知足常个性名
乐”的宗旨,对自然界采取敬畏、顺应的态度,而在是非曲直上,中庸之道虽代表了公平正
直的精神,但由于常被人误解,使得中庸变成放弃原则、和稀泥的根据,造成中国人对很多
事情轻易不发表看法,不表态,不流露感情,对问题经常是含糊其辞,模梭两可。“是非只
因多开口”被奉为多少人的经验之谈,表现出对问题采取迥避式的自我保护态度,甚至随波
逐流。
总之,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安静平常、含蓄内向、安分守己、保守
顺应、明哲保身、不求进取的性格特征。
(三)薄古取向—处世的态度
102
中国曾是一个共有古老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古代其文化发展居世界之首,成为中华民族
世代的荣耀,因此也使中国人形戎户拿左重旧的习惯。要服从法礼、服从权威、尊重历史、
循例重俗等都是儒家所提倡的。这种尊百取向继而产生了因袭惯例、尊’循习俗、迷信权威、
盲目服从,思想刻板等处世态度以及驯服、依赖、缺乏自主和创造性的保守性格。
尊古取向促使了青年人性格老化。中国人认为成熟的性格即是中老年人所表现出的性
格,因此过分崇尚老年性格,并视为成熟的标志。把慢步调的稳重谨慎,三思而行看作最佳
品格,成为青年人效仿的榜样,使青年人过早地显示出世故慎思,老成持重的性格特点,抹
杀了青年人活泼、热烈、敢作敢为的青春活力,造成中国民族性格老成有余,活力不足。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中的良荞,既塑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性格,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点。
二、民族性格的培植
中国传统文化厉久不衰,在其影响下的民族性格也代代相传。中国民族性格的继承与培
育是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场所中的社会交往实现的。家庭成为儿童性格塑造的第一场所,从
人格发展过程来看,人格定型于早期经验,因此家庭教育在民族性格的继承方面有不可忽视
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历来注重家庭,把家庭视为最重要的社会结构。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是儿
童的主要教育场所,社会文化通过家庭对儿童发生影响,因而家庭教育也成为民族文化传递
的主要途径之一,家庭中的父母成为最基本的文化媒介,父母通过对子女的养育来培养符合
于传统文化规范的民族性格,那么家庭中子女教养就成为民族性格传递与培育的一个桥梁。
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这里拟就家庭中子女养育的内容及方式来说明民族性格的培植过程。
(一)教养内容确定了性格内涵
在子女养育内容中渗透了社会文化的要求、父母的意愿和师长的期望。象一些传说、童
话、民间故事及四书五经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父母通过灌输这些文化内容来教导子女,培
养他们适合于当时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在家庭中子女养育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观念。中国人历来注重孝道,不孝被视为天理难容的事情,
山药的药用价值因此儿童从小就被培养如何去孝敬长辈。父母经常给儿童讲‘些子女如何尽孝的故事,如
《孝经》和《廿四孝》,教导子女对父母要尊敬、顺从,不要怨恨父母。象“单衣顺母”那
样,即使父母虐待孩子,孩子也不能怀恨,反而应更好地对待父母。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子女
对父母绝对权威的反抗是被禁忌的。在中国家庭中,子女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循“孝”这一伦
理观念。家庭成员很少追究上下辈的谁是谁非,只求避免家庭内的亲子冲突,子女对父母是
盲目地妥协。这种“孝道”一方面培养了子女敬爱、体谅长辈及他人的品德,同时也造成了
顺从、以德报怨的性格品质。
自我评价英语
JL童教养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功名思想。中国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子女为其扬名。在儿
童进入学龄期以后,父母就严格要求儿童开始读书,并灌输一些功利思想,如“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
天下知”等思想。同时给子女讲述一些激励他们勤奋、刻苦、上进的故事,如“头悬梁、锥
刺股”、“铁柞磨针”、“囊蟹读书”等。父母通过培养子女勤奋好学的性格,来实现“扬
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的愿望,而对子女来说实现父母的愿望也是“孝”的表现之一。
如何预防近视眼103
子女教养的第三方面内容就是做人之道。这是封建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父母要想使子
女今后能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教导其尊从当时社会奉行的规范。因此孩子长到四、五岁时,
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进行初步的道德规范熏陶,以后又读四书五经,系统
进行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教导他们如何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世、健以接物。
由以上可以看出,教育内容多是训导式的,偏重于伦理道德内容,这一特点也显示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