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指津
唐 诗
1蝉 虞世南
2野望 王绩
3在狱咏蝉 骆宾王
4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5渡湘江 杜审言
6咏风 王勃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8渡汉江 宋之问
9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10望月怀远 张九龄
11登鹳雀楼 王之涣
1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13过故人庄 孟浩然
14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15宿建德江 孟浩然
16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东京奥运闭幕式17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18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19采莲曲 王昌龄
20闺怨 王昌龄
2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2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23山居秋暝 王维
24终南山 王维
25观猎 王维
26汉江临泛 王维
27使至塞上 王维
冬至古诗28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29鸟鸣涧 王维
30田园乐(其六) 王维
31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32玉阶怨 李白
33 赠孟浩然 李白
3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3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36渡荆门送别 李白
37送友人 李白
38山中问答 李白
39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40客中作 李白
4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42独坐敬亭山 李白
43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44黄鹤楼 崔颢
45桃花溪 张旭
46山中留客 张旭
47除夜作 高适
48江南曲四首(其三) 储光羲
49早梅 张谓
50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51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52送严士元 刘长卿
53月夜 杜甫
54天末怀李白 杜甫
55月夜忆舍弟 杜甫
56江村 杜甫
57春夜喜雨 杜甫
5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59登楼 杜甫
60绝句 杜甫
61江汉 杜甫
62山房春事 岑参
63 逢入京使 岑参
64归雁 钱起
65江村即事 司空曙
66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67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68拜新月 李端
69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70 春山夜月 于良史
71 兰溪棹歌 戴叔伦
72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73滁州西涧 韦应物
74晚次鄂州 卢纶
75汴河曲 李益
76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77城东早春 杨巨源
78 春兴 武元衡
79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80秋思 张籍
81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82春雪 韩愈
8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85秋词 刘禹锡
86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87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88 菊花 元稹
89题李凝幽居 贾岛
90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91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92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93经五丈原 温庭筠
94商山早行 温庭筠
95 夜雨寄北 李商隐
96 柳 李商隐
97 江楼感旧 赵嘏
98 台城 韦庄
99 贫女 秦韬玉
100 早梅 齐己
宋诗
101柳枝词 郑文宝
102村行 王禹偁
103书河上亭壁 寇准
104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105山园小梅 林逋
106示张寺丞王校勘 晏殊
107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108鲁山山行 梅尧臣
109戏答元珍 欧阳修
110晚泊岳阳 欧阳修
111画眉鸟 欧阳修
112题晚春 周敦颐
113乡思 李 觏
114新晴山月 文同
115咏柳 曾巩
116泊船瓜洲 王安石
117梅花 王安石
118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119北陂杏花 王安石
120村居 张舜民
121有美堂暴雨 苏轼
122东栏梨花 苏轼
123题西林壁 苏轼
12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25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126赠刘景文 苏轼
127寄黄几复 黄庭坚
128登快阁 黄庭坚
129病牛 李纲
130 春日 秦观
131夏日绝句 李清照
132三衢道中 曾几
133襄邑道中 陈与义
134早行 陈与义
135池州翠微亭 岳飞
136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137游山西村 陆游
138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139梅花绝句 陆游
140小池 杨万里
141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142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143观书有感 朱熹
144春日 朱熹
145约客 赵师秀
146数日 赵师秀
147过零丁洋 文天祥
148金陵驿 文天祥
149游园不值 叶绍翁
150题临安邸 林升
唐五代宋词
151菩萨蛮 李白
152谪仙怨 刘长卿
153渔父 张志和
154忆江南(其一、其二) 白居易
155山花子 李璟
156虞美人 李煜
157相见欢 李煜
158望江南 李煜
159捣练子 李煜
160浪淘沙令 李煜
161浣溪沙 薛昭蕴
162浣溪沙 薛昭蕴
163定西番 牛峤
164河渎神 张泌
165菩萨蛮 李珣
166玉楼春 钱惟演
167苏幕遮 范仲淹
168渔家傲 范仲淹
169雨霖铃 柳永
170蝶恋花 柳永
171望海潮 柳永
172八声甘州 柳永
173少年游 柳永
174青门引·春思 张先
175天仙子 张先
176浣溪沙 晏殊
177蝶恋花 晏殊
178玉楼春 宋祁
179长相思 林逋
180采桑子 欧阳修
181蝶恋花 欧阳修
182踏莎行 欧阳修
183菩萨蛮 李师中
184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185菩萨蛮 王安石
186菩萨蛮 晏几道
187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188水调歌头 苏轼
189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90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19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19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9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194鹧鸪天 苏轼
195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196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197水调歌头 黄庭坚
198鹊桥仙 秦观
199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200如梦令 秦观
201鹧鸪天 贺铸
202青玉案 贺铸
203苏幕遮 周邦彦
204点绛唇 李清照
205清平乐 李清照
206渔家傲 李清照
207如梦令 李清照
208一剪梅 李清照
209醉花阴 李清照
210武陵春 李清照
211采桑子 吕本中
212点绛唇·雪中看西湖梅花作 朱翌
213小重山 岳飞
214凤栖梧·兰溪 曹冠
215鹧鸪天 陆游
216卜算子·咏梅 陆游
217诉衷情 陆游
218眼儿媚 范成大
219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220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张孝祥
221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
22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223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224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225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226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22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22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山鸡舞镜229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230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231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232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233水调歌头 杨炎正
234唐多令·重过武昌 刘过
235菩萨蛮 高观国
236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237眼儿媚 洪咨夔
238忆秦娥 黄机
239浣溪沙 吴文英
240菩萨蛮·宿水口 洪瑹
241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242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243唐多令 邓剡
244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245虞美人·听雨 蒋捷
246少年游 蒋捷
247清平乐 张炎
248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
249眼儿媚 无名氏
250鹧鸪天 无名氏
元曲
251[绵山正果寺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252[越调]天净沙·春 白朴
253[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254[越调]天净沙·冬 白朴
255[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
256[中吕]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257[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卢挚
258[双调]蟾宫曲·送春 贯云石
259[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260[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261[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262[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263[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264[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 赵善庆
265[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266[双凋]员工自愿离职殿前欢·离思 张可久
267[双调]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268[双调]折桂令·次韵 张可久
269[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270[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 张可久
271[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272[中吕]朝天子•常山江行 徐再思
273[双调]清江引·相思 徐再思
274[双调]庆东原·江头即事 曹德
275[仙吕]寄生草·感叹 查德卿
276[双调]蟾宫曲·怀古 查德卿
277[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278[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 周德清
279[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280[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281[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282[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283[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284[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285[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286[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
287[越调]天净沙·即事 乔吉
288[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289[双调]清江引·有感 乔吉
访谈提纲290[双调]卖花声·悟世 乔吉
291[双调]蟾宫曲·咏史 阿鲁威
292[正宫]鹦鹉曲·山亭逸兴 冯子振
293[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294[正宫]鹦鹉曲·赤壁怀古 冯子振
295[中吕]普天乐 滕宾
296[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297[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无名氏
298[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299[越调]天净沙·闲题 吴西逸
300[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吴西逸
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指津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引人注目的板块之一,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过去这类鉴赏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卷。2002年起,全国卷和地方卷均采用上海模式,改为简答题,挪移至第二卷,分值为6分。2005年,全部18套试卷有10套将分值提高到7-8分,只有天津、山东、湖北、湖南、重庆、浙江、江西和福建等8省市仍为6分。另外,试题的设置越来越灵活,个别省市的试题采用了两首诗歌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考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难度有所加大。答题的空间更大,考生可以见仁见智,个性化彩越来越浓。从文本的选择来看,以唐诗为主,宋诗有后来居上之势,2005年18道古诗词鉴赏题宋词和元曲各占2首,其余16道题唐诗与宋诗平分秋。所选诗歌以绝句为主,词曲多选小令,内容上一般不涉及生僻用典,以降低阅读难度。2005年湖北卷选的是元杂剧里的曲词,尽管篇幅较长,语词还算平易,读懂应该不成问题。2006年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北京卷选择了陶渊明的一首五言古诗,山东、重庆、广东等省市的试卷选择了清代的诗歌作品,湖南卷的素材则来自《红楼梦》,已不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