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红高粱家族》出自莫言之笔,它的横空出世给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会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也在1988年和2014年先后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且受到观众广泛好评,一时间,“余占鳌”和“戴凤莲”的人物形象火遍大江南北。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的电影《红高粱》更是因为“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被评为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那么,电影《红高粱》的成功是否与莫言《红高粱家族》的成功有着必然联系呢?在1987年,莫言在高密时,张艺谋就把《红高粱》的定稿拿给莫言看。莫言看完后发现定稿跟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forty怎么读
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量的精简。那么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相比究竟有什么异同呢?莫言红高粱
石柱信息港一、人物性格特征
挑去书中的主要人物、电影中的主角——余占鳌来讲。首先看电影中对余占鳌性格的展示。电影中的余占鳌,出生高密东北乡,是十里八乡知名的轿夫,他对“九儿”一见钟情后,便掳掠她在高粱地行了房事。在“九儿”家当长工时,他酒后冲酒槽撒尿,得知“九儿”被当地的土匪欺辱后,他便孤身一人前去匪窝给“九儿”报仇,当看到家中长工罗汉大爷以及众乡亲被日寇残忍杀害后,他召集乡里邻居去炸日本人的运输队以报亲仇。所以说,电影中的余占鳌是一个个性
刚烈,性格中有一种粗野、狂暴,但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人,他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民族精神。这样的人物性格与莫言先生笔下的余占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莫言曾在为台湾洪范书店版《红高粱家族》写的再版前言中写道:“......文中那股子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气魄......”,所以说,书中的余占鳌和电影中的余占鳌这种流氓英雄的性格是一致的。但影视有它的局限性,它或因时间限制,或因受其他因素影响,无法完全还原书中的人物形象,所以,书中的余占鳌有些其他的性格特征是电影中的他没有的。比如,余占鳌具有军事头脑和政治头脑。书中的余占鳌领导的游击队可以说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地方武装部队,余占鳌自任“司令”后,便训练士兵,囤积物资,并聘请有文化的“任副官”担任教官,对队伍进行政治教育。其次,书中的余占鳌侠肝义胆爱恨分明。书中的余占鳌出身贫寒,父亲早
什么的背影丧,在他16岁时,其母与天齐庙和尚有了往来,余占鳌心中怒火万丈,在一个春雨之夜,用一柄小剑刺死了和尚。余占鳌在外闯荡,听说和尚死后母亲也在门框上吊死了,他夜里赶回来看过一次。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他恨的,他会彻底摧毁。对于他爱的,他不惜被抓也要送别。
军政社区二、故事情节的变动
电影《红高粱》的故事线清晰明了,而且是连贯的一条,总说就是高密东北乡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电影里人物的关系也很明确。与小说相比,电影删减了余占鳌的出生史、发家史、恋爱史,也删减了“豆官”的和抗日经历,同样,也对小说中每个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变动。电影的结局与小说的结局也是大相径庭。所以说,电影《红高粱》就如同将《红高粱家族》的枝条嫁接到另一棵树上。
三、主旨、思想的异同
张艺谋导演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声音和画面营造一种大场面,从而达到一种视觉冲击,震撼人心的效果。电影开始时震耳欲聋的唢呐和喇叭声配上以红为底调画面,不禁让人对高密东北乡发出赞叹,影片最后,余占鳌率领众人抗击日寇时,爆炸声与红的高粱映入眼帘,让人对这些高密英雄感到惋惜的同时抒发敬佩之情。总得来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浓烈的彩,豪放的风格展示了齐鲁大地上的英雄儿女的光辉形象,歌颂了他们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这同样是莫言想要表达的。但是,电影只是导演对作品的个人想法,他
米奇 库普切克不能与作品表达的想法等同。《红高粱家族》作为一篇三十余万字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是更为深刻的,它引发了人、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生与死、生命力、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方面在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思考。作家用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在对民族性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赞叹与自我批评中去寻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力量。
有人支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也有人反对。在我看来,我们应当辩论的看待这件事。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向观众展示画面,而且能让观众更清楚的了解其内涵,但由于影视的局限性,往往会删减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或不能反映作品的深层含义。所以说,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相辅相成,没有相互取代的可能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