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與问题的提出
自“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争创一流”战略提出以来,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的要求,同时也根据高等教育目前面对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各高校正积极酝酿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综合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本科生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与加强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自1999年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这给高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近些年来,多数高校都采用学分制或类似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恰好适应了当前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本研究将聚焦于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院校实践这一核心问题,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多年的X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和学生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探讨这一新型教学制度在X大学实施的现状、问题,从而探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模式。
导师制二、已有研究简述
现代“导师制”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17世纪时,导师制被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普遍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直到19世纪末,“导师制”才首先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被运用于本科教育。20世纪上半叶,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美国的一些大学也相继采用了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
国内“本导制”的实现较为坎坷。“1938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将导师制普遍应用于本科生教育中。到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学校普遍实行前苏联的学年制,取代了解放前的学分制,导师制未能在国内推广。”进入新世纪,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引领下,一批高等学校再次试行“本导制”,对它的研究与实践也将形成新的浪潮。“本导制”在我国尚未提升到高等教育建制层面,其内涵也没有统一、规范和权威的界定,各试行高校对其定义千差万别。总体而言,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已较为成熟,而中国的导师制是对学分制的完善和补充。相比较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仍旧处于从属地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混合研究的方法,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自编问卷《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共30道题目,四个维度:推行现状、具体实施、存在问题、制度建设。主要
针对X大学实施“本导制”的本科生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80份,其中有效问卷316份,有效问卷率83.16%。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与Excel软件。
本研究访谈法的运用主要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之后,通过对X大学参与实施“本导制”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访谈对象来自X大学五个学院部,共计19位,其中本科生5位,教师14位。具体访谈对象构成见表2。访谈采用“面对面”访谈和“线上访谈()”两种形式,以结构性访谈为主,个别教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每个访谈均有录音和文字记录,教师平均访谈时间约为0.5-1小时,学生平均访谈约为0.5小时,访谈资料进行统一编码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本导制”的了解与认知程度
在学生对“本导制”的了解与认同程度的调查中,选择“一般”的人数占35%,选择“不太了解”的人数占31.05%。对“本导制”是什么的问答中,选择“一般”的人数占34.21%,选择“不太了解的人数”占31.05%。这说明X大学尽管已经推行了若干年“本导制”,但学生仍旧对该
制度不了解,不能清晰地认识到“本导制”对大学生的意义和影响,甚至有些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为“本导制”的参与者。
在对是否有必要开展“本导制”的调查中显示,认为“有必要”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9.21%,认为“要视情况而定”的占比为40.26%。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期望开展“本导制”,并认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从学校实施情况来看,有明确参与“本导制”的学生178人,占46.83%,没参加的学生43人,占总数的11.32%,不清楚有无参加的学生为159人,占41.84%(见表3)。由此可知,X大学的确实施了“本导制”,但对学生强化还不够。
按年级统计发现,大一学生接受过导师指导的比例为23.68%,大四学生这一比例为21.84%,并未参与的人数(剔除无效问卷,不包括不明晰概念而误填的学生)为64人,不清楚的学生比例占11.05%。这说明,相比其他年级,“本导制”在大一和大四两个年级实行较多,导师给予这两个年级学生的指导力度也更大。
(二)“本导制”的具体实施情况
荣幸的英语1.“本导制”在X大学实施的总体情况
首先是学生选择导师的情况。“双向选择”所占比最高为35.26%,第二为“统一安排”,占29.74%。其次,关于导师同期指导同学数量的选项中,超过三成样本选择“1-10位”和“11-20”。由此可见,在X大学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普遍是比较多的。再次,在与导师交流的频率选项中,大部分样本为“不定期约见”,所占比例是37.89%,第二为“一个月两次及以上”,所占比例为21.32%。这说明在X大学,“本导师”并没有形成制度化的管理,导师和学生间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第四,在和导师约见的主要交流方式的选择上,“QQ或者”占比最高38.68%,还有35.53%的样本表示和导师面对面进行交流。最后,在学生与导师交流的平均时间长短的调查中,“1小时以内”占比最高为54.47%。
2.X大学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方式和内容
针对多选题各选项选择比例分布是否均匀,使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进行分析。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chi=392.576,p=0.000<0.05),意味着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可通过响应率或普及率具体对比差异性。具体来看,B、C2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这说明导师在指导学生时,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指导和以小组形式指导的情况较多。
我们主要是采用小组合作,老师会先做一个引导,再让小组合作探讨完成任务,之后老师
进行评价,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都会进行指导。
导师以“读书分享与研讨会”为主展开指导,以“一人选题,多人参与,全员研讨”的形式,主要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还有就是论文指导与主题的指导,这个主要是提升我们的论文写作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日记多选题各选项选择比例分布是否均匀,使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进行分析,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chi=502.108,p=0.000<0.05),意味着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可通过响应率或普及率具体对比差异性。具体来看,A、D、G三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说明学业或所在专业上的指导、就业发展指导、毕业论文指导这三项指导是学生们获得导师指导最多的内容。
选点社区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制作微课视频,当时我们小组在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制作了《夸美纽斯教育思想》这一课,结合之前课堂上的“外国教育史”,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将微课视频发布在学校教学平台上,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3.X大学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态度
当学生请教时,导师态度“比较积极”所占比例最大38.68%,“非常积极”的比例为35.44%。这说明当学生需要指导时,X大学的大多数本科生导师都能够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但也有部分导师未能及时给予反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导师职责较多或者导师对于自己时间规划不够明确、工作繁忙或师生比的问题等等都可能造成导师的回复不积极。
4.X大学本科生在“本导制”中的收获
在“本导制”的学生收获一项的调查中,有20.53%的学生选择了“获益匪浅”,有38.95%的学生选择了“有所收获”,有18.68%的学生选择了“收获一般”,有3.68%的学生选择了“收获不大”,有1.32%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收获”。由此可见,X大学中大部分学生在接受导师指导后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个结果在访谈时也有所体现。
其实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师生之间的情谊,亦师亦友的导师不仅能在专业学习上给我很多指导,还能在生活中给予我关注和帮助。许多有意义的项目,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机会接触,就如同之前老师做过的“高校女教师幸福感”的科研项目,她带领我们一起编制问卷、做访谈,这些都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三)“本导制”存在问题
央视春晚主持人1.X大学“本导制”师生交流问题
学生认为和导师交流较少可能的原因分布情况中,“个人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去导师”选项占比最大43.35%,其次是“不知道该与导师沟通什么”,占比42.41%,第三是“导师很忙,联系不上”,占比35.13%。由此可见,师生間交流少可能的因素中,一是导师忙碌,没有做好时间规划,造成无法顾及到学生;二是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不善于把自己需要指导或帮助的内容与导师进行沟通,意识到了才去寻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X大学“本导制”实施过程问题怎样做书签
学生认为“本导制”实施过程中,“学校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和监督等配套措施不够完善”选项占比最大50.63%,其次是“导师资源太少”选项,占比43.04%。第三位是“导师太忙,没有时间认真指导”选项,占比41.77%。由此可见,相关的激励和监督等配套设施对于“本导制”的实施起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对导师的访谈中也有所体现。多位本科生导师都提到目前“本导制”实施存在制度上的问题,
如:缺乏激励机制、管理不善、师生比失衡等。
“本导制”问题还是挺多的。学校鼓励大班教学,所有的绩效都跟班级人数相关,从教学管理上讲,学校其实并没有体现出对“本导制”的支持,没有任何的奖励和激励制度,这个“本导制”对老师而言,基本都是“亲情赞助”,不算工作量,也没有什么报酬。
从师生比方面来看,导师资源少、师生比失衡,一个导师负责那么多学生,根本管不过来,不太积极主动的学生就得不到老师的指导。
导师的职责较多,不能够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而且学生的需要也非常多样化,师生间难以形成一个很顺畅的交流。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校及学院的宣传和推广
学校和各院系需要积极推行导师制的实施,可开展座谈会或者在校园里张贴相关制度具体内容。主动对学生告知,可以先制定“本导制”完整的实施方案,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序的管理和采取具体实施行动。
(二)明确导师职责,完善导师选拔机制
第一,逐步确定导师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导师需要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增加在生活、心理方面和就业、考研出国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解决本科生面对社会和未来发展的困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