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2020年第11期
(总第203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11.2020
General.No.203
收稿日期:2020-10-22
作者简介:刘帅(199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专题研究中的重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失败原因(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1.内部因素的影响
李鸿章成长在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家庭中,他的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因此对李鸿章也寄予厚望。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学习封建制度的伦理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传统思想,致使李鸿章一生都在“愚孝”,即使统治者昏庸无能,他也一样效忠,并且侍奉终身。这就导致李鸿章在成为外交重臣后,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一直采用“以和为贵”的方式,避免清政府的统治被列强取代。
见习内容曾国藩是对李鸿章影响较大的老师,曾国藩认为,“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
字”
,深信儒家文化思想。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继承了他的主要思想,坚信只要守信重诺,列强就无法对清政府“下手”,同时,利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变法,只要提升武器装备的力量就可以抵御列强的火炮弹。
在列强提出不平等条约及不合理的特权时,曾国藩也主张运用儒家思想的文化,对西方列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通过传统思想的说教让列强作出让步,保持时局的和平,甚至将签订的不
平等条约当作对西方国家的束缚,认为条约是对他们的限制,只要清政府遵守条约的各项内容,那么
列强就“无计可施”。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外交主张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2.外部因素的影响
首先,晚清时期,清政府的作风一贯是对内“耍威风”,对外“和事佬”,变脸的速度让人拍案叫绝。它既可以在自诩天朝大国时,主张禁烟,将林则徐视为有功之臣,扬我国威,也可以在臣服于洋大炮后,毫无尊严,将功臣流放边疆,长他人志气。可见,在被列强的先进武器打开大门后,清政府“怕了”,王公贵族们更“怕”,怕的不是山河被他人侵占,也不是百姓流离失所,他们认为城池可以割让,百姓可以压榨,但是我的荣华富贵、我的奢靡生活是无论如何不能丢的,即使被炮火打得逃窜,也要“体体面面”。这就是清朝百姓所为依仗的朝廷,一个“洋人的朝廷”,这个朝廷的统治者及他的附庸必定“主和”。李鸿章在这样的一个环境“熏陶”下,不仅要做慈禧“肚子里的蛔虫”,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前途,遵循清政府的“主和”态度。所以,在设立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时,李鸿章就将“外须和戎”的思想与清政府的妥协外交合二为一。
其次,“以夷制夷”是李鸿章结合时局,分析形势形成的外交思想,它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对于近代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李鸿章也是看到了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便想通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方式,让列强之间相互制衡,但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评析
刘帅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李鸿章是清朝晚期的重要大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手握外交重权,掌管外交事务,在清末基本参与了各项条约的签订和对外交涉事务,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他对中国近代的外交有自己的外交思想和策略,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等外交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20)11-0047-03
47
是这样的制衡方式,前提是清政府能够具有“渔翁”的实力。
李鸿章作为外交重臣与西方国家交涉较多,也是西方列强愿意谈判的对象,所以他始终坚持与列强和谐共处。李鸿章认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要先避其锋芒,委曲求全,结合“外须和戎”思想,灵活运用“以夷制夷”的思想,在清政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前,都要妥协自保,就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俗话一样。所以,在“外须和戎”的思想下,就要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在其中谋求生存之法。
偏正结构(二)李鸿章外交思想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清末时期的腐朽统治和国力衰微
前文我们提到清政府并不具备“渔翁”的实力,没有强大的实力做依靠,仅能靠割让国家领土和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和平,一味地妥协外交并不会换来西方列强的同情,在他们眼中“弱国无外交”“强权即真理”,根本不会对清政府产生怜悯和同情,只要对本国有利益就会不择手段地去夺取,更加疯狂地剥削和欺压,除非拥有强大的实力,让列强忌惮,可此时的清政府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毫无还手之力。清末时期的接连战败和条约赔款,让清政府里外皆被掏空,“变法组建的军队缺乏弹药,抵御力不高;军饷短缺,纪律涣散,士兵毫无斗志;避战求和,百姓寒心,难获民心”等导致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李鸿章想要实现的外交成果基本以失败告终。
彼时的晚清政府统治已经是强弩之末,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落后,根本没有办法与资本主义国家抗衡。此时,李鸿章的对外交涉基本是被动的外交,是以一种迎合的态度参与外交事务的处理,并且部分外交官员地主阶级官僚气息严重,并不会真心解决外交问题。因此,李鸿章的外交主张并没有奏效,清政府反而被“夷制”。
2.时局形势的复杂和动荡玉珠集团
清政府在清末一直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开放是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才开始的,并不是出于清政府的本意。在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列强更加“方便”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部分地区成为列强的殖民工厂,在这其中引发的外交事务复杂,涉及国家较多,牵一发而动全身,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难以顺利开展实践。
李鸿章在进行外交事务的处理时,受到清政府的约束。例如,他主张“内须变法”,并且在进行洋务运动时,被清政府的顽固派阻挠,内部变法成效甚微。变法在清政府内部弊端较多,没有看到本质问题,所学习的西方技术都是“表面”,虽然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还是失败了。这对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限制,无法彻底获得统治者的支持。
李鸿章本人对国内外时局也存在错误判断,他认为,只要自己“忍辱负重”地签订不平等条约,就可以为
清政府赢得“韬光养晦”的机会,对列强抱有幻想,企图用妥协换来和平,但是越是退让,列强的胃口就越大,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地挑起矛盾,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李鸿章也因此成为百姓唾骂的对象,这对李鸿章外交政策的实施造成阻碍,也让其外交形象大打折扣。
二、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内容
(一)“外须和戎”外交思想的内容及实践
1.“外须和戎”的思想
外须和戎主要是指对外交涉时力保和局,不主张交战,为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之路创造较稳定的外部环境,养精蓄锐,避免外部环境的混乱对国内变法运动的影响。
他认为,“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而终败”,因此,必须尽可能地不与列强发生正面冲突,通过签条约来暂时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这一外交思想被清政府视为对外交往的基本策略。
2.“外须和戎”外交思想的实践
从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东方雄狮开始沉睡。此后一直到1871年,李鸿章运用其“外须和戎”的外交思想,作为清政府的代表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将封建
社会传统的朝贡体系彻底打破;1876年,列强更加肆无忌惮,不分是非利用马嘉里事件对清政府讹诈,而罔顾顾中国百姓的性命,李鸿章又秉持“外须和戎”的思想,作为清政府的代表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让列强在华利益和特权进一步扩大;1885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中法条约》,更是让国人蒙羞,即使冯子材拼尽满腔的爱国情怀取得了胜利,清政府依旧将胜利果实拱手送人,这依旧是李鸿章“外须和戎”思想的产物;1895年的《马关条约》,不仅让李鸿章一手组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还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李鸿章“外须和戎”的思想“落实非常快”,结果却并不理想,反而越陷越深。
(二)“内须变法”外交思想的内容及实践
1.“内须变法”的思想
内须变法主要是指对内进行变法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强化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使其能够抵御列强。因此,他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开始兴办民用企业和军用工业,李鸿章联合曾
48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国藩创办了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他自己又建立了金陵机器局和北洋水师,将“内须变法”这一外交主张“贯彻到底”。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因此,他奉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先进的技术为自身的体制“服务”。
2.“内须变法”外交思想的实践
在“内须变法”的实践方面,李鸿章主要进行的就是洋务运动。他积极围绕“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中国富强之术”的主张,解决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和列强侵略,李鸿章除了兴办军事产业以外,还主张推行官制变法,创建民用企业,建立新式学堂等经济、文化政策。他认为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只要对内进行变法,学习掌握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就可以打败列强,这一点相对于固守祖宗规矩的顽固派来说,李鸿章身为地主阶级已经十分进步。虽然在洋务运动的进行中对中国民族企业和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变法结果仍然是失败的。
(三)“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内容及实践
1.“以夷制夷”的思想
“以夷制夷”是李鸿章外交方面的思想。“以夷制夷”主要是在西方列强之间周旋,采取灵活、正确的策略,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获得喘息之机,为近代中国的发展获得生存空间。
李鸿章十分清楚西方各个列强的实力,如果正面与他们直接对抗,十分不利,因此,他认为可以采用与某一国结盟的方式,和其他列强抗衡,再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并且结合国际法对其进行约束和特权限制,争取清政府的平等地位,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列强可以说是“一致对中”,即使相互之间有矛盾,为了在中国的共同利益也可以放一放,并且国际法就是西方国家主要协定的,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想通过国际法维护利益就是“天方夜谭”,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2.“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实践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主要突显在“联日”和“联俄”方面。首先是“联日”,从“联日”再到“联俄制日”,都是典型的“以夷制夷”策略。从1870年开始,李鸿章就多次提出“联日”的外交主张,想要与日本结成同盟,共同守护东方,联合打击西方列强,并且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通商章程》,以示两国交好。在1879年,中日两国因为琉球问题,产生矛盾,清政府对待日本的态度开始转变,逐渐发展为“防日”。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狮子大开口,李鸿章才彻底放弃“联日”的外交主张。而后,李鸿章又主张“联俄制日”,通过“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主张联合俄国一起制衡日本,这又给李鸿章“以夷制夷”的策略主张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李鸿章的想法还是落空了,俄国不可能因为和日本的不和放弃瓜分中国这块“肥肉”。
三、李鸿章外交思想的评价
(一)积极影响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有着进步性,他开展了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李鸿章身为地主阶级,却比顽固派要开明许多,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在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创办了新式学堂,推动了近代教育的进步。
在洋务运动时,李鸿章和其他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目的是增强国家实力,提升自身抵御外敌的能力,维系其封建统治,他们的主观想法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在看到列强的强盛实力后,也愿意改变思想变法自强,取得了一些成效,为晚清的外交事业付出较多努力。
(二)消极影响祖国妈妈的生日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总体来说是失败的,外交进步非常缓慢,即使步步妥协,仍然国土被占,山河被毁,这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可悲之处。李鸿章作为封建社会的重臣,具有忠君奉主的思想,他不仅要揣度统治者的思想意图,还要考量自己的仕途命运。李鸿章想维护这个朝代的统治,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想制衡侵略者,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李鸿章被所处的时代困住了,他没有看到自身体制的不足,没有认识到世界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的阶段,这是我们作为后世者跳出封建时代看出的,但是李鸿章是身处封建社会之中的上层人物,他没有办法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挣脱封建制度的枷锁,实现真正的“自强求富”。
文学星空参考文献:
[1]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刘彬.李鸿章外交思想评析[J].北方论丛,2000(3).
[责任编辑:任大顺]
49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