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葛亮:《瓦猫》
编者寄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些小说创作以历史真人为原型,进行艺术虚构,形成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艺术形式。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中小说《赵一曼女士》,就采用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的巧妙利用,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还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每一次阅读经典,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小说《瓦猫》同样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研读文本,让我们认真体会。尖酸刻薄的话
闻一多的故事文 本 研 读
(注:>>>处为文章精析)
瓦猫
 葛亮
①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荣瑞红“就是没有梨花”的遗憾,引出关于瓦猫的回忆。
②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宁怀远由唱词联想,增加作品的诗意美,同时引出荣瑞红的回忆,为瓦猫的出现营造美丽的氛围。)
③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写花儿盛开季节。照应第一段内容,给小说增加意境美。)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
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爷爷目光敏锐,经验丰富,猜测来着的身份,暗示时代背景。)
>>>插入荣瑞红回忆。花开的季节有人来房子,与下文爷爷帮助来者房子做铺垫。
④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言谈。表明荣老爹对知识分子的关爱、对日本的憎恨,他是个热心肠的人。爷爷要帮闻先生房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故事开端:闻先生来房子,为立瓦猫的情节做铺垫。
⑤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挨家挨户”突出荣老爹的热心和“先生”对房子的精心选择。交代到的房子的格局,暗示房子用特殊用途。)
⑥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⑦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房主的话进一步揭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展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为下文给闻先生提出立瓦猫的建议做铺垫。)
⑧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⑨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  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亲自装修。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的精神风貌。)
⑩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热情送饭,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面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方法⑪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⑫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⑬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从荣瑞红视角叙述。叙述了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
⑭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缺了一样”,缺什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⑮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凉拌蚬子肉⑯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荣老爹问一问。
>>>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缺了一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故事发展:闻先生到中意的房子,为立瓦猫提供确定场所。
⑰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倒叙。先交代“瓦猫”,引起读者思考:瓦猫是什么样子?它的用途是什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四年级观察日记
安徽省税务⑱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介绍瓦猫的颜、材质、体积和凶恶的面貌。描绘细腻,形神兼备。)老爹捧得稳稳的,神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通过宁怀远的视角观察。介绍陶制的“老虎”、老爹“肃穆”的神,加上经典文献的记载交代“虎”的作用,暗示瓦猫的作用。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瓦猫镇宅的历史渊源。)
⑲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宁怀远的推测和感叹。明确了镇宅虎的作用,解开了“缺了一样”悬念。)
⑳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㉑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老爹的瞋视和责怪。进一步衬托瓦猫之事的严肃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