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
一部《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尽管我们要完全证实《山海经》、《大荒经》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与《归藏易》,还有很大的难度,甚至可能由于前人的整理、改编而造成的破坏,最终无法完全证实,但作为易经思想性材料,我们应该把《山海经》作为易经思想对象。确立这一思想,我们就可以有这样的认识:《连山易》原来不叫《连山易》,而叫《山海经》;《归藏易》原来不叫《归藏易》,也不叫孔子所说的《坤乾》,而叫《大荒经》。对于《山海经》、《大荒经》就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归藏易》,古今无人看出来,无人知道,无人揭示,连为《易经》作《易传》的孔子也没有看出来,甚至完全没有提到过,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大问题,太大的问题。为《易经》作传,没有揭示出或者没有看出《山海经》、《大荒经》与《周易》,才是前后相继的“三易”,就是根本不懂得易经的历史,又怎么敢去为《易经》作传?有没有资格为《易经》作传呢?“三易”之说,记载于《周礼》,并没有解释什么是“三易”,“三易”是哪“三易”,连山、归藏之说,是注释者的解释,又是一次次的合理猜想。我们说孔子不知道《山海经》、《大荒经》是《连山易》、《归藏易》,他就不可能正确、准确地解释易经,就没有为《易经》作传的资格,这不能完全怨孔子,问题应该出在《山海经》最初由图画形式变为文字形式这个关节点上,谁最初用文字解说《山海经》图画画面的?第一个用文字解说《山海经》图画画面的人,知不知道《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大约当时是已经不知道了。不知道《山海经》、《大荒经》图
画是什么,而要把图画转变成文字解说,这是很危险、很可怕的事情。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后来就同样有发生过一次,就是东汉刘向的那一次。刘向也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刘向对于《山海经》的认识,与我们后世的认识基本上一样,认为是尧舜禹时代的作品,是伯益的作品,基本上认为是大禹治水前后山川地理勘察以及所出贡物的作品。刘向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不是照样敢于动手吗,不是照样整理改编吗?刘向,实在是一个祸乱易经的人。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8-9-28 20:45:00 1#
趣解“卦象”
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发现天地自然之间存在有阴阳能量,于是造易经八卦,以
易经风水对天地自然之间阴阳能量的奥妙有所认识、揭示、把握乃至运用。对于伏羲、女娲留下的古老知识,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八卦。八是数量词,指的是数量、种类。卦指的是什么?传统上历来解释为土圭测景,理解为八卦的占卜出自圭卜,与上古时期的土圭测景有联系,并且确实有着丰富的典籍资料记载,可以证明我国远在上古时期,就极其重视天文地理观察,并且与《易传》中记载的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而创造出易经八卦的记载相一致。到底是不是这样?《尚书》以下,毕竟都是后世文人的加工整理,《易传》更是孔子所作,已经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关于什
日本服装么是八卦?八卦指什么?伏羲依据什么创造的八卦,我们所说的后人,已经指的是孔子时代的人,孔子时代与伏羲、女娲时代,又已经相隔了数千年,他们加工整理的作品,靠得住靠不住?有没有当时著作者想象的成分,想象的成分占了多少?会不会全部是想象?
历史的解释认为,土圭测景是原始社会后期农业发展的需要,他们所讲的原始社会后期农业的发展,大多是指商代后期、周代初期这个历史时期。而事实是,远在黄帝时期已经有土圭测景,这还好理解,就按照易经的角度讲,黄帝时期进入了以崇尚土地、大地的归藏易时期,已经有农业。但是事实上,黄帝之前,以山林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神农时期,也已经存在土圭测景,也是为了农业吗?由此,是不是应该说土圭测景,并不是为了农业的出现与发展的需要,而应该仅仅是易经的需要,是易经文化中特有的演易现象的需要。
中国的上古文化史,主要是易经文化史。易经是漫长的上古文化史的唯一主题。我们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时也就是说在易经的历史上,存在有一个极其重大的文化转折期,就是产生文字之后,以文字解说图画这样一个时期。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不是从文字开始的,也不是从符号开始。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这又是一种想象、假设、猜想。当一种假设、设想能够被人们普遍认可,就容易形成一种观念,甚至形成历史性的看法。我们的文化史,基本上就是这样靠合理的假设形成并且传承的。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不识字就没有文化,非常合情合理,却往往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易经》中至今依然保存的卦符文本,又让人们产生符号是文字的源头这样继续属于合乎情理的错误猜想,
这又一次错了。我们应该认识到,易经的最初形式既不是符号,也不是文字,而是图画、是图书。研究易经的人应该努力回到这个认识上去。回不到这个
认识上去,就永远解释不清楚什么是易经八卦的卦。勾股定理定义
土圭测景不是为了观察天象,是为了观察易变。是为了观察易之变,观察变易,这才是易经概念中变易这一概念的本来意义。土圭测景,是为了观察阴阳之变。中国历史上古史的夏商周的夏代之前,一切文化举措,都是为了易经。土圭测景,也就不是为了观察天象。土圭测景的景,指的是什么,就是影子、影像,一种类似影像的形容。这种类似的影像,在易经中被称为象,就是卦象的象。卦象的卦字,应该做动词讲。卦象一词是特指易经活动。中国文化,在创始阶段的在伏羲、女娲时期,已经认识到人的生命中的灵性气脉来自哪里,他们认为,人是从大地上站出来的人,人是站起来的山川大地,人是从山川大地上一层层剥挂(卦)下来的,像画一样一层层从山川大地上揭下来、挂(卦)下来,从山川大地上挂一张相(象)出来,挂一张人的相貌出来,此谓卦象,此谓易经活动。人禀山川自然阴阳之能量,才有了灵气禀赋,才有了命数,命数就是人对于山川大地灵气禀赋的量的多少。伏羲、女娲有造人的传说,其主要观点,就是人的生命是来自泥土,复归于泥土。伏羲、女娲在认识到人的生命禀赋的来源之后,把这种山川自然阴阳能量分作八大类,称作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伏羲、女娲造人传说的史实,应该是在认识到了生命禀赋的来源之后,抛弃人被动地成为生命,被动地被天地自然赋予秉性命数,而自主地去选择、选取、掌握一个人乃至任何人可以获得的禀
赋命数,这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创造的易经八卦的根本动机与目的:依据八卦原理而造人。这就是伏羲、女娲创造的易经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
【2】
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经》说成是《连山易》,把《大荒经》说成是《归藏易》。这有很大的难度。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去做。因为《山海经》确实是《连山易》,《大荒经》确实是《归藏易》,这需要揭示出来,应该揭示出来,必须揭示出来。因为这是真实,是史实,是历史的真实。这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应该怎么写,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应该怎么写,是不是还继续维持传统荒诞而错误的写法,关系到易经到底是什么,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
自古相传,易经有三种。一种叫做连山易,一种叫做归藏易,一种叫做周易。说是在西周时期,这三种易经还同时存在。西周王朝占卜的时候,还三种易经同时使
漫画欣赏用。为什么占卜的时候要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历史的记载说是为了保证占卜时的准确性,才同时使用三种易经来占卜。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占卜,是不是为了保证占卜的准确性呢?我看不是。那么是为了什么?是这三种易经,本来是一个整体。三种易经,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三种易经,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经,每一种易经,只是易经之一种,只是易经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周易》,它的作用,只在于占卜。而中国上古时期的占卜,不仅仅是占卜之后,知道吉凶之后就结束了,我们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商朝,在占卜之后,基本上每一次占卜之后,都有着一个重要的祭祀环节。占卜之后如何祭祀?祭祀谁?去什么地儿祭祀?用什么礼仪、礼数、礼品祭祀?这在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周易》中是没有的。《周易》中没有明显的祭祀内容,只有占卜内容。那么,是不是《连山易》和《归藏易》中,有关于祭祀部分的内容?史传西周时期王朝占卜,《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同用,应该是因为这个原因。
古人讲,“《易》纪三皇,《书》叙唐虞。”(《风俗通义》)三皇、唐虞,指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伏羲,人皇神农,地皇黄帝。对于三皇指的是哪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个中华民族的缔造者,这没有问题。问题在谁是天皇,谁是人皇,谁是地皇的划分上。对于学者来讲,三皇的天皇、人皇、地皇划分,也许没有意义。但是,对于学者来讲没有意义,不等于对于中华文化没有意义。天皇、人皇、地皇的划分,带有民俗意味,在老百姓中讲究,在道观寺庙中讲究。不仅仅在民俗中讲究,在易经中也讲究,在易学史上也讲究。天皇,指的是发现易道、为我们创造了易经的人物,指的是伏羲;人皇,指的是应用山川地理阴阳能量,应用易经方法,为中华民族繁荣人口的人物,指的是将伏羲易经推演到《连山易》,为中华民族确立龙文化的人物,指的是神农;地皇,指的是实行大地开发,农业开发的人物,指的是将伏羲易经推演到《归藏易》,为中华民族确立葬俗礼仪的人物,指的是黄帝。由此可知,天皇、人皇、地皇之称,看似民俗,看似无关轻重,实际上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真谛。
“《书》叙唐虞”,这没有问题。《书》指《尚书》,《尚书》的记事,是从夏朝开始的,是从唐虞开始的。《尚书》中没有关于三皇的部分。有关于黄帝的一部分,就是唐虞,就是尧。尧是黄帝的后代,是黄帝部落最后一位统治者。这也符合《尚书》的叙史方式,叙说商代
历史,要从夏桀开始,叙说周代历史,要从商纣开始。同时这也说明,《尚书》叙史,是完整地从夏代开始的,尧、舜、禹部分,只是叙史之前的交代。这是不是就显得《尚书》的突然性?为什么缺少了夏代之前的历史叙说,完全缺少了。传统的说法是夏代之前还没有文字,这正确吗?是这样吗?“《易》纪三皇”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黄帝部落,尧之前的历史,记载于《易经》。
【3】
儒家典籍,有四书五经。自汉代以来,《易经》被尊称为五经之首。传统理解,这个五经之首的首,是指《易经》的分量与重要性。担当五经之首的《易经》,当然足够重要,也足够分量。但如果按照“《易》纪三皇,《书》叙唐虞”的说法,这个五经之首的首,就要做出纠正,就应该指的是《易经》是五经最前面的部分,开端部分。《易》为五经之首,就不仅仅是指《易经》的重要性与分量,同时也指《易经》的历史最早,是最早的历史。
“《易》纪三皇,《书》叙唐虞。”《易经》有历史成分吗?比重足够大吗?能够担当三皇时期作为记录历史的历史典籍看待吗?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周易》,肯定不行。尽管近代以来王国维、顾颉刚
等人,已经从《周易》中读出了一些上古时期的人物与历史故事,尽管我们可以比王国维、顾颉刚他们从《周易》中读出更多、更为丰富的历史故事,但远远不够,况且,我们要注意的是,《周易》中的上古历史人物与故事集中在夏代,集中在处于夏代历史时期的商部落先公先王身上,属于“《书》叙唐虞”中的部分,还不属于“《易》纪三皇”的伏羲、神农、黄帝部分。
有没有一部纪录了三皇历史的《易经》?这样一部《易经》存在不存在?很久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性的认识,《连山易》、《归藏易》早在周代就已经失传,西周时期还是东周时期,都已经无法确定。春秋战国时期,500年之间,没有几个人提到过《连山易》、《归藏易》,孔子说他在宋国期间,曾经见到过《坤乾》。孔子见到过的《坤乾》是不是《归藏易》?如果是,为什么名称不一样?如果是,《坤乾》纪录的是三皇时期的历史,述而不作,凭历史说话,删诗书的孔子,不可能不重视。
到了汉代,刘向拿出一部《山海经》来,进行改编整理之后,献给皇帝,说是大舜、大禹时代的作品,说是大禹治理水患时期勘探地理山水的方国资料。到了晋代,在民间,有着地理风水祖师身份的郭璞,第一次为《山海经》作注释。敢为一部作品作出注释的人,一定是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这部著作的人,
这似乎是常理。敢为《山海经》作注释的人,当然会认为自己是已经读懂了《山海经》的人。然而,
郭璞对于《山海经》,认为记载的是古代方国、荒远部落之中的稀奇古怪风俗、物类与事件。地理山水资料,奇闻异事纪录,远古神话传说,基本上就成了中国古人对《山海经》内容的认定,也依然是我们今人对《山海经》一书的看法。
我们说,《连山易》、《归藏易》从来就未曾失传,几乎是从古至今就一直摆放在人们面前,只是人们不知道他就是《连山易》,不知道他就是《归藏易》,这就是《山海经》。孔子见到的《坤乾》,大约不会是《山海经》吧?如果《坤乾》是《山海经》,孔子就应该带头讲怪力乱神,而不是不讲怪力乱神那样的结果。孔子没见到《山海经》,不知道《山海经》的存在,不懂得《山海经》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怎么敢于为易经作传?为易经写《易传》?刘向在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的情况下,怎么整理、修改了《山海经》?郭璞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怎么给《山海经》做的注释?怎么敢于写作《葬经》?这玩笑实在是开的太大了,实在是开的太严重了,一个玩笑,开了几千年,这实在是让我们、让中国、让中国易学的历史、让中国的历史、文化史,都无力承受的巨型玩笑,惊吓出一身冷汗的一个玩笑。
放的组词 “《易》纪三皇。”作为易经体系之先河的《山海经》,是中国历代典籍中,唯一有能力证明具有这一作用的经典。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8-10-12 20:24:00 8#
电脑安全模式 【4】
《山海经》一书,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部分。这种分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山海经》只应该分为两部分:《山海经》为一部分,《大荒经》为一部分。《海经》属于《山经》,与《山经》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大荒经》是独立的一部分。更准确的讲,《山海经》与《大荒经》分别是一部书,是两部书,是两部经典,是不应该合在一起的。《山海经》是单独的一部书,叫《山海经》;《大荒经》是另外的一部书,叫《大荒经》。我们一定要把《大荒经》从《山海经》中分开来,单独作为一部书对待。
《山海经》与《大荒经》形成的时代不同。中间相差了至少近千年。《山海经》是神农时期的作品,《大荒经》是进入夏代以后的作品。《山海经》与《大荒经》两部经典的文化背景不同。我们说,《山海经》是《连山易》,连山的意思,是山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