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风水(1)《易传》批判【1】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旧帖子,是在《元亨利贞算命论坛-易理研讨》版上发过的旧帖子,文章没有写完,只写了对《易传》前三章的看法。这里是为了把旧帖子收集起来,没有整理,一些地方保留了一些网络写作时的痕迹。
《易传》批判:尝试一次与孔子的对话妇科咨询网免费
写在前面一:不要有思想
《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干,对于《易经》的研究贯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个历史,《易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古时期伏羲氏,身临洪荒,大厄开大智,首创八卦,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以易道为主体的世界观与生存观,依据易道原理识道、用道,以此作为中华民族种、族权、财富与天地相始终的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自古及今,解读《易经》的书汗牛充栋。为什么古今学者们都要在《易经》上下一番功夫?这是因为在中国,要做学问,就得把学问做到《易经》上,用《易经》考量一个知识分子学
问的深浅功力。《易经》是好书,也是天书。他是中华民族种的圣经,却又与占卜联系在一起,极具神秘性与诱惑力。数千年来,人们解读《易经》,所谓“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却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可以达成共识的诠释标准。
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当然是不知道症结。
一是类似于基督教牧师的掌握《易经》释读权官方巫官,早在周代就已经走散,家为巫史现象在春秋时期已经完全绝迹。二是历史上缺乏文物证据,孔子之后,研究《易经》以孔子先入为主的儒家传统根深蒂固,研究《易经》的人们无不是以犹可自圆其说的儒家思想观念对待《易经》,这种方法不造就学者、不造就思想者,只造就读者、学习者。
释读《易经》,首重智慧。面对《易经》,要开智开悟,以开智开悟的姿态捧起《易经》,在释读《易经》中使智慧升华。既然是天书,就要有“天人共读”的一种心态心境。然后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易经》原旨,便依稀可见。研究《易经》,不要有观点,甚至不要有思想,甚至始终不要形成观点和思想。我们知道牢狱是什么,观点和思想就是牢狱,牢狱是强者为弱者所设,接受他人的思想与观点,犹如陷入他人的牢狱之中;我们知道城墙是什么,观点和思想就是城墙,你占有了一种思想的城墙,它种思想要进来,便会
发生争夺城池的战争。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的《系辞》,都是观点与思想的产物。《系辞》和《道德经》中,没有《易经》。
有“观念更新”一词。不存在不被更新的观念。轻浮的观念,三五年一更新,有根基的观念,三五百年一更新,牢固的观念,三五千年一更新。人类观念与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易道,孔子之为孔子,易道使之然,老子之为老子,易道使之然,都是易道对人的使唤,圣人为道之器,我们又成为圣人们盛放思想和观念之器。不要成为道之器,也不要成为圣人之器。以易道为器,认识它、掌握它、应用它、发挥它,这是伏羲创造《易经》的本来目的,也是《易经》的真实含义。抗洪救灾手抄报
以固有观点与思想研究《易经》,以形成观点与思想为目的研究《易经》,便会走向《易传》、《道德经》的老路。有人会说那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孔子、老子抢有了光环,后人却只是陷入一种观点与思想牢笼。始终不要形成思想与观点,这一点,极其重要。一个形成思想与观点的人,等于从自然中脱离了出去,被道所抛弃。被道所弃,就等于不再与道在一起。
《系辞》是写在经文之后或旁边的话,即相当于对《易经》附注的解释说明,是对《易经》
产生的原因以及《易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与价值等各个方面进行的解释说明。《系辞》不同于《易经》经文之处,在于《系辞》包含了关于自然规律即自然之道思想的阐述,其思想似乎已经显得大于《易经》经文。《易经》经文的性质是纪录事件,《系辞》的性质是讲述事件的根源与意义,因此具有思想性、思想意义、思想价值。
所以我们想要了解《易经》,就必须先赶走《系辞》。赶走他人的思想与观念,才能与易道契合。如果我们跟着《系辞》走,那么我们对于《易经》,只能是停留在所谓思想、哲学、观点、观念层面,停留在人的意识形态层面,大脑发挥层面,而看不清楚《易经》的本来面目,也就无法理解《易经》卦画、爻辞的真实意图。
写在前面二:道德说的危害
我说过一个《易经很缺德》的题目,惹恼了不少搞易经的朋友们,甚至有人说我所讲的易理,都成了“缺德易理” 。
我一直想说,朋友们再翻开那个题目看看我谈的是什么,我谈的主体是,《易经》本身不是关于道德的学问,《易经》讲的不是修身立命的道德功夫,因为易经缺少了这个道德主
体,后世才需要儒、释、道等宗教道德的弥补。我甚至紧接着讲了如何以儒、释、道等宗教道德弥补《易经》本身无关道德的方法。不少朋友们拿佛教道德、拿孔子道德、拿老子道德与我争论,实际上,这是不是更加进一步说明了道德在易经之外?
有据可依《易经》是一部什么书?《易传》中有一个看法:“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是一句很混账的话。那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读《易经》的时候,你能从《易经》里读出什么,《易经》便是什么。《易经》没有主题吗?一部“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书,会是一部什么书?这样看待《易经》的人,绝对没有读懂《易经》,对《易经》持这种观点的人,简直是对《易经》的糟踏与侮辱。感恩老师手抄报资料
《易经》是一部什么书?与“仁”有关系吗?有!《易经》本身不谈仁,实际上整部经典讲的全都是仁。可以说《易经》这部书,就是为仁而作,就是以仁为目的,就是为仁服务的!这里一定要区分的是,我使用的“仁”的概念,不是孔子之后的儒家的道德属性上的仁,而是在有孔子之前已经存在的儒者和已经存在的仁。
仁的概念,在孔子之前就有。也就是今人已经认识到的,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儒”的称谓,以及儒的行业,就是今人所称的“原儒”,也已经有仁、义、礼等这些后来成为儒家学术
主体的常用概念。如果仁是在孔子之前没有的概念,完全是到了孔子才凭空提出这些概念,还要到处传播,企图施行于政治,在春秋战国那样百家争鸣,谁也不服谁,甚至显得混乱的学术环境下,孔子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孔子为自己的儒家理论辩护的辩护词之一,就是“述而不作”:啊啊,我讲的都是传统,是在继承传统,不是我孔子无中生有自己编造出来的。怎样预防艾滋病
是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对仁、义、礼这些概念,重新作出了述义与道理诠释,并将其提升到了中国文化主干的地位。孔子有没有诠释资格?有!孔子具有这样的资格,又具备了这样的才学胆识。为什么说孔子有这样的资格?孔子是儒者啊!孔子家族有儒的血统,有儒的传统,那是高贵得了不起的传统。孔子到了晚年,死之前,自称自己是商王朝的后裔,这也早已经被汉代以后的历史学家追踪多少代所证实,在《史记》中所记载。
历史上对于孔子家族的血统,追踪到西周初年,到武王伐纣,周公将商部落一分为三,以“监国”的名誉分掉商王朝的土地与人民,平叛之后,更是迁徙、分散商部落的人民于各地,一部分顽固分子,也就是商部落中的知识精英,被迁徙到洛阳,一部分商朝后裔被迁到了宋地,就是后来的宋国。周公500年后,孔子的祖父,依然是宋国王室中的重要成员——孔子确实是商王朝的后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