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绍兴县富盛镇中心小学四年级教研组 执笔:章素娥
邮编: :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
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 镇街意见小学后勤工作总结 | 个人意见 |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来。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关系。 (4)教师相机出示长江简图,明确诗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点评: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读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简图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查理周刊(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美好的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朗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啊! 2、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孤”等词体会李白目送帆影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 酷毕(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点评: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配乐朗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3、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经,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光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尽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与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归纳总结全诗。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怀念时光的句子七、复习巩固,背诵古诗。 1、老师叙述诗句意思,学生默写相关词语和诗句。 2、检查指正。 3、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 八、探索规律,交流其他送别诗。 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能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吗? 2、师生交流,赏析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在的情感之美。 (语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如:“孤帆”、“碧空尽”、“柳新”、“更尽”等。) (情感真挚深厚,感动今人。如:“远影已碧空尽,仍不肯离去;已喝了很多酒了,还要更尽一杯。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诗儿有无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学生读《别董大》等诗。(注意送别诗与其他诗的区别) 点评: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九、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1、反复诵读搜集到的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2、互相比较,寻其异同点。 3、提出问题,进行研讨。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电子信息工程英文十、拓展思路,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文写一写呢? 2、练笔。 3、交流。 点评:情感迁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十一、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目送 酒送 情深意长 点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情感,突出两首诗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 ||
问题探讨:1、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古诗文,应该挖掘到何种深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