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这方面,语文学科承担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重任。中华民族崇尚的亲情值得学生去领略、体悟。亲情,是父母无私的付出与关爱,也是子女感恩的回报与反哺。当学生经历亲情之爱、体验亲情之爱、感念亲情之爱时,他们的情感将得到升华,心灵将得到净化,生活将被引向崇高。寓舍
那么,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育这种亲情之爱呢?
一、教材重组,适当取舍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大致是按主题划分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收录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五篇文章,有经典名篇,有流行的小小说,有文言文;有写父亲的,有写母亲的,有写兄弟情的,有写离异家庭的,还有写外国家庭的。对这单元的教材,该怎样有效选择与利用呢?
教材可以适当取舍。实际教学中可以这样安排:《背影》、《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等三篇精讲,《父母的心》略读,知足长乐
《甜甜的泥土》自学。这样安排既依据了单元教学目标,又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以及文本的特质。
教材的学习顺序可适当调整。先进行《人琴俱亡》一课时的精讲,让学生感知古人简朴文字的细节之美,体会细节之中的真情;然后精讲《背影》,感受“流泪”的真情,让学生捕捉瞬间的感动;再讲解《我的母亲》,走近平凡之中不平凡的母爱,回忆生活中琐碎往事中的母爱。同时推荐阅读有关母亲的美文,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换角度理解父母。这时水到渠成,就可以引导学生略读和自读《父母的心》、《甜甜的泥土》。亲情,不只是父母单方面的付出,还有子女的感恩与回报,于是把八年级下册的叙事散文《散步》整合到本单元来教学。这篇课文在家庭小事中,将亲人间的体谅与关怀诠释得淋漓尽致,能够将亲情之爱引向纵深。最后安排写作,让学生将自己的亲情体验述诸笔端,完成《父亲(或母亲)的心》的习作。这样持续熏陶感染,学生的亲情一定会得到升华。
为将“亲情之爱”进行到底,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推荐一系列关于亲情的作品,有名家名篇,有时文选粹,让学生课后阅读。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一定很有触动,那些或厚重或清新的文字,定能触动他们的情怀,拂去他们心头的尘埃,帮助他们正确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设定目标,关注阅读
语文阅读课要以品读文本为中心,扎扎实实上出语文味,在品读文本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为此,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能偏颇,在重难点的设定上不能喧宾夺主。如前面关于亲情的单元,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教学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品味语言,感受亲情,培养朗诵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进行情感教育。
朱自清的《背影》的教学目标为:
1. 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粗壮的拼音>疾风知劲草什么意思2. 仔细研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
3.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亲情的内涵,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课堂教学要扣住这三个教学目标,以前两个目标为重难点,将文本分析透,紧紧围绕语言运用与语文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语文课应该不乏“爱”的味道,而且也不会染上泛“人文性”的弊病。
三、设计课堂,浸润亲情
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就是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围绕教学目标的课堂流程设计,应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的原则,做到真实有效。亲情类文本的解读要扣住文本,抓住学生的心,要有文字背后力量的解读,要有情感的调动,要让爱的情感在没有温度的文字上
人琴俱亡灼烧起来,滚烫起来。课堂设计应重视以下环节:
1. 情境渲染,情感铺垫
语文课程要开放而有活力,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通过放音乐、观图画等形式,让学生的课堂情绪达到最佳,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例如上《背影》时,课前播放刘和刚的《父亲》MTV;上《散步》时,播放种种温馨家庭散步的照片。如此这般,为语文课堂的学习定下感情基调。教学家庭情感类课文,上课伊始不宜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文本,最好用抒情话语先蓄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或播放视频,给予视觉听觉的冲击。
笔者在教《我的母亲》时,上课之初,先让学生看四川攀枝花地震中母亲护女、连筷子都没丢、至死相拥的照片。学生凝望灾难中的母亲,听老师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伟大的母爱震撼了学生心灵。然后顺势导入课文,了解平凡中蕴含的伟大母爱,给课堂“爱”的氛围作了很好的铺垫。
2. 细致品读,情感共鸣
吸附石这类情感文章与现实生活很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的亲人对话,在读中品,在品中读,通过朗读引起情感共鸣。
例如:配乐朗读《背影》中父亲买橘的语段,细品父亲过铁道时的一系列动作;朗读母亲见“我”被打流
泪的语段,揣摩母亲勉强说着“打得好”的复杂心理;分角朗读“父母”三番五次调换子女时语无伦次的话语,在品读中播撒爱的种子。这样的
种子会在课堂上发芽,开花。
3. 打开心扉,情感体验
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内涵,可以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课堂的追求。
当文本人物形象已分析完整,学生情感已被点燃,就要进一步带领学生走向情感更深处。学习亲情类文章,需要学生由彼及己,由文本联系自身实际,拷问自己的生活和内心。这是最好的教育契机,因为文本已经提供了最好的素材,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不妨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这一环节,为让学生有情感触发点,教师可以现身说法,发挥引领作用。在执教《我的母亲》时,教者先讲述自己对母亲的最初印象,讲了自己与母亲间的真实故事。学生的感情闸门被打开,感人的往事自然浮现,心中的情感自然能抒发,课堂便会掀起新的高潮。
凡?高说:“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感谢上苍,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有了亲情,让
生命有了抹不去的温柔。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有爱的存在,语文课堂正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神圣殿堂。我们应以课堂为舟,以文本为浆,把亲情之爱划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让爱的情感在学生心田汩汩流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