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学习重点
一、认识陶渊明的生平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探讨本文象征的意涵。
三、体会闲静处世的态度。
题 解
陶渊明身处战乱频仍的东晋时期,因无力改变政治与社会的现况,于是透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恬静安详的世外桃源,虚构一个理想的乐土,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品。
作 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符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五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四二七年),年六十三。
陶渊明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人格高洁,学问渊博,因亲老家贫,曾出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祭酒、建威将军参军等职。任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令时,因有违淡泊本性,不屑“为五斗米折腰”,八十余天即“解印去县”,归隐家乡。南朝刘宋以后,隐居乡间的陶渊明,躬耕自给,不再出仕。一生高风亮节,用舍进退,自然率真,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诗、文均自然质朴,平淡有致,后世誉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其作品虽不被当世所推崇,但唐、宋以后,则备受重视。有陶渊明集传世。
课文‧注释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二 初极狭,纔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三七六~三九六年)。
武陵:晋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
缘:沿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走了多远的路。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英,花。缤纷,杂乱而繁盛的样子。
穷:尽。
舍船:离开船。
纔通人:只能容一人通过。纔,通“才”,只。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道路交错通达。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通达。
鸡犬相闻:邻家的鸡鸣狗吠声都可听到,表示彼此房屋相近。
悉如外人:全像外地人。这是从渔人的角度看,村中男女衣着与武陵地区百姓不同,有如外地人。另一说,全像洞外的人。悉,全。
黄发:指老年人。人老后发由白转黄,故称老人为黄发。
垂髫:指儿童。髫,小儿垂发。
问所从来:问从何处来。
具: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都来探问消息。
邑人:乡人。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间隔:隔绝。
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意同于“遑论”。
惋:叹惜。
延:邀请。
不足:不值得。
奔流的近义词便扶向路:就沿着先前的来路。扶,沿着。向,先前。
及郡下:到郡中。指到了武陵郡官署所在地。
诣:拜见。
寻向所志:寻先前所作的记号。
南阳刘子骥:南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东晋末隐士,淡泊寡欲,好游山玩水。见晋书隐逸传。
规往:计划前往。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问津:问路,此指寻访桃花源的路。津,渡口。
课文‧赏析
本文以散文笔法融合小说型态,描写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历程,勾勒出美丽的景致、淳厚的人情及和谐的社会氛围。景物由远而近,画面由大而小,取材由静而动,刻划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其写作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销售团队队名 一、虚实交映,真假相合:世外桃源虽属虚构,但作者虚景实写。首段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似真有其人其事;文末再藉与陶渊明同时代的隐士─刘子骥规往未果,进一步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呈现幻中有真、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域。
二、造语平易,精鍊简净:通篇文字质朴,塑景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字,便勾勒出一幅春日美景。“乃大惊”、“具答之”、“皆叹惋”,则简洁的描写桃源人与渔人见面的经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短短两句,既凸显出桃源中人与世隔绝,也流露出作者对古朴淳厚生活的无限赞叹。此外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不足为外人道”、“无人问津”及“世外桃源”,也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苏轼评陶渊明文“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本文正可为之印证。
三、擅留线索,寓意深远:文中预留多处伏笔,如“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以“忘”、“忽”二字为伏脉,影射如果想得桃花源,须先“忘机”。桃花源世界因渔人忘却机心
物业项目负责人而开启,因渔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萌发机心而关闭。最后用刘子骥规往未果,后遂无人问津,似暗示理想世界的幻灭。怅惘之情自然流露,余味悠然不尽。
全文诗意盎然,淳朴浑厚,充分显现陶文不同流俗的创作意蕴,以及“人格即风格”的崇高境界。
问题讨论
一、桃花源中人叮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你认为他们的言下之意为何?
二、试说明桃花源记一文的寓意与象征。
应用练习
一、单一选择题:
( )1.下列选项“ ”内的读音,何者正确?
(A)衣“着”:ㄓㄠˊ (B)屋舍“俨”然:ㄧㄢˊ
(C)刘子“骥”:ㄐㄧˋ (D)便“要”还家:ㄧㄠˋ
( )2.下列选项,完全没有错别字的是?
(B)他的文学造旨高深,令人佩服不已
(C)当困难迎刃而解,心情随之壑然开朗
(D)春末时分,公园里落英缤纷,令人惊艳
( )3.下列词语,何者指小孩?
(A)苍颜 (B)黄发 (C)弱冠 (D)垂髫
(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句中“叹惋”意谓:
(A)遗憾愤怒 (B)悲叹愤惋 (C)惊叹惋惜 (D)赞叹感动
( )5.下列与“桃”有关的成语,何者错误?
(A)“桃李不言”: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B)“桃之夭夭”:形容见情势不对,便走为上策
(C)“投桃报李”:比喻彼此间的赠答
(D)“桃李满门”:指学生众多
( )6.下列有关桃花源记文句的诠释,何者正确?
(A)“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可看出武陵人乃作者的友人
(B)“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表示渔人再度探访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示村中之人生活富裕奢华
(D)“处处志之”是渔人预留后路,希望再踏足“桃花源”
( )7.以下文句,画双底线处的主词为“渔人”的选项是:
(甲)复前行,欲穷其林
(乙)问所从来,具答之
(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丁)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A)(丙)(丁)(戊) (B)(甲)(乙)(丁) (C)(乙)(戊)(己) (D)(甲)(丙)(己)
( )8.“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以上两句暗示:
(A)人心险恶 (B)世途坎坷 (C)知音难寻 (D)理想幻灭
( )9.下列有关桃花源记一文的叙述,何者正确?
(A)内容所述全为写实之景,并非虚构之事
(B)主角武陵渔人,在历史记载中确有其人
(C)桃花源象征作者心中的理想国度
(D)为桃花源诗之后记
( )10.下列有关陶渊明的叙述,何者正确?
(A)曾出任彭泽令,任职仅八十余日
(B)诗风自然纯朴,为山水诗人之宗
(C)其诗、文作品在六朝已广受好评
(D)一生高风亮节,世称濂溪先生
二、以下诗句皆出自桃花源诗,请将桃花源记中相对应的文句填入。
桃花源诗诗句 | 桃花源记文句 | |
例 | 鸡犬互鸣吠 | 鸡犬相闻 |
1. |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 |
2. |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 桃花源记陶渊明|
3. | 衣裳无新制 | |
4. |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 |
三、写作练习:
本文除了武陵渔人外,其实还有桃花源中人、武陵太守及南阳刘子骥,请选择其中一个角,为他代言,描写此角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文长约五百字。
作法提示:1.全文以呈现人物经历、事物发展和心理变化为重点。
2.叙述角度请采第一人称,并注意人物的立足点、语气和态度。
3.人物的动作及季节、场所的描绘,亦为衬托氛围的要素,切勿忽略。
4.叙述手法可采顺叙、倒叙或插叙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