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临澧太浮山山歌花鼓
临澧 刘洋
地花鼓俗称花鼓子、对子花鼓、姊妹灯、花鼓灯、花姑儿灯、花姑儿戏,还有人称之为杨花柳子戏,是一种流传在武陵山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歌舞之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以锣鼓、唢呐和大筒为主。老艺人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源远流长。 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喜闻乐见。这种传统文化习俗后来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也打起花鼓来。
湖南临澧太浮山,属武陵山余脉,地处汉族与土家族交汇地带,土汉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地方文化。这里的山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打花鼓、唱山歌,有着鲜明的地方特。本人生在花鼓之乡,长在山歌之乡,土生土长的太浮山人,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并亲自参与唱花鼓多年,觉得雷水村王家峪的龙灯山歌花鼓表演队、红叶桥幺木匠和石砌路的六木匠的两支狮子表演队比较出名,现就太浮山地花鼓作简单介绍,方便大家了解。
一、概说地花鼓
毛姆传地花鼓是中国民间歌舞,主要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地花鼓不同于湖南花鼓戏,较之湖南花鼓戏,地花鼓则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更喜欢,通俗易懂,易学易唱。
南宋吴自牧著《梦梁录》中有临安节日中百戏艺人表演花鼓的记载。明代传奇《红梅记》中有扮演安徽人打花鼓唱曲的情节;清代柯煜的《燕九竹枝词》中有“小鼓花腔说凤阳”之句。从这些记载中得知在元宵或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戏等一起表演。
二、地花鼓的分类
花鼓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表演形式,二是演唱内容。表演时间,根据需要,多种多样,主要是春节到元宵期间拜年、闹元宵,平时有重大活动也请花鼓表演,如婚丧嫁娶、老人做寿、喜添贵子等私人活动,以及开业庆典、庆贺丰收禳灾祁福等社会活动。表
演形式,指观众能直观的看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支部副书记
1、 锣鼓
锣鼓,泛指花鼓的响器类乐器。主要有鼓、铙拨、大锣、苏罗、钩锣等。锣鼓响器主要是配合各种表演,做伴奏,也可以单独表演。响器单独表演时,有鼓参加的叫打围鼓,无鼓参与的叫打溜子。响器谱是根据自然界各种美好的声音和曲调节奏而发展起来的,曲调多样,如备马、长锤、风老大、八鸽洗澡、大江东、调子、倒插花等。
2、单口道白
在表演节目之前,一般由丑角一人上场发白,起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逗乐观众。主要用时令场景或某人的离奇遭遇用搞笑的夸张的语言表现出来。有点象单口相声,说与逗的艺术。
3、姊妹演唱
丑角与旦角齐上阵,以多种演唱曲调和舞蹈动作,丰富舞台生活,搏观众乐。生命脉动
有一旦一丑、二旦一丑、和多且一丑或多旦多丑花鼓几种形式。以一旦一丑形式居多,人称南方二人转,打靠子,唱调子。小班子沿街演唱的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1男1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大班子走村穿巷演唱或固定场地演唱,则有专门伴奏,丑角与旦角无须打锣鼓,只专门演唱。旦着彩衣裙,戴凤冠,演出时一手绣花方巾,一手粉纸扇,多走摇步、膛步、云步和闪步。当地人称丑为“小花脸”或“三花脸”,头戴无顶麦草帽,手执青折扇或乱芭蕉扇,演出时多走矮子步。向有“旦角风摆柳,丑角巴地梭”的说法。表演有一般性的唱固定的山歌调子,有根据现场情况即兴作词演唱,也有小品短剧。
4、动物灯演,以竹蔑为骨架用布或纸蒙面扎成,以各种吉祥动物为原形,表示对动物的崇拜,给人们送祝福与吉祥。
舞龙灯
返魂草的功效与作用龙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吉祥物,中国人自认是龙的传人,所以每逢佳节都会舞龙灯,以示庆贺。太浮山当地舞龙灯,有日灯和夜灯两种。日灯欢快,动作敏捷,幅度较大。夜灯因为每托里面在个灯笼,一怕灯笼熄灭,二怕灯笼烧龙身,所以动作较慢。除布制龙皮外,
还有草扎龙身的,叫草龙。龙灯一般为九托(也有个别地方为11托及以上的),即每条龙下面有九个人以九根木棍支撑着龙身。关于龙珠组合,有一龙一珠,也有二龙一珠。一龙一珠,即九个人玩一条龙,一个人耍托。二龙一珠为18个人玩一公一母两条龙,一个人耍托。龙灯有单独玩耍,也有配合花鼓一起耍的,其响器谱调如“金当当银当当 金当当当 哐”。 地花鼓表演时,四周围以龙舞者叫围龙花鼓。
狮子灯
狮子灯一般单独行动,以武行为主。有的一头狮子有的两头狮子,一头看场子,一头玩耍,轮换,有时也两头狮子同时上阵。狮子灯表演以人与狮搏斗的武打场面,既有武术特点,又有表演成份,具有观赏价值。主要表演项目有,赤手拳、双锏、双刀、耙头、大刀、齐眉棍、长板凳、叠罗汉、飞桌子、切桌角、钻火(刀)圈等。一般要打四方,四方表演完毕,狮子最后才依依不舍,非常不甘地倒下,极具观赏性。其响器谱主要有“锵儿锵儿起锵儿起锵儿起锵儿起”, “车光车光车车光 光光以光以光光”。随着武打,节奏渐密,武打最激烈的时候,锣节奏最密,“锵锵起 锵锵起 锵锵锵锵起”,观众身临其境,身受响器影响,情绪被带到高潮。当狮子灯遇上龙灯,要礼让回避,龙灯先行。当狮子灯遇上狮子灯,双方斗法比狠,各自拿出看家本事,打地场,相互不让,此时节目最精彩。
金牛男和处女女
白鹤灯、蚌壳灯、采莲船灯、竹马灯
这几种灯都是配合花灯一起走的,非单独行动,不独立成灯。这些灯偶尔上台表演节目,无节目时绕场维持秩序,不让观众挤入场中心,确保表演场地足够。龙灯配合花鼓表演的时候,龙灯同样绕场,维持秩序,防止观众入内。鹤是竹蔑扎的,外面粘洁白的纸絮,下用竹杆托举,头与翅能活动,表演时象一只大鸟在现场飞行,非常逼真。蚌壳,也是竹片扎成,外糊彩纸,两扇壳内有手把,方便玩耍者手握,大到足够把玩耍者即蚌壳精装进去。采莲船与竹马,均为竹扎,只有外形,中间空的,舞者在中间,把船或马扎于腰部背带挂在肩上,人在地上走,看上去象船在游,马在走。仙鹤表演是送吉祥,如拜年、送恭喜、送财喜、点新灵(祁福,愿新故亡灵安乐,保佑后人发达)等,其他三样都是表演表现人们劳动生活的节目,歌唱美好的新生活。
5、莲花闹
莲花闹,又称道情、渔鼓筒。一般由一人独行,也有人结伴而行,分工合作。左手抱蒙有猪油皮的中空的竹筒,长简板,一面铙拨,右手拿一支竹筷(有时也拿竹板),边打边唱,或打一阵唱一阵。唱词多为祝贺封赠类吉祥话,七字一句,朗朗上口。
6、三棒鼓
三棒鼓,在武陵山区有些地方直接简称花鼓。一般由三人表演,一人打鼓、一人打锣、一人抛三根棒(有时改棒为刀),由打鼓的唱或三人轮流唱。也有一人表演,边抛棒边打鼓边演唱。每段有固定的格式,五五七五句式,也有固定的唱腔。
7、打莲湘
打莲湘,又叫打莲响、九节子鞭。由一人或多人各拿一根装有响片的棍子按节奏表演,每个动作都要抖动,让棍子了出响声。如在孝堂,场地较小,人数一至三人。如果大型公益表演,可有几十上百人参与,统一服装,统一动作,场面十分壮观。
8、踩高跷
踩高跷即有表演者脚上装一段木棍,让人高出地面一段距离,让表演者显得比观众高出很多,踩着高跷表演,既有娱乐性,又方便观众观看。
三、地花鼓的曲调唱词
花鼓的曲调,属于花鼓的演唱内容,是观众能直接听到的,主要是从当地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花鼓调,各有不同的风格。山歌是典型的地方民歌,民歌民谣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切实的近义词 花鼓曲调有欢快的,也有悲伤的,有些是从花鼓戏曲调子发展而来,有些是从古老民歌发展而来。一些广为流传的山歌调子都有特定的曲调,普通的七字对子句,也有几种唱腔。一般比较平和的唱腔为“那边那个玩到这呀边来啦姑儿呀依 妹儿呀依哟,有请那个主东嘛海荷海 海棠花花香 把呀年拜啦姑儿呀依哟”或 “今日那个花灯进啦门来啦 姑儿呀依 妹儿呀依哟,恭喜那个主东嘛小小哥 大呀发财嘛 姑儿呀依哟”。也有高腔“走进门来抬头哇看呀依依荷呀荷哟依哟,粉壁墙上画牡哟丹罗荷荷,姑儿呀依 妹儿呀依哟画牡哦丹罗荷荷”。溜溜调“天字写来两把刀阿溜溜 世上只有天为高 阿溜溜”或连连溜溜调“地字写来嘛连连 土字旁那个溜溜 栽田拱土嘛 哎海哟要换粮 干哥哥”就比较简单。
按唱词内容可分为儿歌、劳动歌、生活歌、时代歌、叙事歌、劝世歌、孝歌、喜歌、情歌等,是最原始的地方民歌,是原生态的声音,是百姓的心声,是人们的美好向往与祝愿。
流传最广的便于记忆的还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情歌相结合的杂合型歌,因为唱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表达的就是自己情感。
雷水王家峪的山歌花鼓,祖辈相传,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都比较活跃。除本地老人流传以外,还结合了周边大师之长,改革开放初期,的阴影渐退,王家峪的花鼓文化再次兴起,特意请了古池的七师傅现场执教,邀请了高公桥保丰等地的人员参加,集百家之长,提高了花鼓表演队的实力。老一辈艺人有刘雨廷、高传清、印国初、杨幺老、刘求吾等,中年艺人有高毕业、高正业、刘红清、刘洋、刘爱国等。
花鼓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其他特定句式,用老百姓通俗的语言,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十分舒服。有根据现场情况现编现唱的,也有原有现成的版本,根据需要,相互穿插。
地花鼓以民歌为主要表现形式,说唱逗演技缺一不可。大部分民歌都可以在地花鼓戏中演唱。民歌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1.情歌,现实生活中,男欢女爱,通过唱情歌传情达意,相互诉说着爱慕和思念。主要有
十月看、双探妹、十二月探郎、十许、十爱、十想、十把扇子、闹五更、羊三子调、十杯酒、借六样、借十样、送情郎、十二月耍情、灯草花儿黄、郎在高山打单工、望郎歌、儿今年一十七、儿十二岁、茶山歌、南风歌、六口茶、一笔写东南等。
2.劝世歌,对人向善,歌颂社会的好人好事,鞭鞑社会丑恶现象,树立正面形象,传达正的能量。如十月子漂、打烟馆、月亮嘻嘻笑、十劝家庭和、十劝世人莫赌搏、吴汉杀妻、吴氏杀夫、见莫贪等。
3.时代歌,表达人们现时的劳动生活,歌颂当今社会,上级治理有序,人民安居乐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盘歌、十送郎、十跪父母恩、十月怀胎歌、十字调、十二月古人、十绣等。
4.拜年歌,专门为过年而作的歌,拜年歌、送恭贺、一更子里等。
5.喜歌,农家办喜事的歌。如闹五更、送财、十送、哭嫁歌、撒帐歌、上梁歌、开财门等。
6.孝歌,为寿堂、孝堂而准备的歌,劝人孝敬师长,爱护幼小,传递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子
孝的儒家文化。如安安送米、百花图、恩子孝、劝亡十杯酒、点新灵、赵五娘往京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