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之元明清诗歌
一、元明清诗歌概述
元明清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晚期,总体上不能与唐宋时代盛期相比,但也有自身的鲜明特。
(一)元代散曲
1.元代出现了新的诗歌样式即散曲。由词发展而来,同时结合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2.散曲与词的区别:曲比词更为灵活,可以增加衬字;曲比词更为通俗。通俗质朴是散曲的正宗;曲以酣畅通彻为主要特征。
3.元散曲发展过程:以大德年间为标志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家兼作杂剧,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雎景臣等,可分为关汉卿为首的本派和白朴、马致远为首的文采派。后期作家大多专写散曲,风格典雅华美,代表作家张可久、徐再思。
4.整个元散曲发展基本上是由俗到雅的过程。
(二)明代诗歌
总体特征:流派众多、思想活跃、一流作家少。
1.元末明初作家,关心民生疾苦,渴望天下统一,作品内容充实、风格遒劲,代表作家陶安、刘基、高启。
2.明代中期复古派,代表人物是前后七子。追求汉魏盛唐诗风,作品含蓄古朴。代表作家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等。
3.明后期性灵派,追求性灵,主张表现自我,不受形式格律限制,风格自然清新。代表人物李贽。
(三)清代诗歌
清代诗词曲都具有较高水平。以词创作为最高。
1.清诗: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袁枚、龚自珍、秋瑾等。
2.清词: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张惠言等。
二、作品介绍: 
(一)关汉卿四块玉·别情》(p410)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玉溪溶洞
1.作者介绍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约生于金末,大都人(今北京)。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号已斋叟。他曾毫无惭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等。内容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 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2.译文冬至故事自从把你送走,习中总是难离难舍,一缕相思的情意在心中萦绕不绝。凭倚栏干眺望,衣袖轻指着银雪般的柳絮,看横斜的小溪空自东流,重重的山峦把小路遮没,心上的人真的去也!
3.分析:这首小令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叙述了离别的思念之苦。语言本。前三句写刚刚分别的时刻,重在“难舍”情绪的抒发;下一句写了一个非常抒情化的动作“袖拂杨花”;最后不得不承认“人去也”的现实。
雾霾治理(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p416)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元曲四大家”之一,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分析:通过秋天景表现作者失意凄凉情感。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全是名词。首句写三种意象:藤、树、鸦。枯、老、昏着眼于生机的丧失。第二句反衬旅人之愁、第三句写自己的无处可归。最后两句抒情。
(三)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p422)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山山相连;波涛如怒,黄河波涛汹涌,气势浩大;表里,内外;西都,长安;秦汉经行处,即长安;宫阙,宫殿。
《》读后感1.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官至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奥巴马父亲
2.赏析
此小令是览物怀古之作。前三句写景:峰峦众多,黄河咆哮。赋予生命与意志,情感化。强调潼关的地形险要。让人联系到西都长安。
中间四句怀古抒情,感叹历代王朝的兴亡。作者站在潼关之上遥望长安,思绪万千。秦汉曾在长安长期经营,结果又如何呢?
最后两句议论:王朝兴废更替,百姓依然是苦。
(四)纳兰性德《长相思》(p468)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1.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清初著名词人。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2.赏析
本篇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上片突出行程的遥远。“夜深千帐灯”显出皇帝出行队伍的气派,又给人以凄冷孤寂之感。下片写风雪长夜带来的思乡之情。
满眼星光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五)朱彝尊《桂殿秋》(p473)
思往事,渡江干。青娥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江干,江边。青娥,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的眉。舸,小船。簟,竹席。轻衾,薄被子。
1.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作文、考据都擅长;诗歌工整雅健,清初一大"浙西派"开创者,著有词综一书
 2.赏析
清新优美的词作。描绘了一段值得会为的美好经历,写出了一对相互思慕的恋人那种有缘无分的情感,该词空灵含蓄、清丽婉转。
作者截取了记忆中的一个片段,“思往事”;“渡江干”,是事件发生的场合;“青娥低映越山看”,写女子低眉凝视的淑娴美丽;后两句,写两人共乘一只小船,同听窗外雨声,却可望而不可即,各自忍受寂寞。环境凄冷,心情孤寂,两者融合。共眠一舸与各自寒形成巨大反差。
 
(六)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p479)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吟鞭,马鞭;东指,出城门向东。落红,落花。
1.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
2.赏析
  通过咏落花抒发作者辞官后不甘寂寞、依然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的感情由消沉转为奋起的转折过程。前两句说自己离开京城怀着无限愁思和伤感的原因。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高昂的情调。自己虽成落红,变为春泥,却依然要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