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对《皇越诗选》中汉诗的影响肉丸子的制作方法
 
 
酱牛肉的做法徐媛媛
摘 要:历史上越南曾长期作为中国的直属领地,尽管在公元10世纪(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因中国割据分裂脱离中国统治,宋以后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但仍未脱离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沿用汉字。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影响时间长远、程度较深。在文学方面表现尤甚。
关键词:汉诗 中越诗歌;影响 ;《皇越诗选》
一、概况
早在秦始皇时期,交趾(越南古称)就被划归在中国版图内。但此时汉诗没有开始兴盛。作为域外文学的汉文学只掌握在少数高僧手中,用于传播佛教、禅宗。我学会了包粽子
公元10世纪,由于中国内部割据越南脱离了中国统治。从中国的北宋到清朝光绪年间,越南为中国的藩属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大量吸收汉文化。
在此阶段中越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中越文化的交流。汉诗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同时越南延续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在统治阶级领导下,使用汉语成为高贵典雅的象征,汉诗在下层文人众中兴盛起来。在藩属时期的汉诗中可以发现大量臣和唱、表达政见、针砭时事的诗歌,甚至还有不少皇帝所做的诗歌。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情况十分相似。
从发展时间来看,越南汉诗发轫与公元10世纪,兴盛于13—17世纪,衰落于18—20世纪初。与中国文学发展变迁的时代基本一致。另外,从诗抄原本的小引:“诗之为诗三百篇其至矣,汉古诗十九首犹为远之,自是以冲淡称陶令节,沉雄称杜少陵,飘逸称李太白,彼其骨格特异要皆有深趣者也我。”中也可看出,诗经、古诗十九首以及杜甫、李白等著名诗
人对越南汉诗的影响颇深。但正如之前学者所说,我们在关注中国古典诗歌对越南汉诗影响之时,更应该研究越南在吸纳中华文化时所做的变通。
二、影响表现
(一)内容及题材
纵观《皇越诗选》可以发现,越南汉诗内容题材广泛,除最初兴起时传播佛学的内容外,还有描绘山川秀丽,感叹人生际遇、抒发政治抱负等题材,与中国古典诗歌极其相似。
在中国文人笔下,梅花傲霜斗雪,象征着高洁傲岸的精神人格,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代表。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形体美到“早梅高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的精神美,对梅花的崇拜与赞扬同样对越南汉诗产生了影响。
早梅
地底潜将春意回,南枝问暖已先开。
一年一见故人面,冰雪精神认得来。
这首诗出自越南诗人陈侃之手,诗人不仅紧扣题目,突出了梅花开放的“早”,歌颂了梅花的“冰雪精神”。在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同样也描写到了梅花的“早”,但张谓在全诗中仅是描写早梅绽放的姿态,就将早梅高洁傲岸的品格和诗人对其的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直接熏陶下,中国诗人所表现意境更为悠远、委婉。
(二)体裁
在诗歌体裁方面,越南汉诗更是直接借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诗体。律诗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律诗中,七律体最为人称道,因为它形式复杂、用韵讲究、创作难度大,最能突显诗歌的魅力和诗人的才华。从《皇越诗选》所选诗中七律所占最多,也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歌对越南汉诗在体裁上的影响之大。
山盟海誓的意思>台风海葵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诗词格律上,越南汉诗时而遵照中国古典诗歌,时而违背中国古典诗歌。一方面,越南诗人对非本族语言得汉语运用难免出现偏差;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表现出越南诗人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突出越文化的个性。
(三)艺术手法
在汉诗创作的艺术手法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常用手法的影子。
三更月
协商一致三更雨露海天廖,一片寒光上碧霄。
不照英雄心曲事,乘云西去夜迢迢。
《三更月》描写夜上三更时的月亮。三更雨过后,大海与天空显得更加空旷,此时云散,月光化为一片寒光,给本就辽阔的海天更增加了一种寂寥。但皎洁的月光并没有照进英雄的心里,更没有发现英雄心中的不平事,而是乘云西去了。有一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落寞之感。此诗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实则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失落与愤懑。
在中国诗人笔下,专门描写月的作品也有不少。“月”一般是历史见证者或思乡的寄托。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将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触景生情,表达了边塞将士迫切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寓情于景,
突出对家乡的感怀,将“月”作为思乡的意象。这些意象及艺术手法,在抒情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四)意象及典故
《皇越诗选》所选汉诗中,随处可见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出现的意向及典故。如《舟中独酌》“松菊故交嗟异路,琴书岁晚喜同调。”中的“松菊”、“琴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常用两者代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这首《登扬州城》:
八千余里客,二十四桥秋。
异国逢佳景,恼中强倚楼。
从内容中可看出,作者来到了中国的扬州城。越南诗人此处正是化用了中国诗人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对扬州二十四桥的描写。古往今来中国古典诗歌也有不少对扬州城的描写,此外,在《海口夜泊有感(二)》“一别江湖数十年,海门今夕系吟船”中也可以发现化用了《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意象。
正如陈国旺所说“从历史上看,越南民族正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对外来文化进行了吸收、改造。越华文化接触与互融的倾向一直是越化而不是华化。” 在研究中国文化对越南汉诗得影响得同时也不可忽略越南文化在吸收中华文化时的改造与变通。
参考文献:
[1]严明.东亚汉诗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