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极佳材料,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课五册课本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选修课也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这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但是,目前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教师们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诗歌鉴赏题来加强训练,诗歌的教学演变成了教应试技巧和学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到诗歌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实,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得非常明确:“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这三句话,我们可以把第一句提炼为“诵读”,把第二句提炼为“赏析”,把第三句提炼为“审美”。这三句话也是新课程
的三维目标:诵读属于“知识能力”目标,赏析要掌握过程和方法,应归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审美自然而然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可以明确为“诵读”“赏析过字开头的成语”“审美”三个层次。
一.基础目标:诵读
诵读,通俗地说就是“读”和“背”,这是诗歌学习的基础环节。
先说读。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它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的结合。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把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赏析领域,读是不可逾越的一关。古人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吗?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提出读诗之法要“2021春暖花开的句子复古”的意见,认为不妨让学生适当地学一点“吟哦”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要朗读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以下内容:
一曰节奏。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特别讲究节奏。一般来讲,五言诗的朗读是
按前二后三的节奏来停顿的,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而七言诗多是按“二、二、三”的节奏来停顿的,像“国内机场大小排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通过反复朗读,力求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可使学生从中领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二曰韵律。诵读时要有高低轻重音之别。轻重高低的标准要依据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要重读,提高声调,反之就轻读。当然,语速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在反复的吟咏诵读之中,学生会感悟到诗中的人情美、人性美,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曰情感。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基调,诵读时才能读出作品的激昂慷慨、深邃幽长、激烈飞扬、缠绵悱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首先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
再说背。中国古代教育特别重视“背”。古代的诸多先贤圣人,都是从“背”开始而逐步登堂入室的。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如果能对每一首诗做到熟读成诵,学生就能把所诵读的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背诵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有重要作用。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诗作,可逐步积累字
、词、句、篇等方面的感性材料,并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转化为读、写的能力。
诵读古诗文无疑可使我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这才是新课标下古诗背诵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发展目标:赏析
古代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赏析能力。诗歌的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来研究一首作品,进而提出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整体认识,培养鉴赏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赏析诗歌的过程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第一,熟悉作者。这一步主要让学生掌握作者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人生理想以及个人际遇等,为赏析诗歌打下基础。
第二,了解背景。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察,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察,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
第三,把握意象。意象是指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到这些意象,感悟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女人腰 第四,体味感情。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无论是悲伤痛苦还是快乐愉悦,无论是惆怅茫然还是恬淡安祥,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露,是诗歌的主旨。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第五,分析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第六,明确特。任何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是作家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第七,注意炼字。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为人称道的炼字趣谈。“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便是古人炼字的形象写照。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电影桥。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
以上所讲的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在不同的诗歌中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且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赏析古代诗歌,理解其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养成爱读诗歌的好习惯。
三.终极目标:审美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对人精神意义的建构。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诗词的精神结构或意义形式相融,让学生的精神跃入其中,从而获得精神的增长。
鉴赏古诗词的过程,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培养学生美感的过程。美感是在接触
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所以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缺少理想、缺少创造、缺少想象力的人。所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美、自然的美、情感的美、人性的美。感受古典诗词蕴含的美,是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的特征,始终不能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同时又暗含着理性的认识。教师要把自己与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愉悦经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饱尝与阅读材料对话的那份审美快感。
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诗歌中丰富的人文性。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中国的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深入地理解,仔细地揣摩,自如地运用,自然会受到诗歌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影响。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崇高的理
想、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等。
所以,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将学生的思绪导向历史、现实和人生,唤醒这些青春少年们内心的美好情感,激励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诗情”这一教学过程是通向人文精神培养的桥梁。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是一门艺术,博大而精深,但只要我们肯钻研勤实践多总结,就一定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诗歌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喜欢诗、理解诗、体味诗,最终成为一个诗意生活的人。我们教育学生,其实最终的目的是海德格尔说过的那句话:“人,诗意的栖居于……”
王万平,语文教师,现居甘肃兰州。本文编校:王 陈翰章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