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抒情手法试题精选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①
周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
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
京城81号恐怖吗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②。
眉粉怎么用最负他、秦鬟③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
抒情诗歌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注】①此词创作于1276年,该年正月元兵入杭州,宋室已亡。蓬莱阁:旧在浙江绍兴卧龙山下。作者自注:“阁在绍兴,西浦、东州皆其地。”②王粲登楼: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秦鬟:指形似发髻的秦望山,在今绍兴东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直接点题,叙写登山进阁的过程,“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了当时阴沉的天气。
B.“茂林”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词人用此典故强化了身世之叹。
C.“一片清愁”揭示了词人登阁有感的原因,收束上阕,为下阕进一步抒发故国之思作铺垫。
D.“魂飞西浦”“泪洒东州”两句互文见义,写出词人在他乡几次梦回东州、西浦,热泪流淌。
16.请简要分析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亡国之痛的。
【答案】15.B
16.①直抒胸臆。“天涯归梦”,曾在梦中数次梦归故国,直接抒发了对故国的深深怀
念。“好江山、何事此时游”,这美好的故国江山为什么现在才来?以深深的悔意抒发了亡国之痛。
②借景抒情。词人想象秦望山似美人对镜梳妆的情景,以乐景反衬出内心的亡国之悲。
③用典抒情。化用“王粲登楼”的典故,词人登楼与王粲的感受相似,因为心中满是对故国的一片深情,所以再美的风景也无心欣赏,含蓄深沉地抒发了亡国之痛。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强化了身世之叹”错误,句意为“茂林修竹丛生衰草,尽笼在轻烟的凄柔”,是感慨兰亭的古今变迁,没有强化身世之叹。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回首事,孤身飘泊天涯,家乡小路,只在魂魄牵系的归梦中,几回魂飞西浦几番泪洒东州。这几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最负他……好江山、何事此时游”,诗人说辜负了,辜负了,这美好的江山,为什么偏偏在这样的时刻来与你相见!这也是直抒胸臆,以深深的悔意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
“秦鬟妆镜”,惹人爱怜的是秦望山如美人秀髻对镜湖弄妆洗梳,此句借景抒情,词人想象秦望山似美人对镜梳妆的情景,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以乐景反衬出内心的亡国之悲。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可如今归来故国的山河故园的思念像王粲登楼的悲哀感受,“王粲登楼”为用典抒情,词人登楼与王粲的感受相似,这种“很特别”的感觉,将那种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的悲伤,表现得极其真切,极其深沉。因为心中满是对故国的一片深情,所以再美的风景也无心欣赏,含蓄深沉地抒发了亡国之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一带。祖
咏曾游宦范阳。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燕台一去”就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落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B.前两联用汉家大将营中喧声重叠的笳鼓声、严冬傍晚高悬的军旗来反衬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
C.颔联中反射着寒光的“万里”“积雪”,暗示了条件的艰苦,但读来并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反而显得异常壮伟。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所见所闻,抒望中所感,格调髙昂,感奋人心,体现盛唐诗歌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气象。
参考答案:B“严冬晚上”错。“曙"是"早上”,“云霞出海曙”的"曙“同义。反衬错) 12.诗歌尾联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用典。(2 分)
②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表现诗人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感情。(2 分)
③运用典故,使得情感表达丰富而含蓄蕴藉。(2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遇见香芬注:《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
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
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6分)
15.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答案】14.答案:C
解析:“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颈联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
15.答案: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解析:首联“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大意是自己光阴虚度,都四十岁了才开始为郎官,诗人
自伤身世,“蹉跎”“自怜”可谓直抒胸臆,抒情较为直接,应是没有他人的提携的原因,有年华已逝而功业无成的感伤。颔联写景,秋景显得萧瑟凄凉,借景抒情,流露出年华空逝的感伤之情。尾联“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借典抒情,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诗人希望借兵部李侍郎能提携自己,借他之“光”,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16.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6分)
【答案】15.C
比较级和最高级16.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第1点2分,第2点4分)【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台,是诗人对弟弟到了齐州的遥想。
故选C。
16.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类题目可从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
本诗颔联内容上“分离苦”写出了诗人与弟弟分离的痛苦;“形容”,指形象;“老病”,指自身有病的身体,“催”字表达了加重病情、催人衰老。
表达技巧上,“兄弟分离苦”诗人直抒胸臆,直言与弟弟分别的痛苦。
情感上,“形容老病催”借病情加重、容颜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也间接传达了作者的担忧:此时与弟弟分别之后,不知何时重逢、不知今生能否再见。这句诗把这种离别之苦表达的更加痛彻心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