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功效与作用赠友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以喻显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酒抒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阳关三叠》)借物衬情: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
借景抒情: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唐诗人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的意象
杨柳、杨花或柳絮、春草、水、春、送别之地
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一、悼念亡妻深情
二、游仙形式的词多为表现在现实中的不得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把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具有了浪漫主义彩和豪放派的特。
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
即景抒怀诗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如何欣赏?
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再次,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思妇闺情诗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
二是描写美人,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
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斯大林模式
合并同类项法则古人说写咏物诗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被诬入狱的骆宾王的咏蝉,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等。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典故本身的内容,作者用典的目的)。
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
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凭吊古战场
赤壁,触发诗人感想。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
3.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
4.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怀古诗鉴赏的一点三线
一个接点: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的很多感慨。
三条线索:是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一、怀人伤己(伤同时代的人):
第一种是对比失落型: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第二种是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二、怀古伤今: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第三类、理性反思,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咏怀诗
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鉴赏咏怀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写路上遇雨,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件小事诗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
由于引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取的笔法也不一样。杜甫《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渔趣咏怀诗重点在于其“抒怀”,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赏析咏怀诗“抒怀”,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
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的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贴。
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
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王维边塞征战诗
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边塞诗。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盛唐之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宋代——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另外,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有丰富多彩的边塞生活。有边塞怀土思亲的,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
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理解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抒情诗歌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