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的写法
散文诗是兼有诗歌和抒情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情感浓重,节奏鲜明,有诗的意境;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排列,可有韵,可无韵,可韵散相间。结构上像诗,有一定的跳跃性,但又像散文,有词、句、段过度。语言隽永,形式灵活,内容浓缩,耐人寻味,抒情彩十分强烈。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野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诗。
散文诗有如下一些特点:
1.是诗歌的一种,本质上属于诗;
2.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抒情诗歌3.篇幅短小,情感浓重,有诗的意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和音乐美;
4.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束缚,不分行,不押韵,有散文表现力的灵活性、多样性;
qq邮箱怎么注销5.语言隽永,内容浓缩,耐人寻味。
这些定义、解说,无疑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正确的,有助于我们在表现形式上对散文诗的理解。但这还
不够全面、深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阐述。一是散文诗的“抒情性”应当如何理解?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有“情”的,无情的作品是不能感人的,而散文诗的“情”与其他文艺作品有什么不同呢?二是散文诗的“散文”仅是指抒情散文一类吗?对前者,除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II》中“散文诗”词条提到:“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外,其它辞书都没有谈到这个问题;而对后者,所有辞书都没有展开谈,似乎都是指狭义的散文或曰抒情散文。为此,本文特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阐述,以求对散文诗这一文体能有较全面的了解。
首先谈谈散文诗的抒情性。抒情自我是抒情诗和散文诗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因此,散文诗中的抒情性,指的是抒情自我,它融汇着诗人的经历、思想、情趣、理想和美学思想,无论是直抒胸臆或是寓情于景或是阐理说趣,都是诗人自我的反映。散文诗就是一种用十分自由的形式来抒写诗人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思绪和情绪。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这里且引用一些散文诗的经典作家在创作散文诗时,谈他们如何“以情入诗”的:
第一个使用了“散文诗”这一名称的法国十九世纪诗人波特莱尔(他当时称他的散文诗结集《巴黎的忧郁》为“小散文诗”)说:“我们谁没有梦想过创造那种诗的散文的奇迹呢?它没有节律和韵脚,非常柔和,相当灵活,对比性强,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激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巴黎的忧郁》卷首献词“致阿尔塞纳·乌赛”)这里的“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激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
应当看作是对散文诗特定审美感情与表现功能的表述,强调了散文诗是诗人典型思绪情绪升华(即激荡、波动、惊跳等)出来的“美的物品”,如徐志摩所说:“他的话没有一句不是从心里新鲜剖摘出来的”(《波特莱尔散文诗》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诗的散文的奇迹”。波特莱尔在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卷首还有句题词说:“总之,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辛辣。”《恶之花》是波特莱尔的诗集,“这还是《恶之花》”就是说《巴黎的忧郁》还是诗,而且比《恶之花》更自由、细腻、辛辣。也就是说摆脱了诗的严格束缚,能够更自由、细腻地表达诗人情感,这便是散文诗。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诗人屠格涅夫在晚年创作的散文诗集(第一部分51首)最初以“暮年”为总标题发表于《欧洲导报》1882年第12期时,卷首有个极简短的“致读者”的话:“我的友好的读者,请不要一口气读完这些散文诗:也许,你开始觉得有点枯燥——那就把手中的书放下。但你要零星地读:今天读一篇,明天读另一篇,——其中有的篇节,或许会在你心中唤起点什么来的。”这“或许会在你心中唤起点什么来的”,自然是情感的激荡、共鸣,是那些能够撩人心弦、感人肺腑的生命抒唱。屠格涅夫说,他的散文诗是“给自己和同情这一类东西的不大一圈子的人写的”,是“纯属个人情感性的”(1882年,屠格涅夫《给格列戈罗维奇的信》)。
屠格涅夫在他的晚年,用一种极轻便的形式和简洁的文字(即散文诗)记录下自己的种种感受和思考,他的孤独,他的哀愁,他的思考,他的反省,他的爱情,他的怀念,总之,都是他的“灵魂的抒情性的激荡、梦幻的波涛和意识的惊跳”。屠格涅夫把自己的散文诗看作是“消遣之作”。不过这“消遣”决不
是无聊,而是“以诗的音韵和琅琅声自娱”。显然,不投入浓重的情感和强烈的情绪是写不出令自己欣慰和满意的诗作来的,是不可能从中获得“自娱”的。
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部散文诗集是鲁迅的《野草》。它创作于1924年9月至1925年4月间,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鲁迅1932年编辑《自选集》时作的“序”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全集》第4卷第348页)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也说:“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又说:“所以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渗白小花,当然不会美丽。”(《鲁迅全集》第4卷第281页)鲁迅把有感而发都说成是“小感触”或“小感想”,其实它是作者的浓重情绪情感借社会人生某一事物而生发出来,抒写了作者在当时探索和战斗的那种特有的思想感情,是个人情绪情感在艺术上的渲泄。他把自己的散文诗看成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小花”,这说明作者在当时的特定社会背景下,所处的境遇,带有苦闷、彷徨、沉郁、寂寞的情绪,然而却仍然顽强不屈地生活着抗争着。“不会美丽”是指社会对它的压迫。但它是压不垮的,将顽强地艳放着。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散文诗集是柯蓝的《早霞短笛》,1958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它对此后的散文诗发展起过广泛而积极的作用。柯蓝认为,任何诗(当然也包括散文诗)“都是通过作者主观充沛的热情,去反映客观世界。诗人是更多地用他主观激情这个武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所谓诗的意境,诗的情趣,诗的和谐,以及诗的美等等,都是诗人通过他独特的观察,用他独特的主观激情,对客观
存在的一种凝聚的反映。”(《散文诗杂感》载《黎明散文诗丛书》1984年,花城出版社)柯蓝还认为,散文诗不能只停留在抒写瞬间的情绪或情感,而要写出情感的升华。
散文诗佳作欣赏
《月水声》洪洋
夜阑人静,风轻水平,香溪河边,归江楼上,独自凭栏伫立。
蓦然,从天上撒下万千银球,银球滚动在江波上,通明透亮。抬头,一轮圆月浮在两山之间,峰峦披着一层轻纱,薄如蝉翼。低头,那深深的峡谷里,峭壁的阴影更加浓重,森森似漆。
这时,从那深邃的峡谷里,传来了江水的声音:
“丁冬!丁冬!丁冬!……”
夜愈静,风愈轻,月愈明。水声清脆、高亢、宏亮、音节铿锵,如歌似吟。
歌吟?
歌吟!歌中有屈子的魂灵。
就在这香溪河边,有诗人屈原的故里。屈原的子孙都说,诗人投汩罗江后,全秭归城为他招魂,动地的哀声搅翻了江水,召来了一条神鱼。神鱼过洞庭到汩罗,衔回了诗人的躯体,诗人就长眠在峡里。
“丁冬!丁冬!丁冬!……”
我伫立不动,屏息,静听。仰观直剌青天的高山,峰峰化作诗人的笔;俯视奔雷驰电的江水,滴滴是诗人的血泪。夜已尽,月已落,天将明!
“丁冬!丁冬!丁冬!……”
《月水声》虽有很多写景之处,但不是很连贯,而是跳跃式的,处处写诗人在江楼上对看月听水声的主观感受,几组意象把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如第一组是“月”的意象:“从天上撒下万千银球”、“滚动在江波上”、“浮在两山之间”、“那深深的峡谷里,峭壁的阴影更加浓重”……既是写实景,也是虚拟,有着许多驰骋想象的空间;第二组是“水声”的意象,有的直拟其声,有的比拟其声:如歌似吟,还有夜、风、月的组合。这里与其说是自然音籁的交汇合奏,倒不如说是诗人主观激情借助自然音籁而震荡,而鸣响;第三组是“屈子”的意象:诗人投江、故园招魂、神鱼载体……把读者带进了思接千载的峡谷。最后是诗人“灵魂抒情的激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从“仰观”到“俯视”,把前面的所有意象都融合到诗人的情感里。“直剌青天的高山,峰峰化作诗人的笔”,“奔雷驰电的江水”染满了“诗人的血泪”。因此,越是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东西,越是具有概括性,它已远远的超越“个人”的天地。作品起于“
月”,止于“声音”,首尾并不照应,但它正符合散文诗的写法,所有的篇章都同时是首,也是尾,而且每篇都互为首尾。《月水声》是以消长起伏的情感逻辑来结构作品的,与纯粹的写景抒情散文不同。“不把读者的倔强意志系在一根没完没了的(或有头有尾的)极细致的情节线上”,这便是散文诗作者的写作信条。
《爬壁藤树》柯蓝
我故乡的小屋旁,有一株古老的爬壁藤树。我默默守望着它度过了十五个春秋。一个个冬去夏来,它轮流地脱去枯叶,又长出一片片绿叶,紧偎在小屋的高墙上。
今年我又回去了,过去了多少岁月呵,它还是站在小屋旁,默默地脱去枯叶,把整个小屋的高墙,精心地盖满了绿叶。不,它是默默地在宣布着一个信念:让生命的绿,顽强、固执地抓遍所有的屋墙,把荫凉送到每一个人的心上。
我问了声你好。它的每一片叶子便都向我点头,还轻轻向我絮语。我听懂了它向我说的每一句话。
从第一段到第二段,时间隔了15年。这15年是个什么样的年月,我做了些什么、有什么变化、环境有什么不同,没有写。这是个空白。由读者去补充。
第三段采用与爬壁藤树对话的方式,将爬壁藤树拟人化,我向它问好,它向我点头,还向我轻轻絮语,
而我也听懂了它的每一句话。那么是一些什么话呢?这个空间比前面的空白更广阔更深沉,也留给了读者去联想去品味。这个结尾非常妙,充满诗情美意,提升了诗的意境。
《帆与风》敏岐
帆,徐徐落下,像一只敛了翅膀的鹰。
一天行程,又添裂口多少?山月,提着白晃晃的灯,在细心查;而萤火,则在忙着缝合,一针,一针,一针……
山影好浓。
山月好亮。
浪花好冷。
看在眯眼小憩,实在凝神静听。
——既然作为帆,它的经经纬纬,又怎能不渴望风声!
寒假日记500字帆和风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至于象征什么,那就要由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里不仅有着空白,
还有着空间;“山月提着白晃晃的灯,在细心查”、“萤火,则在忙着缝合”,又象征什么呢?这里也有着广阔的空间。山月,萤火,山影,浪花等意象都非常美,和帆与风组合,就有一种诗的灵韵。而帆眯眼小憩、凝神静听、渴望风声,则更有一种哲理意蕴在里面,展示出一个十分可敬可爱的美的形象。
《翅膀》周平野
春天的翅膀最多、最美,在许多翅膀当中,增加了燕子的、蜜蜂的、蝴蝶的……
春天是翅膀的季节;春天是飞翔的季节。
而且,这些辛勤地飞翔的翅膀是劳动的翅膀,都是喜爱泥土、喜爱花的翅膀。
在春天,人也会生长起翅膀来,虽然人的翅膀是无形的,但这些无形的翅膀飞得更快,更高,飞得更远,更美。
……风吹麦浪 王菲
这是一首春天的赞歌,劳动的赞歌。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的翅膀、劳动的翅膀,为世界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美丽。这短短的小诗,具有一种自然的美。
然而,人也会生长起翅膀来的。那么人的翅膀是什么呢?人的翅膀为什么能飞得更快、更高、更远、更美呢?这是诗人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深邃丰富。不仅有着哲理,也有着诗的灵韵,令人喜爱,耐人咀爵。
孤独的沉思柯蓝
一
让落叶飘向昨天,让流水去歌唱明天,我把今天留给自己。因为我离不开我沉重的影子……
此刻,我的思绪是屹立的大山,是移不动的大树。
那城市穿梭来往的人和车辆,是流水吗?那缤纷的彩,青春的欢笑,都成了落叶,铺在一条通往昔日的小径上。
我并不认识这追随我长长的影子(人们说它就是属于我的影子),它为什么不离我而去?
二
黄土高原上的冷月,是我心中一个不醒的梦。大江大河中的水浪,是我日夜吟唱的歌。从大漠吹过的风,是我追踪的足迹。在起伏不停的茫茫林海,有我永不宁静的心灵……
既然我把一切都交给你,连同我的生命和眼泪,那么,凡是有天有地,有水有木的地方便有我。既然我把一切都交给你,连同我的记忆和追求,那么,凡是有哭有笑、有爱有恨的地方,便有我。于是,我既存在又不存在。
既然,既然我作了这样的选择,那我将连我的影子,也不留给这个世界。不增加这个世界的沉重。
这是一首很有理趣的散文诗。诗人通过对影子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对孤独、对欢乐、对生命的短暂发出的深思和反省。诗人借喻了大自然的一切形象,也借喻了城市风光的一
切形象,表达出诗人又欢乐、又痛苦的沉思,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依恋和无奈。它紧帖生活,富有情趣,对生活与生命都有较深层次的探索。为什么我的影子不离我而去?为什么我既存在又不存在?为什么我将连我的影子也不留给这个世界?都是值得深深回味,引人深思的。
留在大海的脚印张岐
我喜欢在海滩潮印上漫步,赤着脚丫,谛听微波舐岸的声韵。
那声韵是迷人的歌曲。我就是听着这摇蓝曲长大的。
我一边走,一边听。有时听醉了,就收住脚步。
我的脚丫在湿漉漉的潮印上留下一行行痕迹,潮水冲上来,一个个给抹平了。我继续走,继续留下脚印。
我的脚印是写给大海的情书呀,那字里行间注满了我对大海的眷恋。
神兽麒麟大海接受了我的爱。
因此说,那些脚印不是被潮水抹平,而是收进它的心里了。
这是一首很抒情很优美的散文诗。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具有浓郁的诗情,同时它又饱含着人生哲理,赋予生活大海的永恒魅力。诗人的这种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挚爱,闪耀着哲理的光辉,不仅感染读者,也鼓舞读者。只要我们对生活有爱,我们就会有生活的力量和乐趣。
“我的脚印是写给大海的情书”,“我的脚印不是被潮水抹平,而是收进它的心里了”,这是多么新颖,又是多么富有诗意!没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挚爱是写不出来的。
瞳孔屠岸
幼小的时候,我爱看母亲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孩子的脸,那就是我自己。
年轻的时候,我爱看爱人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青年的脸,那就是我自己。
母亲瞳孔里的孩子常常笑,笑得那么傻气。
爱人瞳孔里的青年也常常笑,笑得那么傻气。
如今,我想再看母亲的瞳孔,母亲已经不在了。
如今,我想再看爱人的瞳孔,妻子已经衰老了。
我努力睁眼去看妻子的瞳孔,却看不见任何人的面孔,因为我的眼睛已经昏花了。
有一个声音说,何必睁眼呢?把眼睛闭上吧。
忠烈杨家将好看吗我闭上了眼睛。
顿时,我看见了母亲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孩子的笑脸,那就是我自己。
顿时,我看出了爱人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青年的笑脸,那就是我自己。
我看见母亲的瞳孔对我笑,笑得那么慈祥。
我看见爱人的瞳孔对我笑,笑得那么美丽。
于是,我也笑了,笑得那么傻气。
这是一首充满爱的旋律的散文诗,高洁而脱俗的母爱、妻爱使人陶醉,也使人纯粹。诗人营造的艺术境界不仅异常温馨,也充满哲理。它告诉我们,真诚的爱永远不会逝去,也不会衰老。她是永恒的。有了真诚的爱,即使黑暗里,也能见到光明,充满希望。
诗写得清新活脱,充满爱心情趣,加上运用回环反复的修辞手法,读之不仅令人回肠荡气,也使人感到它具有一种高雅典丽的气质。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散文诗。
瀑布柯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