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As a kind of poetry theory,"Lyricism"was commonly esteem poets and researchers of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beginning of it occurred. Around the specific dimension and other issue of the“Lyrical Poetic”,poetry theorists and poets have launched a long-term theoretical argument and practice difference."Lyric Poetic"has been repeatedly see-saw between these concepts: "public"or"personal","Realistic"or"Pure Poetry".After entering the1950s,the “public”and the“nationalization”dimensions won the stage victory,it was established as the official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But,under the domination of Socialist-Realism theory on the surface,"Lyricism",as an implicit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dominated the contemporary poetry invisibly.Then it goes to1980s,with the rise of the New-Period Poetry, New-Poetic impact"Lyricism"rule structure one after another,thence 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can gradually depart from the symmetry description under "lyricism"framework.Nineties,Modern Chinese Poetry finally jumped out of the surrounded lyricism and rediscovers the possibility beyond"Lyricism".This article tries to inspect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New-Period Poetry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Lyricism”and the poetic of each stages.We hope to tease out the process of how its dominant position disappearing,and glimpse the law of the New-Era poetry,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yrical dimension to Modern Chinese Poetry.
Keyword:New-Period Poetry,lyricism,poetic,symmetry description
摘要....................................................................................................................IV 目录......................................................................................................................VI 绪论:隐没的航程——当代诗歌的“抒情主义”前史.. (1)
第一章“抒情主义”的当代航线 (5)
第一节如何为歌颂命名——一种抒情诗学的加冕 (5)
天津耀华滨海中学
抒情诗歌第二节合唱结束之后:重返写作的愁绪与寻回个性的朦胧诗 (8)
第三节异向分流与诗学裂变:第三代诗歌与抒情诗学 (13)
第四节穿过火焰之门:90年代诗歌与抒情主义 (17)
第五节超越身份政治的多重书写:女性诗歌与抒情主义 (21)
第二章“抒情主义”的结构 (26)
第一节“抒情主义”的对称性叙述 (26)
第二节公共的还是个人的:抒情主体建构 (29)
第三节抒情诗学的弹性维度:象征、叙事与日常性 (33)
中秋月圆图片大全>好玩的单机游戏
第四节本体的转向:由情感到语言 (37)
结语 (42)
参考文献 (44)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52)
后记 (53)
中国诗歌由古典诗走向新诗的变革首先从语言入手,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说“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1,他认定,“我们做白话诗的大宗旨,在于提倡‘诗体的解放’。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统统推翻;这便是‘诗体的解放’。”2这种形式解放的需求为中国诗歌的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核心动力。而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文学改革家,如此着意于从语言入手,则主要是出于“救亡-启蒙”策略的需要。言文同一,开启民智,是20世纪初几代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主要着眼处。语言作为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旗帜和主要手段,立即引起了诗人的广泛关注。同时,得益于胡适们大胆的尝试,以日常口语为材料的新诗被确立起来,几年
之内,随着“文学革命”与民国政府“国语运动”的浩荡合流,在各大报章杂志上新诗也逐渐占据了诗歌刊发的主流。新诗创作的壮观局面自然引发了新诗理论的勃兴,然而奇怪的是,虽然语言变革在策略上获得了在先的地位,成为了新旧转换的一把钥匙,但是在这一时期,诗人和理论家们对诗歌本体的考虑中,“语言”却始终只能以工具论的形式出现,从来不是诗论者主要着眼之处。
谈到诗之为诗的根本所在,早期的新诗实践者却并未能走出太远。白话诗虽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姿态,但每当诗人或批评家论及诗歌本体,则往往又回到了与传统诗学一脉相承的“抒情主义”诗学上。胡适虽强调改造诗歌要从语言入手,可是他在同一篇文章中又认为,“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妙,表情表得好,便是文学。”3姿态较胡适更为激进的陈独秀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纲领中,“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也为其新文学的三大建设目标之一。新诗首倡者们下的此番断语为新诗理论埋下了“抒情”的底,因此当新诗在形式上逐步获得合法性地位以后,众多诗人及诗论者便纷纷以自己的说法确认或者重申了这一立场。譬如郭沫若这样断定:“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为诗”4,周作人亦曾说“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5康白情则认为“诗是主情的文学,没有情绪不能作诗;有而不丰也不能作好”6。在二三十年代诗坛上持类似观点者绝不在少数。早期的新诗提倡者,
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2胡适:《答朱经农》,《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1-72页。
有效社交3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集》卷二,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4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第46页。
切尔西阵容5周作人:《扬鞭集序》,《谈龙集》,周作人著,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第68页。
6康白情:《新诗底我见》,《中国新文学大系》1卷,胡适编,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239页。
诗的本质功能和评价标准这类问题上考虑得足够远。
“抒情主义”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可与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相似范畴“抒情传统”有着深刻联系。虽然“抒情传
统”作为一个美学理论的发明,已是二十世纪下半页的事情,远后于新诗的发生,在“抒情传统”的概念内涵、效用边界这些问题上学界也有争鸣之处7,但“抒情”作为一种源远流长文学观念对我国文学影响的存在却不容抹灭。古代文论经典中有数不胜数的材料支持着这一论述。《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虽然“诗言志”这一命题并非仅仅指示诗歌“说明情志”的作用,但据朱自清先生的考证,其中包含有为诗歌创作者或援引者抒发自身感情与阐释见解的功用是确切无疑的。而作为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楚辞》不仅本身便是一部个人抒情风格明显的诗歌集,其主要作者屈原甚至还直接在《九章-惜诵》提出了“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的说法,屈原明确使用了“抒情”二字,并指认为诗歌的基本功能,这无疑进一步地肯定并延伸了诗歌抒发“一己之怀抱”的功能。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作《文赋》从文体学角度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认为诗歌源出于情,已经隐隐透出在诗歌发生学上对作者主观情感作用的认识。到刘勰《文心雕龙》中,与情有关的论述已在在有之,譬如“五情发而为辞章”(《文心雕龙·情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这部我国历史上开创性的文论专著甚至还专立了《情采》一篇,讨论“情”与“文”的问题。这显示出了古代文论家在认识“情”对“文”的作用上的巨大进步。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亦有:“诗者,吟咏性情也。”的说法。这些古代文论经典中关于“情”的论述皆强化了文学与情感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在固有文学传统之外,新诗中“抒情主义”诗学理论主导地位的确立也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引介也有极大关联。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正
是随着启蒙的话语在新文学革命的历史时刻被大规模引入中国的。浪漫主义所宣称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诗人的诗就是情感本身。”(穆勒);“极度的激情把活力注入诗歌,/诗歌就是激情……”(拜伦《唐璜》)。这些说法无不再次加强了文学革命
7颜昆阳认为陈世骧抒情传统的提法“上承五四重视个体抒情之风,其来有自”,或许受新文学运动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传播的影响。龚鹏程认为陈、高之说有三大问题,一是以西方抒情诗这一类型来看待中国诗,这属于方法错乱;二是以西律中,用西方抒情诗为模型来说明中国文学;其三是陈世骧一直没发现中国文学的抒情迥异于西方浪漫主义中的抒情,此抒非彼抒、此情非彼情也。所以对中国诗和中国传统思想,陈先生是有“隔”的。他所勾勒的抒情传统,实为中国传统所无。龚鹏程《不存在的传统:论陈世骧抒情传统》,《美育学刊》,2013年第3期,第35-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