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抒情诗歌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我们学过的许多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都有对这种手法的使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情感与景物一致,就是烘托,如果不一致,就是乐景写哀情(反衬)。
三、托物寄意。
托物寄意,就是作者将自己思想感情寄托于对某一物的描写,也就是借助对某一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或表现对所描写之物的喜爱、憎恶之情,或借物喻人(也属于象征手法),或托物言志。
它可具体分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等三种手法。
四、借古抒情。
所谓借古抒情,就是借助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
请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一首怀古词,在整首词中作者所怀之古乃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周瑜。词的上阕虽没有直接写周瑜,却是为下阕写周瑜做铺垫,或者说是通过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众多的豪杰(“多少豪杰”)来烘托下阕要出现的主角周瑜。下阕前六句是对周瑜的描写,突出其少年风流、英姿勃发、指挥若定的形象和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表现了作者对周瑜的高度赞美之情。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又为什么要赞美他?我们看最后四句,这四句,作者写的是自己,他自嘲“多情”,说自己“早生华发”,又说自己的人生如梦。作者说自己“早生华发”很明显是把自己和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少年得志英姿勃发的形象进行对比。
苏轼人生际遇与周瑜的迥然不同,其塑造周瑜的目的,除表达对周瑜的赞美之外,更是表达对自己遭遇的愤懑与无奈。
我们再看陆游的《书愤》一诗:
书愤 胆颤心惊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题为“书愤”,当然是写心中的怨愤的。诗歌前两联是回忆:首联回忆自己早年年轻气盛,满怀收复中原的豪情;颔联回忆自己当年军中的战斗生活,同样豪气冲天。颈联写诗人的现状。“塞上长城”是用典。南朝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以“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曾自许为“塞上长城”的诗人,因为朝廷的投降主张,此时两鬓已斑而壮志难酬,这种自许只是一种徒然,因此诗人在“自许”之前着一“空”字。前三联,诗人昔日的豪情与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其怨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至此,诗人的“愤”已经得以充分表现。尾联是怀古,是对《出师表》的赞颂,更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问题是,诗人为何为什么要赞颂《出师表》与诸葛亮?我们知道《出师表》是诸葛亮是出师北伐之际给后主刘禅所上的表文,其中既有对蜀汉政权的耿耿忠心,也有北伐的决心。诗人在尾联怀古实则是借诸葛亮及其《出师表》抒写自己的胸怀与渴望:虽然“衰鬓最好的婚礼策划”“已斑”,仍然渴望能像诸葛亮一样挥师北伐,收复中原。
上面两首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体是在怀古,可称之为咏史怀古诗;冰箱使用注意事项《书愤》只是个别词句在写古人古事,其中借古人古事来表情达意的部分,也可称之为用典。
五、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或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是其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诗歌常常借助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表达其思想感情。
如果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那么,诗歌对抒情主人公语言、动作、行为等的描写就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张籍的《秋思》、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等均是是如此。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果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诗人塑造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往往成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凭依。如,李白《古风(其十)》中对鲁仲连的塑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瑜形象的塑造,等等。
六、对比。
对比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常见方式,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将两种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人、物、事、景等放在一起,在强烈的反差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将古人周瑜的少年风流与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自己的老而无成进行对比,表现出心中的怨愤无奈。再如陆游《书愤》中将自己年少时收复中原的豪气与现实中被弃掷不用乃至于衰鬓已斑的处境进行对比,不仅表现出愤懑不平,也透露出对南宋王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不仅如此,诗歌尾联又借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自己的北伐中原的雄心,并以之与自己目前的处境再次形成对比,就把一个不计个人恩怨一心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除以上两例外,借助对比表达思想感情的还有修睦《落叶》中落叶与松的对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昔盛今衰的对比、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中未开海棠与桃李的对比、王铚《春近》中景与人的对比、等等。
诗歌中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对比有古与今、虚与实、景与情、物与人、人与人等。
七、虚写。
诗歌中的虚写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作者所写若非眼前,一般即为虚写,包括回忆、想象、梦境等。虚写的对象可以是人、景(包括场景)、事等。
诗歌用虚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使其与现实形成对比,在虚实对比中表达思想感情。如《书愤》一诗对往昔的回忆就与诗人的现实处境形成对比,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表达出愤懑不平。再如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一词对当年军中生活的回忆、欧阳修《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一词对自己与朋友同时高中同榜是春风得意情形的描写等,都是在虚实对比表达感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诗,表面上没有虚与实的对比,实则暗含对比。如李煜《虞美人》中对故国破败现状的想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实则暗含与昔日繁华的对比;柳永《雨霖铃》中对分别之后自己凄凉孤独情形的想象,暗含与两人在一起时欢乐时光的对比;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梦中的神仙境界,暗含与现实的对比。
二是诗歌要表达某种感情却不直说,而借助虚写曲折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歌表现的是冬至之夜在外漂泊的诗人孤独中对家人的思念。不过,诗歌并没有直接写自
己对家人的思念,而是想象家人在深夜谈论着远行的自己,这就把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曲折的表达了出来。
八、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诗文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诗文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但两者又是不同的两种手法。其不同在于,象征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即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象征物)并非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内容(被象征物),而只是其用以表现所要表现内容的一种媒介,而且作者真正所要表现的内容往往不会直接在作品中写到;而比喻是把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比作与之相似的另一物,只是为了使语言更为形象生动,其本体与喻体往往都会在作品中出现。
咏物诗中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使用的都是象征手法。作者表面是在描写物,实则是或借物来写人,或借具体的物表现人才具有的抽象的精神品格。杨万里的《野菊》、虞世南的《蝉》、徐渭的《题葡萄图》、储光羲的《咏山泉》、刘一止的《小斋即事》、修睦的《落叶》、陆游与的《卜算子·咏梅》均是如此。
在古典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有较为固定的象征义,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注意。如,月亮象征思念,梅花象征坚贞,鸥鹭象征自由,船象征飘泊羁旅,扁舟象征归隐,杨柳象征留恋、思念,芭蕉、猿、子规(又叫杜鹃)、鹧鸪等象征愁苦,蝉象征高洁,等等。不过,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读诗的时候遇到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切莫机械地想当然地理解,还是要结合整首诗来把握其含义。因为这些意象虽然有其较为固定的象征义,但并不绝对,在一首诗里其作用还是要从属于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除用物来象征外,诗歌中也有以景来象征者。请再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一首怀古抒情之作。作者明言“浮云蔽日”,实则以其暗示当时的政治现实:皇帝被一些小人所包围蒙蔽。这就揭示了自己迫不得已离开长安,壮志难酬的原因了。此处的“爱国教育手抄报浮云蔽日”便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的使用往往是因为作者或不能明说,或不愿明说。阅读这类诗歌,要注意描写对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练习: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1. 落叶(唐)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1)作者如何抒发对落叶的感慨的?
2.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1)诗歌三四两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3.专题专练413页5.
1.(1)答: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2.(1)三、四两联是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