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与道德修养
摘 要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本书也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他所确立的政治、家庭、公共伦理等伦理纲常,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的生活规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所包含的伦理思想有些已不适用现代的中国,因此我们要对这本书辨证的学习,与时俱进的运用这些伦理纲常。
宁波特
关键词 伦理思想 道德修养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在汉朝就已成为专门的学科,有专人传授,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长期为伦理教化服务。
在中国,最早有意识研究社会伦理道德现象的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周代。周灭商之后,为了降服商朝所统治的遗民诸国,保护周朝的政权,尤其是纣王因为失德而亡国的教训更是直接激发了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对社会道德生活的自觉意识,并制定了周礼,郑耀南
花香小镇提出以“孝”为核心的一套宗法道德规范,用以调节宗族内部的人伦关系。同时,还发明了具有道德意义的“德“字。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周人所建立的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正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阶级斗争异常激烈,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更加显示了道德在阶级斗争中的特殊功能,从而推动了人们对道德的研究。孔子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其中,孔子的言行录《论语》作为中国第一本伦理学著作也就这样出现了。
一、《论语》中所含的伦理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本书也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这部书所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但伦理道德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占了很大比重。他所确立的政治、家庭、、公共伦理等伦理纲常,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的生活规范。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一些思想可能有了历史局限性,但总的看来,大多数主张是符合自然人性和社会规律的。许多精华部分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概括说来,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个人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思想。
欢迎动画
道德修养中国人向来喜欢和谐的社会生活。个人对社会而言犹如细胞对身体的作用,只有每个细胞之间达到了和谐的状态,身体才会健康。因此只要人和人之间能和平相处,也就不愁整个社会秩序的不安稳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和每个人接触,和每个人都熟识,因此这里我们讲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伦理思想主要指个人与朋友之间的伦理思想。
《论语》开篇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宋代朱熹对这就话曾作出评价,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前两句是说学习和交友的事情,后面一句就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思想,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包容,宽容。体现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是居的动物,没有朋友的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和朋友在一起畅所欲言的聊天和争论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虽然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知识水平不同,但这不应该是人们之间成为朋友的障碍。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人们处理朋友之间矛盾的最佳原则。
在现代的社会,人才辈出,各个行业的竞争力都日趋激烈。所谓千里马多,伯乐少,不是每个人的才能都能被发现,继而被提拔重用的。不被重用的时候,心里可能会郁闷,会纠
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现在的人们功利心比较强,为了利益会不惜出卖朋友、国家。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是需要每个人对国家忠诚和热爱的。所以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君子应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却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这都暗含了孔子思想的基调。做个有仁爱的人。
总之,只有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才能有个好基础。整个社会大厦才能稳固。
(二)关于协调个人和家庭关系的伦理。
张东荪指出:“中国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大家庭而套着多层的无数的小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层系’(a hierarchical system of families),所谓君就是一个国之父,臣就是国君之子。在这样层系组织之社会中,没有‘个人’观念。所有的人,不是父,即是子。不是君,就是臣。不是夫,就是妇。不是兄,就是弟。中国的五伦就是中国的社会组织;离了五伦别无组织,把个人编入这样层系组织中,使其居于一定之地位,而深以那个地位所应尽的责任。”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家庭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就是这样千百
万个小家庭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孔子的思想中也是非常重视家庭的伦理关系。
孔子的学生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的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人民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孝悌和社会的有直接联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思想主张就由此出发,认为孝悌就是仁的根本,主张以孝治天下。人人都做到了仁爱和孝悌,那么就不会有人反抗社会,国家就和谐而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了。那么在孔子眼中,什么算是孝悌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句话中体会一下。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不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行了。试想狗、马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样去分别呢?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今天,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也是看到了道德的软约束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宣传自己的优良传统,正是人们心里认同了这些优良传统,就会玉米汁饮料
自觉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让依法治国的制度更加完善。
我们强调家庭伦理关系的作用还要注意一点:正是家庭里长辈以身作则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孩子们也从小耳濡目染,这样我们所要大力宣传的道德行为从家庭开始做起,比在社会上宣传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家庭都做到了和谐相处,尊老,那么整个国家的秩序就会了。
此外孔子以家庭为礼治社会的模型,还因为家庭是容易接纳人类社会有差异及不平等的前提下而最可能达到和谐境界的人际组合。
(三)关于协调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伦理思想。
孔子虽然以重建社会秩序为理想,但也明白,人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个人,便没有社会。无数个遵纪守法的人是建立社会秩序的最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