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
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要求人们不断彰显个人的价值,但在这时也导致一部分伦理道德的缺少,学校也未能幸免,因此,加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红白理事会
关键词:品德修养、意识形态 品德结构
一、品德修养的含义
  品德修养就是道德素养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素养:即修养道德修养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修养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当然可以提高,素质的提高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受教
育(包括智育和德育),二是,自我反省,前面一个是外部因素,后面一个时内因。
二、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是其成就非凡事业的向导和均衡器。
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德育课堂和各种公开场合,我们推行高标准,要求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诚实守信、谦虚礼让的道德品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另一方面,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和生活中,我们行为要求执行低标准,常常将人际交往的“忌语”、文明行为的基本“承诺”、各种日常生活规则都纳入道德规范的要求。但这种行为上的低要求,事实上使学校学生的道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比如:道德判断力低下、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薄弱、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极端推崇个人主义、文明礼仪缺失、言语粗俗鄙陋,行为不规范等。而且,高标准的强化教育导致了学生不同程度的逆
反心理,部分学生“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因此,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只有真正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获得更好的立足社会的无形资本,才可使个人的发展更全面、生活更幸福,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学生品德的结构
 
  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而学生的品德修养也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和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行为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强烈、健康的道德情感对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体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监督与自我检查的力量。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经常在人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行动中,通过采取积极进取或顽强自制两种形式得到具体表现。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观念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学生品德修养的张小五的春天剧情介绍措施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搞好中学生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尤为重要。那么,作为学校,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从内、外因的作用来看,加强学自身品德教育尝试英文
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个人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在道德意志参与下的道德行为训练。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作为社会的
一分子,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必须在包括学校校园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就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关系等社会、校园环境的影响与学生内心的认同二者对学生品德修养而言,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体或小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对其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应当把社会交往活动作为学校品德修养的主要舞台,通过班级、社团、宿舍等组织或团体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共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发展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最终将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营造道德优化的环境。
 1、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教师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身体或技能等的其他方面,正是集中体现了改造人类思想意识的重要性。就像建造高楼大厦,
一个好的设计蓝图是必需的。要想有好的设计蓝图,必须有好的工程师,而好的工程师则必须具备渊博的建筑知识和优良的设计才能。教育也是这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正是肩负着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为社会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伟大使命的,只有为祖国建设培养出千千万万思想进步,政治方向明确,道德品质高尚,心理健康,知识牢固的高素质人才俗话说:“艺大根深。”教学的质量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因此教师不但要育人,还要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本身就在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了解正确的道德内涵和观念,从而自觉模仿和联系,以至于内化再在生活中实践。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或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品德。
2、抓好课堂德育教育,融德育教育于行动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育渠道和各个教育环节的德育功能,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德育教育的课内外衔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共产主义道德和政治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除政治教学外,其他各科教师也应结合教材内容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而且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有意识地使学生受到多发面的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如此,在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并倡导他们把这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我们生活中实践下去。
3、创建良好班集体,优化品德修养的环境
环境是外因,外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我们了解到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同样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的学生来讲,良好的班集体这个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对于我们同学们的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要求,班主任和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教育班集体,用自己的行为和班集体中榜样们的行为去影响其他同学。
4、加强道德实践,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
我们要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意识,在 有意识模仿、学习,从而内化的基础上,把内化为自身养分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正确认识道德和教育的内化性、复杂性和
实践性。开展德育工作、组织德育系列活动要与学生的个性修养、内心需求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性,把道德规范渗入到活泼、感性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实践道德,提高道德修养。最后 ,将学生道德教育与培养纳入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大背景中,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家校的互相沟通、交流,共同营造一个德育优化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
在我属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来自农村家庭。针对现有实际情况,这些孩子道德修养可谓极其低下。存在是非判断力低、行为粗俗、言语不规范、鄙陋、文明礼仪失范等情况,这些大多是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教育,因为大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缺少时间与孩子沟通、相处以教育,爷爷、奶奶对孩子放任自流已司空见惯。在这种长期放养式、无人关爱的模式下孩子们讨厌课本、迷恋网吧、乱花钱、不服管教很是常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情绪,效果很不理想。针对此种情况,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方面我们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起来。
第一,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                             新房乔迁短信请柬发 
  英雄主义的教育。第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他们创造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如请讲师团来校进行“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感恩教育,母亲节组织学生向妈妈写封信等。第三,提倡各科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制事第四、组织集体教育性新闻、电影的观看,并在适当时间进行心灵对话或讨论交流,增进彼此对道德修养、素质的认识和学习。,经常以“小广播和黑板报的形式,表彰一些好人好事,以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第,教育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净化语言,学会礼貌用语等。
总之,学生品德的修养牵扯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必须充分调动教育体的能动作用,形成全力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来进行,使之经常化系统化。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教师要把道德修养教育扎根于实践活动中,有耐心、有恒心,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崇高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罗国杰. 道德建设论[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2]何小平. 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M].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
[3]夏伟东. 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田秀云. 社会公德与个体道德[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