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作者名片
文化学者余秋雨
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5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
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评价: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作品: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笛声何处》《寻觅中华》《摩挲大地》《何谓文化》等;戏剧理论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等。
二、背景回放沈阳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查询
《都江堰》选自《秋雨散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史书记载的李冰修建都江堰,“凿离堆”就是在前山脚开一个口子,即宝瓶口和它下面那条内江河道。《史记》:“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食其利。”此外,李冰还在岷江右岸都江堰渠首附近,又凿开了一条人工河道羊摩江,灌溉岷江河西广大地区。此河经今玉堂镇、中兴镇、民兴乡、徐渡乡境内进入崇庆县,全长约60千米,故道大体在今天的沙黑河。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确切地说,余秋雨是通过都江堰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
【拓展链接】
一、相关知识
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丰碑——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都江堰西门外玉垒山下,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率领当地百姓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直到现在它还造福人民,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余秋雨在四川青城山下不期然与都江堰相遇,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篇名文。
二、相关人物
中国水利之父——李冰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心情日记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
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
点名册
三、文体知识
吞吐古今驰骋内外的历史文化散文
麦町犬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串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同时他的作品还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一、读准字音霜冷长河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惊悸.(jì)邈.远(miǎo)濡.养(rú)汩.汩(ɡǔ)
B.浸.润(jìn) 履.历(lǔ)咆.哮(páo) 强悍.(hàn)
C.淋.漓(lín) 长锸.(chā)玉玺.(xǐ)圭臬.(niè)
D.韬.略(tāo)淤.泥(yū)衮.衮(ɡǔn)铁戟.(jǐ)
【解析】选B。“履”应读lǚ。
二、用对词语
1.庇护·保护
今年立秋是几点几分
①“庇护”着重于“庇”,指有意识有目的地掩护。
②“保护”着重于“护”,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对象较具体,常指人或物,如生命财产、名胜古迹、矿产资源等。
2.遴选·筛选
①“遴选”指选拔(人才),侧重精挑细选,多用于人才方面。
②“筛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多用于物。
3.浸润·滋润
浸润:①(液体)渐渐渗入,滋润;②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
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4.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也说玉洁冰清。
[运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 作为反家暴救助中的重要一环,庇护所可以给受家暴女性一个临时栖身之地,让她们暂时脱离暴力环境,防止出现心理上的“瘫痪”,避免“习得性无助”。(庇护·保护)
2.奥组委事务总长武藤敏郎在会后举行记者会说,奥组委将讨论决定下任主席人选,东京奥组委名誉会长御手洗富士夫出任选拔委员会委员
长。(遴选·选拔)
3.为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人,全国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和国学习惯养成教育,以雅言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滋润·浸润)
4.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一枝冰清玉洁
的白梅花,明媚了寒意泠泠的冬日。(√)
....
初读文本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景物具体生动:如对都江堰水流的描写,先总体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思辨彩。
C.作者审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那种“人文山水”,通过一系列的对比礼赞李冰父子“独特的精神世界”。
D.作者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从而显示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解析】选A。描写顺序颠倒。对都江堰水流的描写中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最后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
微课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文章开篇提及长城的作用是什么?